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双电表测电阻中的实验器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1986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电表测电阻中,实验器材的选择应遵循“安全、可行、精确、方便、节能”的原则.实验器材的选择步骤和方法是:①先确定需要的唯一性器材;②尝试采用限流电路,根据所测部分规格计算电流、电压的极大值, 判断电表量程是否够用、两电表是否匹配;③计算电流、电压的极小值,判断限流供电方式是否能满足要求、能否使两电表的指针均偏转较大的角度又不超量程.下面通过高考题进行分类解读,供参考.
  1 电压表、电流表的选择
  根据其量程、内阻是否已知等选择.①电压表:要看电源的电动势、待测电阻的额定电压及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位置.②电流表:要看根据最大电压和可能阻值计算出的最大电流.测量过程必须确保电压表、电流表指针在滿偏值的1/3以上又不超量程,越接近满偏相对误差越小.
  若给两个电流表,一个(设A1)与电阻箱R1等串联,另一个(设A2)与待测电阻Rx串联,两支路相并联.在利用R1与A2示数I2图象求Rx时,A2的内阻必须已知,A1的内阻已知、未知均可.
  例1 (2014年四川理综)图1是测量阻值约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x的原理图,图中R0是保护电阻(10 Ω),R1是电阻箱(0~99.9 Ω),R是滑动变阻器,A1和A2是电流表,E是电源(电动势10 V,内阻很小).在保证安全和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TP11GW61.TIF,BP#]
  (Ⅰ)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
  (Ⅱ)闭合S,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1,先调R1为适当值,再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A1示数I1=0.15 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和A2的示数I2;
  (Ⅲ)重复步骤(Ⅱ),再测量6组R1和I2值;[HJ1mm]
  (Ⅳ)将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①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
  A.电流表(0~3 mA,内阻为2.0 Ω)
  B.电流表(0~3 mA,内阻未知)
  C.电流表(0~0.3 A,内阻为5.0 Ω)
  D.电流表(0~0.3 A,内阻未知)
  A1应选用[CD#3],A2应选用[CD#3].
  ②测得一组R1和I2值后,调整电阻箱R1,使其阻值变小,要使A1示数I1=0.15 A,应让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CD#3](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③在图2坐标纸上画出R1与I2的关系图.
  [HJ1.05mm]④根据以上实验得出Rx=[CD#3]Ω.
  解析 ①因为A1示数I1=0.15 A,由图2知A2示数的最大值I2=0.26 A,显然A、B量程太小,所以A1、A2只能从C、D中选择.根据电路可列方程I2(Rx r2)=I1(R1 R0 r1),由于I1=0.15 A不变时,R1-I2的关系图象(图3)是直线,将方程整理成R1=[SX(]Rx r2[]I1[SX)]I2-(R0 r1),图线的斜率为k=[SX(]Rx r2[]I1[SX)].显然由图象求出k,再已知A2内阻r2,就可求出Rx,所以A2应选C,A1应选D.
  ②因为A1示数I1不变,R1变小时,I1(R1 R0 r1)变小,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故其阻值应变大.
  [TP11GW62.TIF,Y#]
  ③将图2中实验数据拟合成直线,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可得图线如图3所示.
  ④由图3求得图线斜率k=240,代入k=[SX(]Rx r2[]I1[SX)]中可求出Rx≈31 Ω.
  答案 ①D、C ②变大 ③关系图线如图3所示 ④ 31
  评析 本题要树立线性处理的思想,寻找图象与函数解析式的对应关系,需将方程化为R1=kI2 b形式的线性函数,[JP3]利用图象斜率求解Rx,减小了实验误差,条件是A2内阻必须已知.
  2 定值电阻的选择
  根据其功能、电表改装需要等选择.①保护电路:其阻值要适中,既使电路中所有元件安全,又要使电表指针偏角较大.②辅助测量:当电表指针偏角较小或两电表不匹配时,可接入恰当的定值电阻增压、增流,使电表指针偏转到较大的角度或使两电表相匹配,其阻值要经计算确定.
  若给两个定值电阻和较小量程的灵敏电流表G,实验中需要较大量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时,需将小电阻与G并联改装成[JP3]较大量程的电流表,大电阻与G串联改装成较大量程的电压表.
  例2 (2014年天津理综)现要测量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除Rx外可用的器材有:
  多用电表(仅可使用欧姆挡);
  一个电池组E(电动势6 V);
  一个滑动变阻器R(0~20 Ω额定电流1 A);
  两个相同的电流表G(内阻Rg=1000 Ω,满偏电流Ig=100 μA);
  两个标准电阻(R1=29000 Ω,R2=0.1 Ω);
  一个电键 、导线若干.
  ①为了设计电路,先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粗测未知电阻,采用“×10”挡,调零后测量该电阻,发现指针偏转非常大,最后几乎紧挨满偏刻度停下来,下列判断和做法正确的是[CD#3](填字母代号).
