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其发展时间短、文化底蕴薄弱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探索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将面临诸多困境。对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考察,有助于独立学院在异地办学过程中实现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异地办学;独立学院;大学精神
当前,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对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为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大學精神”之内涵与功能
从广义上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从狭义上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总而言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符合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相对稳定的一种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整体风貌。大学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向与规范功能
治校理念、办学风格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换言之,经过长期凝练而成的大学精神不仅对高校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而且对置身高校的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乃至校友等群体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与规范作用
2. 吸引与聚合功能
不可否认,博厚的人文积淀与情怀是招揽和汇聚人才、资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局限于人才和资源,大学文理工商诸专业之所以聚于一校而不旁落于外,全都依赖于大学精神的维系与聚合。
3. 熏陶与感染功能
精神本质上即是一种意识和思维,在一种长期或固定的氛围中得以养成。大学精神也不例外,它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对教职工、学生等进行启迪、熏陶,使其受到感染,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大学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创造者。
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足以表明其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大学精神的铸造并非一蹴而就,从其产生至内化为一种学术良心、道德规范、治校理念等需要经历漫长过程,而对于发展时间较短的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而言,大学精神的培育之路充满挑战。
二、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之困境
精神的培育及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在办学历史较短的情况下,大学精神的培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深厚的人文及历史底蕴
应当肯定,深厚的人文及历史底蕴对于高校而言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资产,涵盖并影响着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生活在大学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起着重要的陶冶作用。可以说,人文及历史底蕴是一所大学称之为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集中反映了其治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空间上脱离具有深厚底蕴的母体学校,且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等因素,相对而言,文化底蕴薄弱,文化体系尚未健全,文化功能的作用因之也大大受限,无法充分发挥人文及历史底蕴在劝导、规范、陶冶大学人等方面的作用。
2. 母体学校大学精神的不可复制性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独特气质”可理解为一种独特性,换句话说,这种独特性带有不可复制的特点。虽然母体学校与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并且不可否认,这种母体情怀在异地独立学院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是其在与地方社会的长期融合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性的积淀,是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大学精神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大学精神的不可复制性。但遗憾的是,在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无法直接将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嫁接或移植到自身的办学实际中。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只能在借鉴母体学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及需求来创新培育属于自己的独特大学精神。显然,这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和凝练,这也是造成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培育大学精神陷入困境的因素之一。
3. 地方需求与独立学院发展的双重性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事实上,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也只有在与地方社会需求达成统一后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与地方社会的融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独立学院也只有在首先融入地方社会并得到地方社会的认可后才能奠定长足发展的基础。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因而,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在这种现实需求的压力下不得不首先让位于与地方社会的融合。可以说,地方需求与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的力度和效果。
三、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路径之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浩大且系统的工程,对于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囿于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这项工程显得尤为艰巨。因此,独立学院在异地办学过程中只有循着正确的路径才能在培育大学精神的探索中取得成效。
1. 打造校园生活特色,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特色是大学的立足之本,是大学个性的突出展现,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立足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未来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生长点。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时,应特别注重培育校园生活特色。例如,对富有独特含义的学校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场所整洁雅静的独特布置,对学生生活区域独具匠心的打造等。校园生活涵盖了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共性基础上注重个性,培育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校园生活的特色,进而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只有如此,大学精神的培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如此,大学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深入并影响大学人的意识及行为,因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浓厚育人氛围的营造是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培育大学精神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讲,培育大学精神就是培育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构筑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有机载体,内容丰富,如校训校风、校纪校规、校园活动建设等,它是大学精神最丰富、最生动的体现。独立学院在异地办学模式下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注重归纳和总结以往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营造育人氛围。
3. 依托母体学校精神,着力打造自身品牌
对于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具有不可复制性,但这并不意味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对于独立学院毫无用处。相反,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可以依托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借鉴其有益经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異地办学的独立学院是创作品而非复制品,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发展实际,着力打造自身的大学精神品牌,避免走入一味模仿、复制的错误路径。归根结底,独立学院无论是否异地办学都应清楚认识到,大学精神具有不可复制的独创性与独特性。
4. 融合地方精神底蕴,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
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即是与办学地方文化精神的一种融合过程。因此,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办学时间短、文化底子薄弱、精神底蕴不足等特征,在借鉴母体学校大学精神培育经验的同时,立足地方的人文、历史底蕴,不断发掘地方社会中蕴含的精神宝藏。在融合地方精神底蕴的基础之上,开发新的精神资源、播撒新的精神种子,从而建构和培育出属于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所特有的大学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其大学精神也应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进行培育。在这项浩大且系统的工程当中,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不仅应当结合自己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薄弱的特点,大力培育校园生活特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且充分依托母体学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经验,在加快融入地方社会的进程中实践探索大学精神培育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
[3]张志远.解读大学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郭秋平.大学精神与大学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
[5]刘尧.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6]邹继康.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J].学习月刊,2009(4).
