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袖与金钱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对钱没概念
  俄罗斯人乐善好施,即便是统治者也会时不时地施舍些小钱给穷人。苏联时期街头乞丐很多。据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说,“苏联初期根本没有警卫,大家都步行上街,斯大林也是这样。一天风雪交加,我们与斯大林在马涅什街上走着,由于没有警卫,斯大林又穿着皮衣、皮帽,脚蹬毡靴,谁都认不出他。突然一个乞丐走过来,‘先生,行行好吧’。斯大林掏出10卢布递给他,就走开了。”
  据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回忆,有几件小事可以看出斯大林对自己口袋里钱的态度。她肯定地说,斯大林对什么东西值多少钱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每当我临走时,他就会把我叫到一旁,并给我钱。1947年的改革取消了政治局家属的供给制生活后,他才开始这样做的,在那之前我一直身无分文,总是跟挺有钱的保姆借钱,当时保姆们的工资不算低。1947年后我与父亲见面的次数不多,他有时会问‘需要钱吗?’我一向回答,不需要。‘瞎说,要多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对当时的钱心里根本没数,不知道什么东西什么价,以为和革命前一样,100卢布就是很大的数目。他给我两三千卢布,觉得好像给了一百万。他自己不花钱,没地儿花,也不需要自己去花。他的全部日常生活、别墅、住房、佣人、饮食和服装都由国家支出。有专门的管理局,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斯大林在世时从不使用现金,尽管照常发给他工资和稿费。在他的别墅里,装钱的信封扔得到处都是,他的习惯是只要需要钱就从警卫那里拿。斯大林的保镖阿列克谢·雷宾回忆说,“一次在博尔若米(格鲁吉亚)休假,一男一女来找他,他们是斯大林做地下工作时的战友。这两个格鲁吉亚人把钱花光了。斯大林身上从来不带钱,他就找我们要,凑了300卢布给了他的老乡。后来我们到了索契。斯大林一下车就被休假的人围住了,其中有许多孩子。斯大林想请孩子们吃糖,边上正好有个格鲁吉亚小贩在卖糖,斯大林一下子就散发出两箱糖。晚上斯大林问,‘你们付钱了吗?’‘没有,没来得及。’‘马上去付钱’。小贩收到钱非常高兴,他很自豪,斯大林亲自来买他的糖了。”
  不知道俄罗斯的物价并不妨碍斯大林支配国家外汇。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回忆说,斯大林听说我国派往德国的代表团每天生活费太低,影响苏联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马上问每天费用是多少,当得知是15个马克后,他就给米高扬打电话指示说,每天要给25个马克。
  斯大林的那些信封中有多少钱,谁都不知道。但可以知道他每月交多少党费。有本回忆录刊登了斯大林党证中记载的党费交纳情况,1953年1月、2月和3月,斯大林每月交党费l万卢布。
  赫鲁晓夫从不带现金
  赫鲁晓夫沿袭了国家一把手不带现金的传统。可以说,这个办法很聪明,在会见群众时突然有人要钱怎么办?不好拒绝,说没钱不丢人,艰苦朴素是共产党员的美德。当然艰苦朴素是相对的。赫鲁晓夫的儿子在谈到他父亲1955年访问瑞士时说,“我父亲当然不会去逛商店。但他派卫士长去‘侦察’瑞士表的价格,他一直认为瑞士表是高档奢侈品。卫士长回来说那些表值不了几个钱,这让他大吃一惊。他吩咐给家人都买块表,当然买便宜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块气派的金灿灿的自动上弦手表,这可是最时髦的。”
  关于领袖们对金钱的态度,曾在国家保卫局工作的克格勃九局的萨利尼科夫上校说:“无论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还是勃列日涅夫都不带现金,通常有警卫或助手帮他们带着。柯西金和赫鲁晓夫会请人去商店代付现金,而勃列日涅夫经常忘,当然警卫会帮他把钱付了。”
  


  勃列日涅夫是个抠门的人
  勃列日涅夫是挺抠门的一个人,克里姆林宫举办宴会,他指着各种食品对我说,“把这个、这个、这个都打包”。尽管有专车给他送食品,但他还是愿意随身带着,好像他缺什么似的……
  给领导人的钱是装在信封里送来的,通常放在保险箱里,当他们回家时再带回去。他们花钱方式不同,柯西金在修别墅时,拿自己的钱买家具,尽管可以免费配置家具。
  差旅费标准是每天11美元,但柯西金把这个数字划掉,写上60%的字样,于是大家也就拿5、6美元。当然也看去哪个国家。
  据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在必要时能够有钱可花,外交部和苏共中央比较有钱。
  总之,可以得出结论:苏联领导人不带现金只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现金,一些“训练有素的人”专门替他们付钱。
  (摘自《参考消息》2011.7.28)B⑦
其他文献
“冷战”格局下的旧金山和会,埋下了东亚地区争端的伏笔  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一份“对日和平条约”,史称《旧金山和约》。该条约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美国为了扶持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确立亚洲“冷战”格局而策划的单方面媾和条约。受邀出席会议但被排除在和约条款谈判过程之外的苏联、
期刊
前外交部高级翻译回忆40年前往事  1972年9月29日中日复交,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有幸全过程参与这项工作的翻译,我有责任把自己耳闻目睹的相关情况如实记录下来,与读者共享。  复交历史背景  以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国在全力突破苏美两霸的遏制与欺压,扩展我国活动空间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直对美亦步亦趋的日本政府(当时
