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9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教学中启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诱导学生进行反思,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辅导答疑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关键词】培养 学生 独立思考 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独立思考是指人们在对事物既有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进行独创性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它包括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能力,对数学命题、解题思路的分析能力,对证明过程、分析过程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是学生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而解题能力的高低又是检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概念教学中启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
  
  基本概念是基础知识的核心,数学中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都会有各自特有的数学概念。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本质,就不能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就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因此,进行概念教学时,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概念的内含与外延。
  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可改变教师画、学生看的传统做法,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块纸板、一条细绳、二枚图钉,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面对自己画出的椭圆,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变绳子的长度,使其⑴等于二枚图钉之间的距离;⑵小于二图钉之间的距离;⑶大于二图钉之间的距离分别画出图形,从而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定义理解得深刻,特别对定义中的这一条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二、诱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准确迅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巳掌握的知识方法对刚解过的题目进行反思、掌握规律、形成知识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在等比数列{}中, 求公比
  学生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出,解之得。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出问题:“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对任何等比数列都适用吗?”学生经过反思解题过程,得出或。
  又如:已知抛物线,过点引一条弦,使此弦在P点被平分,求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法一:设所求弦的直线方程为,即。
  解方程组:把①代入②:,即,设所求弦的两端点为,由韦达定理得:,又是弦的中点,,即,弦AB所在直线方程为:。
  解法二:把②代入①得:
   ,
  整理得:,由韦达定理得:是弦的中点,,,即,所求直线方程为:。
  解法三:
  设弦的两端点为,为弦的中点,,即:,故,
  所求直线方程为:。
  比较三种方法,发现最后一种方法最简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开拓思路,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所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反思,将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思维引导对其相关的事物的思维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连结相关问题的桥梁。联想有助于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已知是正数,求证:。分析:要证明,只要证明从外形联想,可知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而是点到原点0(0,0)的距离,即:,所以。又如:已知为正数,且满足方程组,求。启发学生将它转化为
  由此引导学生联想余弦定理,于是将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ABC的中线CD的长。
  因为=+,
  所以。
  Z(x+y)=48,所以z= 。
  
  四、辅导答疑,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接受能力不可能尽善尽美,因而学生上课总会或多或少还残留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辅导答疑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辅导答疑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成绩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单的提示,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对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给他们点出解题关键或解题思路,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对提不出问题或怕提问题的学生,应该主动关心他们,及时指出他们作业中错误的地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信心。
  独立思考是一个脑力劳动的过程,它在培养学生智力品质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智力品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独立思考能力的成熟程度。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作者单位:425000湖南省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为考试而教学,虽然在近年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但我们的教学仍存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方法等弊端,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负担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弊端妨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新的“课标”除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  心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中第
期刊
【摘要】现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用的沈石溪的短篇小说《斑羚飞渡》,让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楚抑或愤怒。教学这篇短篇小说,宜采用另类的教学方法,如:1、理解文本;2、感悟现实。  【关键词】换一种方式 解读 《斑羚飞渡》    历来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文本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比如孙犁的《芦花荡》《荷花淀》、鲁迅的《社戏》《祝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文学作品,不仅能
期刊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必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听过许多教师的课,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地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愉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
期刊
古典诗词体现了我国古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最经典的材料,部分诗词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它能起到补充和丰富学生现代汉语水平的作用,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谈谈古诗词教学管见:    一、情感激趣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
期刊
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有机结合。以前是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社会上流传“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这是素质教育中一种名不符实的现象。现在的素质教育倡导教与学互动,且学优于教的概念是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素质教育,浅谈初中数学之教与学的关系,以求共同学习,一起提高。    首先是教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是这样确定
期刊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做好笔记再整理,课堂笔记最好能在当天整理好。在整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或询问老师,也可以自己动手查阅参考资料,在整理中常常能产生新的体会,坚持当天问题,当天解决,不要拖延。这对教与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教师要设计专门时间,引导学生及时搞好复习,增强笔记的利用率  有些学生的笔记,好比过期的期刊,时间一长就弃之一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在
期刊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新颖、合理、周密、重点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过程上多下功夫。    一、新课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应针对不同课时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能兴趣浓厚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例如在讲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一节时,可先用电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发展非智力因素,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学生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同样也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有人研究发现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少年时代的智商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但这些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的人格却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初中阶段重视非智力因素就显得比较重要了。特别是普通中学更要如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期刊
九年级英语复习已经接近尾声,而学生也跃跃欲试准备迎接中考。回顾一路走来的英语复习,发现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是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学与练不合拍。受时间限制,语法有时被束之高阁,练习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学生处于授之以鱼的状态。留给学生自疑,自悟的时间十分有限。对中考的研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