[7]李猜.独立学院如何培育大学人文精神[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8]张路杨.大学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培育路径[J].前沿,20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1432403)。
作者简介:张正亮(1983 — ),男,汉族,浙江东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异地办学;独立学院;大学精神
当前,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对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为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大學精神”之内涵与功能
从广义上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从狭义上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总而言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符合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相对稳定的一种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整体风貌。大学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向与规范功能
治校理念、办学风格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换言之,经过长期凝练而成的大学精神不仅对高校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而且对置身高校的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乃至校友等群体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与规范作用
2. 吸引与聚合功能
不可否认,博厚的人文积淀与情怀是招揽和汇聚人才、资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局限于人才和资源,大学文理工商诸专业之所以聚于一校而不旁落于外,全都依赖于大学精神的维系与聚合。
3. 熏陶与感染功能
精神本质上即是一种意识和思维,在一种长期或固定的氛围中得以养成。大学精神也不例外,它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对教职工、学生等进行启迪、熏陶,使其受到感染,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大学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创造者。
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足以表明其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大学精神的铸造并非一蹴而就,从其产生至内化为一种学术良心、道德规范、治校理念等需要经历漫长过程,而对于发展时间较短的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而言,大学精神的培育之路充满挑战。
二、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之困境
精神的培育及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在办学历史较短的情况下,大学精神的培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深厚的人文及历史底蕴
应当肯定,深厚的人文及历史底蕴对于高校而言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资产,涵盖并影响着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生活在大学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起着重要的陶冶作用。可以说,人文及历史底蕴是一所大学称之为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集中反映了其治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空间上脱离具有深厚底蕴的母体学校,且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等因素,相对而言,文化底蕴薄弱,文化体系尚未健全,文化功能的作用因之也大大受限,无法充分发挥人文及历史底蕴在劝导、规范、陶冶大学人等方面的作用。
2. 母体学校大学精神的不可复制性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独特气质”可理解为一种独特性,换句话说,这种独特性带有不可复制的特点。虽然母体学校与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并且不可否认,这种母体情怀在异地独立学院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是其在与地方社会的长期融合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性的积淀,是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大学精神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大学精神的不可复制性。但遗憾的是,在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无法直接将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嫁接或移植到自身的办学实际中。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只能在借鉴母体学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及需求来创新培育属于自己的独特大学精神。显然,这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和凝练,这也是造成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培育大学精神陷入困境的因素之一。
3. 地方需求与独立学院发展的双重性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事实上,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也只有在与地方社会需求达成统一后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与地方社会的融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独立学院也只有在首先融入地方社会并得到地方社会的认可后才能奠定长足发展的基础。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因而,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在这种现实需求的压力下不得不首先让位于与地方社会的融合。可以说,地方需求与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的力度和效果。
三、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培育路径之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浩大且系统的工程,对于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囿于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这项工程显得尤为艰巨。因此,独立学院在异地办学过程中只有循着正确的路径才能在培育大学精神的探索中取得成效。
1. 打造校园生活特色,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特色是大学的立足之本,是大学个性的突出展现,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立足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未来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生长点。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时,应特别注重培育校园生活特色。例如,对富有独特含义的学校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场所整洁雅静的独特布置,对学生生活区域独具匠心的打造等。校园生活涵盖了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共性基础上注重个性,培育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校园生活的特色,进而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只有如此,大学精神的培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如此,大学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深入并影响大学人的意识及行为,因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浓厚育人氛围的营造是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培育大学精神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讲,培育大学精神就是培育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构筑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有机载体,内容丰富,如校训校风、校纪校规、校园活动建设等,它是大学精神最丰富、最生动的体现。独立学院在异地办学模式下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注重归纳和总结以往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营造育人氛围。
3. 依托母体学校精神,着力打造自身品牌
对于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具有不可复制性,但这并不意味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对于独立学院毫无用处。相反,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可以依托母体学校的大学精神,借鉴其有益经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異地办学的独立学院是创作品而非复制品,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发展实际,着力打造自身的大学精神品牌,避免走入一味模仿、复制的错误路径。归根结底,独立学院无论是否异地办学都应清楚认识到,大学精神具有不可复制的独创性与独特性。
4. 融合地方精神底蕴,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
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即是与办学地方文化精神的一种融合过程。因此,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办学时间短、文化底子薄弱、精神底蕴不足等特征,在借鉴母体学校大学精神培育经验的同时,立足地方的人文、历史底蕴,不断发掘地方社会中蕴含的精神宝藏。在融合地方精神底蕴的基础之上,开发新的精神资源、播撒新的精神种子,从而建构和培育出属于异地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所特有的大学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异地办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其大学精神也应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进行培育。在这项浩大且系统的工程当中,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不仅应当结合自己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薄弱的特点,大力培育校园生活特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且充分依托母体学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经验,在加快融入地方社会的进程中实践探索大学精神培育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
[3]张志远.解读大学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郭秋平.大学精神与大学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
[5]刘尧.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6]邹继康.独立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J].学习月刊,2009(4).
[7]李猜.独立学院如何培育大学人文精神[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8]张路杨.大学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培育路径[J].前沿,20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1432403)。
作者简介:张正亮(1983 — ),男,汉族,浙江东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