  A.这个电阻很小,估计只有几欧姆
  B.这个电阻很大,估计有几千欧姆
  C.如需进一步测量可换“×1”挡,调零后测量
  D.如需进一步测量可换“×1k”挡,调零后测量
  ②根据粗测的判断,设计一个测量电路,要求测量尽量准确并使电路能耗较小,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将各元件字母代码标在该元件的符号旁.   解析 ①用欧姆挡测电阻时,指针偏转非常大,说明这个电阻的阻值很小,所以选项A正确.为了使欧姆表读数更准确,应换“×1”挡,调零后测量,所以选项C正确.
  ②实验中要使电路能耗较少,滑动变阻器应采用限流接法.若取Rx=5 Ω,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小=[SX(]E[]Rx R大[SX)]≈0.24 A远大于电流表量程Ig,显然需将R2与G并联改装成量程I=Ig [SX(]IgRg[]R2[SX)]≈1 A的电流表.[TP11GW63.TIF,Y#]电阻Rx两端最小电压U小=I小Rx=1.20 V,需将R1与G串联改装成量程U=Ig(Rg R1)=3 V的电压表.由于Rx阻值较小,要求测量值尽量准确,应采用电流表(改装后)外接法,电路图如图4所示.
  答案 ①A、C ②电路图如图4所示.
  评析 本题中图4电路电阻的测量值较准确.由于改装后两电表的内阻均已知,无论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法,都可以求出Rx的真实值,不存在系统误差.
  3 滑动变阻器的选择
  根据其总阻值、连接方式等选择.①限流式电路:要能限住电流,且保证自身安全;阻值范围一般为Rx≤R滑≤10Rx.②分压式电路:额定电流较大;阻值范围一般为Rx/10≤R滑≤Rx. 滑动变阻器总阻值的选择原则是“调节方便、够用就行”.
  若给两个滑动变阻器, 采用限流电路,应选择其滑片移动过程能使电表指针在滿偏值的1/3以上又不超量程者.
  例3 (2014年山东理综)实验室购买了一捆标称长度为100 m的铜导线,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测定其实际长度.该同学首先测得导线横截面积为1.0 mm2,查得铜的电阻率为1.7×10-8 Ω·m,再利用图5甲所示电路测出铜导线的电阻Rx,从而确定导线的实际长度.可供使用的器材有:
  电流表:量程0.6 A,内阻约0.2 Ω;
  电压表:量程3 V,内阻约9 k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 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
  定值电阻:R0=3 Ω;
  电源:电动势6 V,内阻可不计;开关、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CD#3](填“R1”或“R2”),闭合开关S前应将滑片移至[CD#3]端(填“a”或“b”).
  (2)在实物图6中,已正确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图6电路完成剩余部分的连接.
  (3)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流表的读数为0.50 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5乙所示,读数为
  (4)导线实际长度为[CD#3]m(保留2位有效数字).
其他文献
物理学科是一门源自人们生产生活的科学,物理实验必不可少.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校在物理实验上也特别乐于不遗余力的投入硬件设施以满足实验教学之必须.高中物理教师应将实验教学贯穿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环节的认知、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推定和验证,更好的掌握实验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完整体现高中物理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  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效用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对教育也提
电路故障判断是初中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电路故障的判断进行总结,望能对同学们学习有所帮助。  1串联电路故障剖析  1.1有电流电路——电流表有示数或部分电路元件工作  故障原因电路元件可能是被短路或实际功率太小  诊断方法测压法  用电压表测量电路各元件两端的电压.若元件两端“有电压不工作”,则该电路元件“实际功率太小”;若元件两端“
新课改之下,教学模式众多,我校提出的“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被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模式之下物理学科如何进行学科教学,笔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下面笔者就教科版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新授[JP3]课对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和心得体会与同行分享,以期完善和提高.  1 “少教多学、浅入深出”的含义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
乒乓球比赛中可以通过拉弧旋球、削球等技术手段让乒乓球走出偏离一般抛物线的轨迹;足球比赛中踢出的香蕉球可以让对方队员很难准确判断球的下落轨迹.这些球在空中的运动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动,而是在平动的同时伴随着转动.正是由于这个转动的,使得球周围的空气对球的压力的合力不为零,从而造成了球的运动轨迹偏离一般的抛物线.那么球的旋转对球的运动轨迹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一现象呢?本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有效地学习.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
教学中,学生出错不可避免,但这个“错”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师往往陶醉于学生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认为是自己教学的不成功,总要花很大力气与学生的各种 “错误”作不懈的“斗争”.在学生眼里,“出错”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
李政道教授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通过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一些实验问题,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和物品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性格的养成和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文化就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家住平原》的
1问题的提出  浙教版《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营造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  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
1 改进的动机  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磁感应强度中有一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有:①导线受到的磁场力小,现象不明显,学生不易观察.用3个蹄形磁铁并列得到的匀强磁场的磁场弱、[TP11GW861.TIF,Y#]区域小;处于磁场中的导线长度过短(因匀强磁场区域小);导体棒通电后偏角太小,且不稳定,不便于比较安培力的大小;这些因素均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