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了,无论你花多大功夫,总是收效甚微,用一个不恰当的词来形容那叫“枉自痴情”或是“自作多情”。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迎来了教学创新的春天,各种理论性的文章更是雨后的春笋,于是就想借助外界的先进的教学经验,来解除我心头的这个作文死结,我如饥似渴地查阅了网上的作文教学论文,诸子方家们见微知著的前瞻性理念确实使我茅塞顿开、叹为观止;其论也,必引古今而征中外,可谓严也;其据也,原著作者——标明,可谓密也,加以辞畅意达,实在是汪洋恣肆、跌宕跳跃、恢诡谲怪的上上之作,越读越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汗颜;越读越觉得诸子方家们“於我心有戚戚焉”。就想借他们手中之玉,攻自己讲台下那群“顽石”,哪知道这理论已联系实际,才知道我又错了,费了力,没讨好,没办法,只好自行摸索,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摸索到了一点经验,哪怕贻笑方家,也要揣他一回冒昧。
我把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写作分为三个阶段:一、含情欲写生活事,作文本上不能言;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针对学生作文三阶段,我依次确定了应对策略:第一,临摹、仿写;第二,立中心、立题纲、定选材;第三,放手作文。
一、学生:含情欲写生活事,作文本上不能言
应对策略:临摹、仿写
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城镇学生没有的生活体验;他们比城镇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他们看到的自然景物成倍的多于城镇学生。可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他们的语言总是那么枯燥干瘪、选材总是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呢?究其原因无非是:
其一,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没有得到较好的有序的训练、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外出打工,这些学生的监护人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他们本身文化层次就低,再加上还要忙农活,哪有时间去管他们的孙子或外孙!他们的最高要求就是不让他们的孙子或外孙饿着、冻着、淹着,至于精神生活嘛,那电视里好看的动画片、爱情武打片多得是,不睡觉都看不完;再说网吧里精彩的游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丰富着呢!
监护人和这些孩子交流最多的就是“饿了没”、“吃了没”、“要钱”、“要多少钱”: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就是“奥特曼”、“黑猫警长”、“蓝猫”、“猫和老鼠”、“地下城和勇士”、“跑跑卡丁车”、“QQ”之类。除了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作文本上几个掉了牙的句子,没有人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交流思想感情,也没有人引导他们读一些有益的书。在监护人看来,成绩好坏不要紧,反正九年义务教育是任谁也剥夺不了的,高中教育不也在普及吗?学好学坏不要紧,反正有的是工打,身体好就行。监护人抱了这样的态度,学生的学习当然就不可能落到实处,那点语言表达能力就可想而知了。一到写作文,学生就犯迷糊,逼不得已,涂鸦几句交上去了,至于写得如何,你当老师最有发言权,你想咋说就咋说吧!反正就这样了!这是就学生而言。
其二,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拔高文章主题,学生不敢随便下笔,无形之中钳制了学生的思维。自六七十年代高大全、真善美的人物形象控制文坛和学校之后,尽管后来报刊杂志把这种公式化的人物描写批的体无完肤,尽管几十年来我们在不断洗脑换脑,然而我们骨子里或多或少留有余毒,如写“一件有趣的事”,本来写得有情趣就可以了,可我们忘不了在写作要求上加那么一句“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迪”,我们知道有趣的事,未必会有什么启迪,有启迪的事又未必会有趣,这就禁锢学生的选材,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了。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的应对策略是临摹、仿写,以此来解除套在学生思维上的“紧箍咒”。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多媒体也在广泛应用,找几篇名家写生活感受的文章或优秀范文,那是举手之劳,有了例文,再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让他们模仿作文,范文尽可能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把作文要求融入到对范文的评点里,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还经常下水作文,因为我们的生活才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自己的文章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好学上进,只可惜作文写得实在是糟,我接手的时候已是高二,不可能让他扩大课外阅读量了,我就让他仿写,我把我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反复读,反复揣摩,还让他特别注意课本上的、试卷上阅读文章的构思选材甚至语言表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位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提高,虽然不能挤入上乘之列,但考试也绝对吃不了亏,果然在今年高考中他考了115分。这样看来临摹、仿写的确能让学生走出迷茫。
