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要科学处理十大辩证关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高三那一年”。“高三”又被人称为“高山”,似乎考生只有生活在书山题海中,才能攀登到成功的顶点,真可谓“往来为问题,谈笑只有题”。但如果不注意备考策略,备考往往是低效率的、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如下十大辩证关系。
  
  一是全面科学复习与片面题海战术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相联的,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让每项知识发挥最大效能。
  首先我们应将教材上的知识梳理一遍,形成教材知识系统(可分为文言知识与现代文知识;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课文内容、写法与单元知识等),为后期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是按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结合历年对应的高考试题,逐项推进,形成考点知识系统,既要对各考点的定义、出题方式、解题方法、答题步骤、常见失误了如指掌,又要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温故”,总结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做题方法。
  三是反思做过的试题,精选汇编成《错题集》,形成解题经验系统。“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总结才会将自己的能力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高三肯定要做题,但不能只有做题,不能见题就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相反,学生应该走出“题海”,而
  教师应该走入“题海”。
  
  二是以师为主还是以生为主
  
  有人说:“任何课改到了高三都得低头”。此言谬也!“满堂灌”,由老师一人包打天下,越俎代庖的教学,既累跨了老师,又压制了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坐等答案的依赖心理。结果是学生看着答案,似乎都会;离开老师,全都不会。
  新课标的许多理念对复习备考也是十分管用的,如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建立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大胆放权,做好该做的事,少讲多练,少给结论多启发,少灌输多讨论,少压制多对话。
  
  三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内心想法、情绪状态、兴趣爱好、动机意志等心理情况知之甚少,不愿或不屑花时间主动去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反而认为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教师,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就是无心读书,轻则呵斥,重则惩罚。“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缺乏交流的教育,从来都是失败的教育。”新课程观认为课程资源是动态、不断生成的,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将其作为教学目标。
  我认为,备考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认识它对学习效果的干扰或者促进作用:
  ①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语言、充满魅力的体态语、新颖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②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
  扬起了学生信心之帆,学生就会勇敢地冲击知识的壁垒。高三考试繁多,失败在所难免。考得不理想,就不要在学生的伤口撒盐了。成功来源于鼓励,鼓励在于细节,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表扬变成教学的武器;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让微笑变成信任的见证;不要吝啬自己的激情,用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四是与教材同行还是丢开教材
  
  由于高考试题直接出自教材的不多,很多考生常常将学了两年的教材束之高阁,师生们整天要做的是来自各地的所谓调研卷、信息卷、预测卷,要看的书是五花八门的高考总复习用书。这种做法十分有害。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蕴十分丰富的宝库,可以说,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了,参加高考是不成问题的。
  那语文来说,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材关系密切,许多答案都间接地出自于教材。如文言文,主要是课本知识的迁移。一个考生能将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逐句疏通、做好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活用词、通假字、各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的归纳整理识记工作,高考文言文20分当可全拿。现代文阅读,虽然材料不是直接选自教材,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理解、归纳概括、筛选提取信息、推断、鉴赏评价的能力就是平时上课一再训练的,主观表达题所涉及的鉴赏术语也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如果觉得阅读题不好做,是因为平时的教学指导不到位,理解不深入,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的机会太少造成的,而不是教材无用。语言运用题的仿写、扩展、压缩、句式变换、选用、对联等新老题型,教材中都可找到很好的训练材料,不用舍近求远,舍熟就生。占“半壁江山”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语言,从结构到写作技巧,语文教材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生动、可资借鉴的最好范例。
  对教材我们要顶礼膜拜,而不是漠然视之,要为我所用,而不是弃置一旁。复习备考,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料。
  
  五是精选试题与拿到题就是宝
  
  高三备考,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是做题。做题是高三师生的主要教学活动。题目的质量就成为复习效果的决定因素。有的师生不辨真伪,不懂得选择,拿到题就当成宝贝,逢题必做。高三办公室摆得最多的是成堆不用的试卷,事先不核对、挑选,等到印完后才觉得用处不大,只能积压成堆。有的迷信猜题、押题,千方百计去获取信息题,要求学生反复做,陷入茫茫的题海中不能自拔。常常是“题目做了不少,成绩没近多少;时间花了不少,能力没高多少”。其实最好的复习题就是历年高考题,因为高考题是命题专家呕心沥血、反复推敲的试题,其科学性、权威性非模拟题可比。加上高考题的答案规范、详细,无论是用来作考点讲解的例题还是学生练习的试题
  都是最佳选择。
  
  六是日积月累与短期突破
  
  高考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而能力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前提的。零碎的知识用处不大,我们要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掌握大量的知识,需要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所以,从学生进入高中,我们就要为他们谋划高考,养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平时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学生拥有了牢固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语感,掌握了渊博的知识,高考考出惊人的高分也就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如果妄想在高三多做几套题就想有质的腾飞,这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所谓“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
  
  七是高考信息与立足考纲、考生
  
  信息的重要不言而喻,掌握了信息就有了取胜的重要筹码,但真正的高考信息在哪里呢?进入高三,各种备考研讨会、高考信息发布会等大小会议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不知所从,似乎都有用,又似乎都没用。有趣的是各种信息会上,做报告的专家都说:自己所讲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是什么信息。想想也是,高考乃国家级绝密大事,命题人会说出自己要命制的题吗?说出“重要”信息的人能成为下一年的命题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传得沸沸扬扬、吹得神乎其神的信息都是空穴来风,小道消息是也!真正的信息是人人皆有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所教学生的优势、劣势,特别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找出其措辞表述的区别,关注其“微调”的变化,尽快攻克学生的薄弱环节,才是最有效的高考信息,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明智之举。
  
  八是进度与质量
  
  高三时间异常紧张,要做的题、看的书实在太多太多。有的学校于是拼命赶进度:高二学完高三的教材,进入高三即步入总复习,总复习又分四轮。第六册教材由于第二学期才到,许多学校干脆不订不教。有的学校要求每科每周大考一次,小考二次,将月考改为周考。考试的频率超常,讲评的速度也惊人。似乎师生都在蹩足了劲与时间赛跑,成了当代的“夸父”。结果,由于揠苗助长,忽视了教学规律,由于学生思考探讨的时间太少,由于缺乏针对性,质量并没有随着考试数量的递增而得以提高。所以高三备考,一定要有清醒而明确的质量观、效率观,不要盲目攀比做题的数量,不要自夸“我做了多少套题!”而要反省“我会了多少套题?”
  
