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容易保持高效。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也是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距离的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最终是要回归生活本质的。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造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学习兴趣;生活情境
中国分类号:G623.5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中,数学知识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的沃土,要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与生活紧密结合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尤其是小学数学,更是和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用生活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如何让小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却是一个难题。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最终是要回归生活本质的。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也是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距离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案例。比如学习平均分的内容,老师就举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说说:一个苹果,妈妈平均分了4份,给四个人,每个人获得的苹果是否一样多?学生说一样多。教师接着说这就是平均分。把物品分几份,每份一样多,这就是平均分。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是在生活实际中获得的,这个图示是生动直观地建構起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一生不会忘记。教师还举例:中秋节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际,一家人在窗前赏月,妈妈建议明明把一块月饼分给一家人吃,奶奶、妈妈、爸爸、明明每人一份,让明明分月饼,将一块月饼分四份,每份一样多,明明照着妈妈的要求将一块月饼分成4快,每块一样多。然后教师再一次强调这同样是平均分。学生在这样实际生活中建构起来的平均分的概念,牢固、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里。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趣味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亢奋心情。这种情绪的调动就是兴趣的激发过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容易保持高效。所以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造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比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这样设计新课的导入:妈妈带我去买袜子,售货员拿出袜子给妈妈看,妈妈说袜子不能试穿,用手试试吧。于是妈妈让我攥紧拳头,把袜子在我的拳头上绕了起来,最后妈妈说就这个号码吧。妈妈的做法让我很迷茫,买袜子用手试?我不能理解。于是问妈妈,妈妈说这是生活的小窍门,也是生活常识。一个人拳头的一周正好是他自己的脚长,一个人的脚长和身高之比是1:7。那么这些生活常识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你们能说说不?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会印象深刻,同时也会对数学学习感到亲切和自然。因为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认识生活中的数学
以《认识公顷》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并且了解一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能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密切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我这样设计教学: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物品,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面积,银行卡、数学书、教师的地面、操场的面积。前几个学生能很顺利地说出面积,但是对于学校的操场面积,学生可以用平方米表示。这时候教师出示公顷一词。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了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接下来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学校占地面积等等,学生明白了大的面积要用大的面积单位。于是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魏雪峰,崔光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11)
[2] 李红美. 教学应答系统问题设计的框架与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08)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学习兴趣;生活情境
中国分类号:G623.5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中,数学知识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的沃土,要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与生活紧密结合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尤其是小学数学,更是和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用生活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如何让小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却是一个难题。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最终是要回归生活本质的。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也是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距离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案例。比如学习平均分的内容,老师就举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说说:一个苹果,妈妈平均分了4份,给四个人,每个人获得的苹果是否一样多?学生说一样多。教师接着说这就是平均分。把物品分几份,每份一样多,这就是平均分。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是在生活实际中获得的,这个图示是生动直观地建構起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一生不会忘记。教师还举例:中秋节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际,一家人在窗前赏月,妈妈建议明明把一块月饼分给一家人吃,奶奶、妈妈、爸爸、明明每人一份,让明明分月饼,将一块月饼分四份,每份一样多,明明照着妈妈的要求将一块月饼分成4快,每块一样多。然后教师再一次强调这同样是平均分。学生在这样实际生活中建构起来的平均分的概念,牢固、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里。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趣味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亢奋心情。这种情绪的调动就是兴趣的激发过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容易保持高效。所以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造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比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这样设计新课的导入:妈妈带我去买袜子,售货员拿出袜子给妈妈看,妈妈说袜子不能试穿,用手试试吧。于是妈妈让我攥紧拳头,把袜子在我的拳头上绕了起来,最后妈妈说就这个号码吧。妈妈的做法让我很迷茫,买袜子用手试?我不能理解。于是问妈妈,妈妈说这是生活的小窍门,也是生活常识。一个人拳头的一周正好是他自己的脚长,一个人的脚长和身高之比是1:7。那么这些生活常识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你们能说说不?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会印象深刻,同时也会对数学学习感到亲切和自然。因为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认识生活中的数学
以《认识公顷》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并且了解一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能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密切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我这样设计教学: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物品,让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面积,银行卡、数学书、教师的地面、操场的面积。前几个学生能很顺利地说出面积,但是对于学校的操场面积,学生可以用平方米表示。这时候教师出示公顷一词。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了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认识。接下来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学校占地面积等等,学生明白了大的面积要用大的面积单位。于是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魏雪峰,崔光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11)
[2] 李红美. 教学应答系统问题设计的框架与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