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中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探讨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舆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网络中形成的舆情信息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网络舆情日益常态化的今天,地方政府作为基层的领导者、执行者和服务者,其角色极其特殊而又重要。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地方政府只有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及舆情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顺应网络舆情的要求,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透明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常态化舆情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 地方政府 公信力 提升
  一、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理论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定义,现在学界尚未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权威性定义。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学界尚未形成共识,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平台中的反映这一观点。学者刘毅指出,“网络舆情是借助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丁菊玲则提出,“网络舆情是网民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较有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王国华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民众受到各种社会事件的剌激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民众自身对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就其本质来看还是社会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自媒体平台的真实反映。在此,对网络舆情定义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其表现方式主要为: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网络舆情具有舆情的一般特征,但同时,由于网络舆情与其传播载体密切相关,因此,网络舆情有不同于其他舆情的特点。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快捷即时性。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快速便捷的特性,这大大加快了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速度。网络舆情的形成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在任何时间、地点对信息进行查阅、跟贴,同时网络舆情会实时更新事件信息,网民们可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及时获得所关注事件的信息,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网络舆情。
  2.2无限性。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无法明确界定或区分,可以彼此互换身份,大大加速了信息的网络传播效率,这样网络舆情就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2.3互动性强但缺乏理性。在网络舆情环境下,一个事件或新闻往往可在极短时间内引发巨量网民围观,形成强大舆论意见流和点击冲击波。如在一些大型口户网站,一个爆炸性新闻往往可在数秒内招来成千上万点击量和转载率,从而形成一股强大民意风暴,成为地方政府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微博时代的到来,这种交流和互动更为普遍,并表现出很大程度的草根性。草根下的网络舆情并非总是理性的,相反,往往带有严重个人情绪和非理性倾向,一些人在网上发表言论时缺乏理性,言论没有真实的反映事实的真相或是较为情绪化的扭曲事实真相。这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具有一定的煽动性和感染力,从而使舆论与客观事实偏离,网络舆论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一些群体性事件,这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当然,网络舆情的特点不仅仅限于以上所列,还有其他特性,如突发性、不确定性、偏差性、多元化等。随着网络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网络舆情必然会呈现出更多、更丰富的特性和特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
  3.政府公信力的涵義。关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认识。一种观点是“能力说”,即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显明、高卫星和舒小庆等认为,政府公信力它反映了公民对政府行为持有的信任态度,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稳定信任关系的能力。同时,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另一种观点是“效能说”,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程度,即更强调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与评价程度。如吴威威和杨金木认为,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因此我们还可以将政府公信力称为政府公信度,以此来反映民众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效率和整个社会管理制度的信任程度和信心水平。还有一种观点是“关系说”,是将政府公信力视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结果,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价值判断,是政府形象和产生的信誉在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和心理期待,代表着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如唐铁汉认为,政府公信力代表政府行政能力在群众心中的客观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总结学者的相关论述,可以这样理解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二、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分析
  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而言,一方面,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隐匿性等特性会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又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方式,网络成为公众参政、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的兴起体现出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有了较大提高,那么,网络舆情在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方面就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影响。首先,网络舆情真正地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的监督主体。网络的发展还形成了一种新的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的网络舆论,会在短时间内对决策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不仅可以促使政府工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对事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网络舆情是一种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全新的、有力的监督方式;其次,网络舆情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和发现社会潜在问题。当前网络舆情、网络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它们已经成为政府倾听和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和发现社会潜在问题,使政府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拿出合理方案反馈于民众;再者,网络舆情能有效地促进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如今不少官员也开通网络微博、微信,和网民进行实时对话,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这有效地促进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
  2.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首先,网络舆情易使群众对政府产生负面情绪。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速度快、影响大和范围广等特点,所以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要非常小心,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妥当,可能会引起广大民众对政府产生负面情绪。其次,当虚假信息及网络谣言使得真正有效的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很难被分辨,同时还会加剧民众不安的情绪,有时对于这些虚假信息及谣言政府没能及时处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让政府陷于尴尬境地,公信力也将受损;再者,非理性的网络舆情会演变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则会扰乱政府公共秩序。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情绪宣泄,使得整个良性政治参与失效,也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从而让网络舆情的正向功能大打折扣,极有可能导致新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破坏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
  三、网络舆情环境下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分析
  1.政府要依法行政,勇于承担责任。当今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政府决不能滥用职权侵犯公众的言论自由,更不可能放任网络舆情事件影响到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危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唯一的出路就是积极主动与网络媒体互动,寻求最快的解决舆情危机的途径,将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深刻认识网络舆情事件的本质,积极寻求方法满足广大公众的诉求。互联网舆论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民意表达,无论褒贬,都是广大公众对当前公共事件的真实看法,承载着广大公众对政府发现问题并承担责任的期望。当今社会,政府是否有魄力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是广大群众评判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时,政府如果不敢于担当,一味的采取封锁沉默推卸责任等方式,反而会激起广大群众探寻真相的好奇心,各种虚假消息和臆想借助互联网疯狂传播,滚雪球似的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的目光。而且广大群众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条件下,很容易受到具有煽动性的负面言论的影响。相反,如果政府能够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伊始,勇于承担责任,让公众知道政府正在尽职尽责的解决问题,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非理性言论的传播,减轻负面舆论给政府带来的强大压力,为政府引导舆论走,平息网络舆论争取时间,也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政府公信力不受损害。
