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缘性题材的大众化问题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w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蜘蛛女之吻》是阿根廷作家马努埃尔·普伊格的代表作,作品的发表曾在拉美和世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也使作者声名鹊起。其审美取向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将边缘性题材大众化的写作手法,值得拉美文学爱好者研究。
  
  关键词:普伊格拉美小说边缘题材
  
  一、普伊格所处的时代和成名因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拉丁美洲文学出现一种新的潮流,诸如伊莎贝尔·阿连德、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豪尔赫·埃德华兹、阿尔弗雷多·布里兹·埃切尼克等,他们以小说的形式对军政府镇压、酷刑、流放和暗杀左翼人士的罪行进行控诉。这一时期的作品,普遍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称为拉美小说的“后爆炸”时代。阿根廷作家马努埃尔·普伊格就是其中之一。
  马努埃尔·普伊格(1932-1990)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50年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建筑系,隔年转至哲学系。出于一直以来对电影的热爱,1956年他获得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奖学金并开始攻读导演专业,曾担任多部电影导演助理。相对于上述作家,普伊格不仅出道晚,而且成名也比较晚。1968至1969年他的两部小说《丽塔·乌伊沃斯的背叛》和《红唇》相继发表,从此奠定了他年轻电影人的新身份——小说家。长篇小说《蜘蛛女之吻》(1976)被认为是普伊格的代表作,也使他声名鹊起。
  小说中新潮的艺术创作思维,对同性恋边缘题材的涉猎,并没有将普伊格推向远离大众的象牙塔,相反却使他的作品走向通俗,走向人民大众。他的小说一经问世便多次再版,并被搬上银幕,作家本人也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阿根廷承上启下的代表,赢得了拉美和海外广大读者的青睐。
  普伊格之所以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同性恋倾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攻读哲学期间,普伊格就被发现有同性恋倾向,后赴罗马进修电影,又被牵涉到一系列同性恋纠葛之中。因此,“性取向”几乎是和他的文学成就一起来到这个世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蜘蛛女之吻》的艺术特点
  
  拉美新小说时期作品的特点,就是与传统叙事结构决裂。在现实主义这个总框架下,借助先后出现的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等流派,运用象征比喻、时空交替、现实幻境相融合等艺术手段,穿插内心独白、意识流、神话、幻想等方式,将美洲题材世界化。以追求神奇的艺术效果,反映外部客观事实,表达对人类问题看法,使新小说具有无法超越的强大生命力。因此,许多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它给世人描述的不再是新大陆的五光十色、异国风情,而是作家们对不公的社会现实及种种丑恶现象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在世界上引起的极大轰动,被称之为“文学爆炸”。
  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就是属于上述风格的作品。尽管该作品发表于1976年,而且其本人也同属拉美“后文学爆炸”时期的代表人物,但身处拉美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氛围之中,普伊格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于是,作家采用与众不同的文体创作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摄影、歌曲、舞蹈以及公文、报告、信件、便笺等元素运用到小说中,成为他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小说《蜘蛛女之吻》中,作者借莫利纳之口向瓦伦蒂讲述了六个电影故事:《豹女》的故事、《法国歌女》的故事、女人喜欢的电影、男人喜欢的电影、《僵尸女》和《痴情女》的故事。乍一看是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为了消磨时间,打发那些几乎停滞的光阴。实际上,作者巧妙地将电影故事贯穿于小说始末,使小说在电影的虚构情节与两位男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之间交替发展,让幻境和现实共存并且起到互相影射的多层叙事结构的作用,生动地将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除运用讲述电影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段外,作者还加入了人物的心理独白、潜意识活动等方法。比如在《豹女》、《女人喜欢的故事》里,莫利纳在叙述过程中夹杂了两人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和莫利纳的内心独白。将两位的性格、观念、二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心理活动都展现出来。又如,作者还经常引出他们对电影有感而发的对本人生活经历的联想,人的表层和深层意识有机结合并共同推进。另外,小说的开局和结尾等章节,作者引用公文、跟踪监视报告以及莫利纳与监狱长的谈话记录作为佐证。这些真实客观的叙述形式简明扼要,不加感情的道出了莫利纳外在表现和内心活动的变化,渲染气氛,让事件更具真实性。
  普伊格的小说主题尖锐深刻,内容凝练简约,章节过渡和场景变换流畅自然,作家没有循规蹈矩,拘泥于某一个流派的束缚,而是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早期的电影人经历以及娴熟地运用电影手段也对小说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使他在拉美和世界文坛上成为了变革小说文体的先行者。
  