期刊
饶宗颐先生学贯中西,学艺双馨,一生所获荣誉和头衔,不计其数。世人多以“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等尊号称之。但在饶老心中,最有分量的也许莫过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一身份了。2009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仪式,聘任饶宗颐等五位德、才、望兼备的耆年硕学之士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饶老因此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香港学者。面对总理亲颁的聘书,饶老难掩激动之情,在对国家的重视表示感
期刊
西安事变后的父亲  我在上中学时才知道父亲是个犯了错误的人。1954年,我升入北京101中学,在政治或历史课上,总是讲述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我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三次“左倾”,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犯错误了,那时候全党都在批这个事,所以我始终是夹着尾巴做人。  父亲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他对党还是作出一些贡献的,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父亲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周恩来、叶剑英一起,与国民党反复谈判
期刊
河南周口大规模平坟运动虽已被叫停,围绕其上的争议却远未平息。在中国农村,殡葬改革一直被视作和计划生育并列的“第一大难事”,周口平坟运动的搁浅,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现实样本。  在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这场风暴的结束比开始更突然。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的消息公布,取消了强制平坟的条款。这令周口5月以来风风火火的平坟复耕工作戛然而止,市委方面称将进一步调整政策。  
期刊
实际上,在亚洲多国的历史上,对日本政治上的一些错误行径都有过民间的“抵制日货”行动,却从未成为整个国家的政策。“抵制日货”的根本目的是“超越日货”和“反制日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日本断绝经济技术联系。  日本经济不可能“离开中国”  9月17日,日本佳能、松下等在华日企宣布暂时关闭在华工厂,有部分日企开始撤离日籍员工及家属。美国财经资讯网站“市场观察”称,在被中国网民列入首批抵制对象后,业绩已经
期刊
40年后,水门事件之外的更多秘密被揭开——  针对反战运动、媒体、民主党、司法乃至历史的五场“秘密战争”,令尼克松成为自由派媒体眼中最邪恶、最危险的美国总统之一。  说起最不受自由派媒体欣赏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榜上有名,其中原因远不止“水门事件”那么简单。时隔40年,当初因揭露这桩丑闻而声名鹊起的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两位记者,于《华盛顿邮报》上刊发长文,洋洋洒洒数万字指向同一个主题
期刊
同学范某近日在网上读过美国作家安德烈·费尔切克发表在西班牙《起义报》上的《西方完善攻击中国的技术》后,特地打电话问我,苏哈托屠杀300万国民,这事真的是美国支持的吗?又说,欧美许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者被关在监狱里?欧美真的会这样吗?他似乎受到巨大震惊,但是依然无法相信。  十几年前,北京的一个“国际”饭局上,我们几个中国读书人义愤填膺地数落中国制度的缺点,对西方社会则表现出仰慕之情。一位加拿大教
期刊
1972年,美国男子比尔波特去到台湾,他在一个佛教寺庙里住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三餐吃素,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顸蚊帐,没有钱,如果我的腿太疼,我就读书。  后来他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作品:寒山、拾得、石屋和菩提达摩。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决定亲自去寻找隐士,他们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路途。  大约是在2003年,一个名叫
期刊
我的根是在广东台山的吉龙村。在19世纪,那个地区是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的最大来源地。我们家族的故事属于传统美国故事的新诠释。100年前,我祖父来到华盛顿当了一名家仆。他当时定当寄希望于此举能为他的人生带来全新的可能。我祖父的这场赌博最终取得了成功。  祖父带着我们家族从昔日的困窘走到了今日的成功,这件事直到今天我们还很惊叹。叔叔阿姨们成了医生和工程师,而我也为自己在律师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作为领导者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