  2.完善电子政务建设。首先,要完善政府对外网站建设,开放民众讨论平台。快完善政府对外的网站建设,努力打造政府与民众沟通对话的新平台;其次,要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官方专员第一时间对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进行回应,不仅能使政府和公众间的网络对话机制常态化、规范化,还有助于政府有效解决网络舆论危机,从而维护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最后,要拓宽电子政府的参政形式。让政府和社会无缝对接,利用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低成本性和超时空性,尽量吸收更多的民众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建议,且提出诉求。随着我国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凸显,各种网络舆情将依然呈现出高发的态势。政府应保持辩证的角度看待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并积极认真地对待网络舆情,构建与群众网络交流的良好平台。
  3.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政府加强对网络舆情发生规律的认识,是提高其应对网络舆情和處置舆情危机事件能力的因素之一。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认知不是普通程度的简单对其进行笼统的概括和理解,而是对网络舆情存在的社会意义进行深度追寻,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的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发生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首先,应当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就是指在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对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以达到对事件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的危机处置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汲取发达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最后,还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导向作用,就应该将网民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及时公布于众,对于网民质疑的重大突发舆情事件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4.构建回应性政府,加强官民互动。回应性政府重视公众的满意度,积极、主动、有效地回应公众诉求,这是地方政府重拾公信力的必然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放大了政府治理的缺陷,同时也放大了政府在危急时刻迟缓、低下的应对能力。目前地方政府还不善于、不适应运用新兴媒体搜集民意,因为网络的平等化、去权威化消解了传统形式的“被尊重”,因此更习惯于调研、开座谈会等传统方式去搜集民意。从目前的做法来看,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开通政务微博等方式已经较为成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互联网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关键在于,权力决定信息分配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决定权力分配的范式,从根本上挑战基于现行权力结构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稳定观。回应性政府在网络政治中的意义在于,面对网络世界的质疑、猜测和谣言,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地方政府要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比过去更高更强的能力。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提高政府的威望,加深政府和群众的联系。政府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应该积极并建立诉求—回应机制,在现实决策和监督体制中融入网络舆情。人民网舆情报告称互联网已经进入全民“围观时代”,但地方政府不能围观,不能成为网络民意被动的接受者和冷漠的“旁观者”,而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网络政治制度化的构建者。
  参考文献:
  [1]李爱娟.基于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视角的政府公信力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
  [2]李萍.地方政府网络应对机制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
  [3]涂章志.论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
  [4]王淋,漆国生.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治理危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
  [5]申曜林.网络时代中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6]陈军.基于提升政府公信力视角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7]黎少青.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J].社科纵横,2012.
  [8]张旭霞.网络舆情视域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与提升[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
  [9]吕培亮.网络舆情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3.
  [1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12]丁菊玲.一种面向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观点柔性挖掘模型[J].情报杂志,2009,(10).
  [13]王国华,冯伟,王雅蕾.基于网络舆情分类的舆情应对分析[J].情报杂志,2013,(5).
  [14]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23.
  [15]杨金木.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J].中共福建省党委学报,2006,(8):36.
  [16]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作者简介:李娜娜(1992.10—)女,汉。籍贯:河南省信阳市。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学位:南京工业大学2015级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其他文献
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种植樱桃时间较长,农民种植樱桃收入业已成为农民种植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樱桃产业为街道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莱州市文峰路街道樱桃获得国家“绿色认证”;2013年,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云峰大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文峰路街道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樱桃之乡”。  一、大樱桃种植现状和特点  1.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莱州市文峰路街道大樱桃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
期刊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从传统的物质资源转变为具有创造性、掌握新信息以及新知识的人力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及核心就是以人为本,21世纪面对生存以及发展的新环境,企业管理的主题应该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文化。对此,本文阐述了建设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意义,并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 建设  企业文化事情企业在长期的生
期刊
摘 要:电子政务是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以S市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流程作为研究对象,以流程再造理论及电子政务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了XF市政务中心电子政务流程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流程的再造设计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政务服务全过程的平台架构,并提出了实现XF市电子政务流程优化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电子政务 流程优化 技术路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与国外的电子商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原来越频繁,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快速,在全球一体化愈演愈烈的新时代,跨境电子商务也成为了全球经济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面临许多阻碍和挑战。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本文主要结合跨境电子商务的系统要素展开深入剖析,研究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的瓶颈,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日益加深现代化和全球化,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也相应增多,表现在“家长式”权威的存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不畅、行政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等,借鉴国外美国的间接治理、澳大利亚的高效服务以及新加坡的制度性文化建设等,突破政府治理现有的藩篱,以此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发展。  关键词:政府治理 制度性 行政文化 政府责任  一、政府治理概述  1.政府治理的内容。政府治理理论起源于 20 世
期刊
摘 要:烟台市福山区吴阳泉居民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这座古村落在处处洋溢着古风古韵的同时又积极与时俱进。近年,农产品电子商务逐步发展,吴阳泉居民区借着福山大樱桃品牌创立的东风,积极发展大樱桃电子商务,文章针对吴阳泉大樱桃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吴阳泉 大樱桃 电子商务 建议  一、发展优势  1.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福山地处北纬37度的黄金
期刊
摘 要: 我国目前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的背景下,针对机动车污染的特点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维护的需要,分析共同参与治理理论提出的不同层次原因,由此理顺共同治理思维下的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途径。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 共同治理 治理途径  一、我国目前机动车污染问题现状  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2012年机动车保有量中汽车一项的保有量占到了48.3%,
期刊
摘 要:不动产登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确立的一项物权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所谓“不动产”,主要为法律名词解释的一种衍生说法。在我国的《物权法》中,有阐明它的概念、法律地位,并强调不动产的重要性;另为减少社会的产权争夺纠纷案件,还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制度。然而在实际情况,不动产的登记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主要是我国的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将浙江瓯海经济开发区新居民的服务与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与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新居民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居民群体,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新居民 服务 管理 对策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经济开发区,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深入,普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对加强权利的制约和监督、法律政策的认可度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意识相对较低。国家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热情和意识。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执行 民主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