二、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应对策略:立中心、立题纲,定选材
学生走出了迷茫之后,就会产生写作文的兴趣,但这是他们很容易步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我们知道当今各种各样的作文书充斥书店,不少学生手里买有这样那样的作文书,名言警句、优美文段更是俯拾皆是,学生见了这些,就觉得自己的作文成了歌手里的一柄破锣,白鸽里的丑小鸭,不漂亮、不美观,于是就转弯抹角地要引用名言警句,甚至不惜把作文书上的优美文段整段的抄下来已增加文采,其结果当然是以文害意,下笔千言,不知所云了。
针对这种情形,我让学生先审好题、确立文章主题、围绕文章中心选好材、写出写作提纲,以此避免他们陷入“为赋新诗强说愁”误区,同时以名家的作品为范例,让他们明白语淡亦可情浓;让他们明白只有水到渠成的引用才能起到天衣无缝的效用,而刻意地、不分场合地引用只能给人添一点东施效颦的笑料。这样学生们就会慢慢地走向我手写我口的自觉写作轨道上来,也就走出了第二阶段的误区,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这个层面的,我今年送走的高177班就有百分之三十七的达到了这层面,他们的考分都超过了100,后来我反省了一下教学的成败,原因有二:一是高二才分班重组:二是现在农村普通班学生真正努力读书的不多,能不成为学生的罪人,已经是很不错了。或许将来有了好的教法,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三、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应对策略:放手作文
这一阶段,是学生作文的最高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登堂入室了,非酷爱语文的学生不可达到,而一旦达到这境界,他们就不再把作文当作业,这时作文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表达对外界事物的感受的冲动已经是他们内在的需求了,对这样学生,我们要放手让他们用各种文体表达自己对外界感受和看法。这时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我们知道,能把作文写到这个程度的学生,大多是多情善感、对社会有一定洞察力的,他们感情丰富而脆弱,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少年心性,易走极端,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黑暗角落,常会引发他们偏激情绪,对未来消极悲观。我们要审慎地、有分寸地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大势,千万不能把我们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传染给学生。
有一个名叫彭银娇的女生,她能十分娴熟的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了,对社会的观察十分广泛,举凡黄赌毒,她的笔下无不触及,评得尖锐,议得深刻,当然也就萌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我和她在日记本上讨论了一学期的人生与社会问题,我始终没能彻底说服她,她只是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重振旗鼓的,高考以10分之差无缘本二。这个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会写作文的学生,他们大多是生活的关注者、多愁善感者,易被生活的负面伤及心灵,心灵的创口是最难愈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要打开窗户,让学生观察社会;又要安好“防火墙”,避免那些有害的东西伤害了学生的灵魂。
一言以蔽之,我的这落后农村中学作文三级教学法,就是培土固根、施肥状叶、开花结果,来自于源头活水,而非从纸上得来,是浅薄鄙陋的下里巴人之言,有下里巴人者当可试而用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作文的最经典的名言,以此与下里巴人共勉。
我把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写作分为三个阶段:一、含情欲写生活事,作文本上不能言;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针对学生作文三阶段,我依次确定了应对策略:第一,临摹、仿写;第二,立中心、立题纲、定选材;第三,放手作文。
一、学生:含情欲写生活事,作文本上不能言
应对策略:临摹、仿写
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城镇学生没有的生活体验;他们比城镇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他们看到的自然景物成倍的多于城镇学生。可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他们的语言总是那么枯燥干瘪、选材总是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呢?究其原因无非是:
其一,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没有得到较好的有序的训练、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外出打工,这些学生的监护人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他们本身文化层次就低,再加上还要忙农活,哪有时间去管他们的孙子或外孙!他们的最高要求就是不让他们的孙子或外孙饿着、冻着、淹着,至于精神生活嘛,那电视里好看的动画片、爱情武打片多得是,不睡觉都看不完;再说网吧里精彩的游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丰富着呢!