  九是做好“取”和“舍”的工作
  
  语文知识的特点是点多面广,极为零散,包罗万象。语文是母语,学生进入高三前的语文基础差别甚大,而现行的班级授课制,老师讲授的内容是面向多数学生的,印发的资料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结果基础薄弱的不会,基础好的认为没有价值。高考备考的成功在于全过程的清醒意识,对达成的目标、个人基础和个性差异要了然于心,老师自觉、学生大胆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就是说,语文备考必须要做好“取”和“舍”的工作,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取舍”与有意的猜题、押题不是一回事。
  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取舍”:
  (1)课堂内容的取舍:教师不要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全面,唯恐挂一漏万,将毫无必要的知识故意搞得繁琐不堪,学生也没有必要全盘照收,唯恐漏掉老师的一个字,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表面上看是认真负责,尽心尽职,其实很多是重复低效劳动。知识的讲解应该以“精要、好懂、管用”为原则。语文高考的趋势是主观题越来越多,课堂上学生主要的活动是积极思维,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2)教材的取舍:由于直接出自教材的材料不是很多,由于老师示范的工作不够,尽管所有老师口口声声强调“立足教材、重视教材”,但学生要么置若罔闻,要么与学新课时一样,走马观花式地将语文书从头翻到尾,花了大量精力时间,理解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特别是到了五月份,我们说“要回归教材”,很多同学仅仅是将教材再翻翻而已。有道高考题是“请向你的老师推荐一篇高中语文课文,并说明推荐的理由”,遗憾的是竟然没有几个人能正确地写出一篇课文的名称、作者、内容、写法、语言特色。语文备考必须重视教材,但要以审视的眼光对待教材:对现代文我们要一课一得,或取其写法,或选取精彩的一段,或从情感,或从语言,或从谋篇布局……只要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反复体会、揣摩,就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文言文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归纳分类的整理工作,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不足,选取相应的段落熟读精思,不要一读到底。
  (3)课外材料的取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课外阅读对语文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谓开卷有益。但高三的紧张也是众所皆知的,由于不会正确对待课外材料,要么心存畏难情绪,从不涉猎;要么心急如焚,手足无措。对此教师必须承担引导、推荐和组织的工作,不要放任自流,要知道学生的判断力鉴别力要经过教师的培养才能提高。
  复习备考是动态变化的,做好“取舍”,学生才会学得主动、自觉。
  
  十是被动做题和主动出题
  
  长期以来,高三全部的事似乎只有埋头做题,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陷入题海中无法自拔。但考点的含义仍然不明白,解题技巧讲了一大堆,却不能自如操作,反而成为无形的约束;主观题失分严重,作文的评分标准不甚明白;不能举一反三,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我们常常听到高三老师气愤地说:“孺子不可教也,讲了无数遍的题还是不会!”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学生总是被动做题,他只记得有哪些错误,他不知道试卷中的这些错误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自己来命制试题!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第一:加深对考纲的认识。让学生来命题,钻研考纲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成为命好题的前提条件。叶圣陶说得好:“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第二:可以让考生透彻掌握做题的方法、技巧。
  复习备考中,老师们都不厌其详地向学生们介绍一招一招的做题方法,但一则学生未必记得住,二则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阶段,未必明白操作要领。陶行知说:“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压缩语段,老师总结出解题步骤为一读二划三筛选四取舍五组织,技巧为删繁就简,留主舍次,撮要摘精。但很多学生对此一脸茫然。假如让学生去挑选材料,命制压缩题,并且让他们制定答案,只需要半小时他们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的信心。
  夸美纽斯说:“要燃其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要知道:题永远是无法穷尽的,但考点是有规定的,题型是有限的。让考生运用考点提出问题比记住考点解决问题要主动得多,学生肯定会因新奇而有趣,进而对备考增强信心,因为他们懂得了神秘的高考题的来龙去脉。
  我们只有科学备考,讲究策略,认清目标,树立质量意识,多自查,对学生多启发少灌输,多鼓励少批评,教学相长,风雨同舟,高三这一年才会无怨无悔,才会写在成功的旗帜上。
  
  梁从文,教师,现居广东韶关。
其他文献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间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
如果老师问学生:现在学语文最怕什么?相信绝大多数学生会答:怕写作文。老师不要过分埋怨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暗显着老师教学中存在失误。学生怕作文表面上说是怕离题、怕无内容可写、怕没技巧、怕句子不通……实际上所有这些“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作文,爱上作文。学生并不缺乏爱,他们爱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问题是他们还不成熟,认识事物还不深刻,没有找到美,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引导学生去发现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享受诗意般的人生。本文想就诗词,这一语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并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一.情景回放  我踏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开始了新接初一的又一堂作文课。前几次作文课中我都是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大部分学生反映不知写什么好,这次作文课我是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特设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旨在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细腻的至爱亲情。刘和刚的一曲深情的《父亲》在教室里回荡,教室里的同学们被多媒体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