监护人和这些孩子交流最多的就是“饿了没”、“吃了没”、“要钱”、“要多少钱”: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就是“奥特曼”、“黑猫警长”、“蓝猫”、“猫和老鼠”、“地下城和勇士”、“跑跑卡丁车”、“QQ”之类。除了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作文本上几个掉了牙的句子,没有人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交流思想感情,也没有人引导他们读一些有益的书。在监护人看来,成绩好坏不要紧,反正九年义务教育是任谁也剥夺不了的,高中教育不也在普及吗?学好学坏不要紧,反正有的是工打,身体好就行。监护人抱了这样的态度,学生的学习当然就不可能落到实处,那点语言表达能力就可想而知了。一到写作文,学生就犯迷糊,逼不得已,涂鸦几句交上去了,至于写得如何,你当老师最有发言权,你想咋说就咋说吧!反正就这样了!这是就学生而言。
其二,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拔高文章主题,学生不敢随便下笔,无形之中钳制了学生的思维。自六七十年代高大全、真善美的人物形象控制文坛和学校之后,尽管后来报刊杂志把这种公式化的人物描写批的体无完肤,尽管几十年来我们在不断洗脑换脑,然而我们骨子里或多或少留有余毒,如写“一件有趣的事”,本来写得有情趣就可以了,可我们忘不了在写作要求上加那么一句“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迪”,我们知道有趣的事,未必会有什么启迪,有启迪的事又未必会有趣,这就禁锢学生的选材,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了。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的应对策略是临摹、仿写,以此来解除套在学生思维上的“紧箍咒”。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多媒体也在广泛应用,找几篇名家写生活感受的文章或优秀范文,那是举手之劳,有了例文,再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让他们模仿作文,范文尽可能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把作文要求融入到对范文的评点里,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还经常下水作文,因为我们的生活才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自己的文章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好学上进,只可惜作文写得实在是糟,我接手的时候已是高二,不可能让他扩大课外阅读量了,我就让他仿写,我把我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反复读,反复揣摩,还让他特别注意课本上的、试卷上阅读文章的构思选材甚至语言表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位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提高,虽然不能挤入上乘之列,但考试也绝对吃不了亏,果然在今年高考中他考了115分。这样看来临摹、仿写的确能让学生走出迷茫。
二、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应对策略:立中心、立题纲,定选材
学生走出了迷茫之后,就会产生写作文的兴趣,但这是他们很容易步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我们知道当今各种各样的作文书充斥书店,不少学生手里买有这样那样的作文书,名言警句、优美文段更是俯拾皆是,学生见了这些,就觉得自己的作文成了歌手里的一柄破锣,白鸽里的丑小鸭,不漂亮、不美观,于是就转弯抹角地要引用名言警句,甚至不惜把作文书上的优美文段整段的抄下来已增加文采,其结果当然是以文害意,下笔千言,不知所云了。
针对这种情形,我让学生先审好题、确立文章主题、围绕文章中心选好材、写出写作提纲,以此避免他们陷入“为赋新诗强说愁”误区,同时以名家的作品为范例,让他们明白语淡亦可情浓;让他们明白只有水到渠成的引用才能起到天衣无缝的效用,而刻意地、不分场合地引用只能给人添一点东施效颦的笑料。这样学生们就会慢慢地走向我手写我口的自觉写作轨道上来,也就走出了第二阶段的误区,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这个层面的,我今年送走的高177班就有百分之三十七的达到了这层面,他们的考分都超过了100,后来我反省了一下教学的成败,原因有二:一是高二才分班重组:二是现在农村普通班学生真正努力读书的不多,能不成为学生的罪人,已经是很不错了。或许将来有了好的教法,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三、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应对策略:放手作文
这一阶段,是学生作文的最高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登堂入室了,非酷爱语文的学生不可达到,而一旦达到这境界,他们就不再把作文当作业,这时作文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表达对外界事物的感受的冲动已经是他们内在的需求了,对这样学生,我们要放手让他们用各种文体表达自己对外界感受和看法。这时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我们知道,能把作文写到这个程度的学生,大多是多情善感、对社会有一定洞察力的,他们感情丰富而脆弱,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少年心性,易走极端,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黑暗角落,常会引发他们偏激情绪,对未来消极悲观。我们要审慎地、有分寸地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大势,千万不能把我们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传染给学生。
有一个名叫彭银娇的女生,她能十分娴熟的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了,对社会的观察十分广泛,举凡黄赌毒,她的笔下无不触及,评得尖锐,议得深刻,当然也就萌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我和她在日记本上讨论了一学期的人生与社会问题,我始终没能彻底说服她,她只是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重振旗鼓的,高考以10分之差无缘本二。这个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会写作文的学生,他们大多是生活的关注者、多愁善感者,易被生活的负面伤及心灵,心灵的创口是最难愈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要打开窗户,让学生观察社会;又要安好“防火墙”,避免那些有害的东西伤害了学生的灵魂。
一言以蔽之,我的这落后农村中学作文三级教学法,就是培土固根、施肥状叶、开花结果,来自于源头活水,而非从纸上得来,是浅薄鄙陋的下里巴人之言,有下里巴人者当可试而用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作文的最经典的名言,以此与下里巴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