  三、作者利用小说针砭时弊
  
  《蜘蛛女之吻》共十六章,情节十分简单。主线着重围绕着被关押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一所监狱的同一牢房里的两个犯人——政治犯瓦伦蒂和同性恋者莫利纳之间的对话展开,揭露当时南美国家人民饱受牢狱之灾,是反映真实存在的政治压迫以及性压抑的明证。
  选择牢房这样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且两位男主人公的对话长达七章,按说小说内容会显得重复和沉闷,但普伊格别有用心地在对白中以一位囚徒讲述给另一位囚徒的方式穿插了六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故事,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大众性和娱乐性。然而,这些电影故事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读者调节气氛,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电影折射出深刻的寓意和揭示现实的意图,而真实的现实也恰恰就隐藏在这些真真假假光怪陆离的电影故事当中。那就是:残酷打击、严刑逼供、阴谋陷害等等,囚徒们每日每夜不得不面对被浓烈恐怖氛围所笼罩的牢狱生活,也就是当时整个阿根廷社会的缩影,即军人当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绑架、酷刑、暗杀无处不在,人民根本没有生命保障,作家更谈不上言论自由。
  因为无法直抒对社会黑暗的满腔愤怒,作家不得不借助电影中超自然的人物、事件和情节,采用象征隐喻、时空交错、混淆现实与梦境等手法,通过戏谑调侃和不动声色的一笔带过,间接地揭露军人统治时期的种种暴力与反人权行为,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
  以《豹女》故事为例,“豹女”是小说中的第一个电影故事,而且“豹女”形象也贯穿全书并与“蜘蛛女”形成对应。她们和男性有了亲密接触后都会立刻变为凶残的猎豹并吞噬掉前者,这种恐怖经历让两位女子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折磨而且无法改变这样的命运,也给电影披上了一层神秘诡异的色彩。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形成豹女变态发泄方式的缘由,也反映了男女在性发育时期受到社会机制的禁锢所产生的残酷后果。在封建思想处于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一切有关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话题都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作者也以此来讽喻依旧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当今时代,人类仍旧难以跨出迈向文明与正常的先进步伐。
  在《法国歌女》的故事中,普伊格以“纳粹军队排着耀武扬威的纵队穿过凯旋门,一面面井字旗在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物上迎风飘扬”为背景,生动再现了纳粹德国占领巴黎之后的种种侵略罪行;《女人喜欢的电影》中,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面貌和人类心灵造成的难以磨灭的惨痛代价和精神创伤;《男人喜欢的电影》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黑暗和大财团对工人的无情压榨;《僵尸女》故事中,刻画了南美香蕉种植园园主对雇工的残酷奴役和剥削等等,都成为了作家笔下对时弊进行无情抨击的有力证据。
  
  四、作品中边缘性题材的处理
  
  普伊格是拉美文坛为数不多的敢于描写同性恋题材的作家。小说《蜘蛛女之吻》获得成功不仅仅由于主题的边缘性——同性恋倾向,小说本身的力量和作家完美的叙事技巧也是将作品推向成功的必然原因。
  莫利纳和瓦伦蒂,是小说的两位男主角。有同性恋倾向的莫利纳因涉嫌诱拐未成年少男而被捕;一身傲骨的瓦伦蒂则是因为反对当时政局,涉嫌叛乱而锒铛入狱。两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犯人朝夕相处于一间牢房,使他们忽视了由种种差异产生的隔阂,一同面对苦难生活的悲哀和欢乐,经历了从相悖、相知、相惜到相爱这一微妙的变化过程。当然,这个变化过程经历了莫利纳在瓦伦蒂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两人在交谈中渐渐向彼此敞开心扉,莫利纳对瓦伦蒂讲述自己如何产生性别观念的转换和转换后的心理感受,以及莫利纳赢得瓦伦蒂的同情和理解等等的事件后,二人最终走向了“爱情的结合”。
  为描述两人产生“感情”的过程,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同性恋性心理学脚注,从理论上对同性恋、性压抑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这些脚注既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物行为的心理学根据,使同性恋问题严肃化、社会化,让大众能从专业角度认识和分析小说中出现的此类问题。
  但是,普伊格并没有让小说因此变成一部艰涩的教科书,他用长达七章没有中断的对话,六个跌宕起伏的电影故事完成全部小说的写作,让人读起来既一气呵成,又不得不对书中提出的问题掩卷反思,真不愧是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结合的典范。
  普伊格本人就是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作家,在打破道德价值观上,尤其是性禁忌方面勇于尝试,但并非刻意借此类题材哗众取宠,而是为呈现人类心灵孤寂的一面、以探讨性取向提出关注人类境遇的新观点。因此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有借笔下人物之口来揶揄所处时代和抒解自己胸中苦闷的痕迹。通过整部作品,作者不仅剖析出同性恋者的心理,而且也给读者展示出那个时代拉丁美洲革命斗争的一个侧面。
  《蜘蛛女之吻》中的两位主人公,莫利纳受瓦伦蒂之托在与革命分子联络时牺牲,而瓦伦蒂则在监狱中因不堪酷刑而亡。昏迷中,瓦伦蒂经历了梦呓般对狱中生活的回忆。在杂乱无章的片段里,瓦伦蒂仿佛看到一个女人变成一只巨大的蜘蛛,在网中伸展开四肢……这女人的形象让读者琢磨不定,也许是莫利纳,也许是女友玛尓塔,也许是对美好的向往,也许这个形象永远是个猜不透的谜,如此美丽,如此精彩,留给读者细细寻味。
其他文献
金缕曲·离家    窗外风和雪。向炉边,轻携素手,暗寻罗帕。剪指灯前心欲裂,泪染青衫尽湿。最苦是人生离别。帐底今宵衾被暖,料明朝孤枕共残月。秦淮水,亦呜咽。后湖初系同心结。这些年,几番风雨,几多磨折。只望终身常厮守,苦恨离情重叠。此一去归期难说。岁月艰难忧患里,愿两情永好如金石。多保重,莫悲切。     诗文招祸,浮名误人。“反右”结束后,余遭流逐,将去无锡农村种田,当一农民。自与兰结婚,风风雨雨
期刊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这是一项得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伟大工程。实现这一伟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要做好“平衡”的工作,特别是与人有关的平衡工作。因为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平衡对社会太重要了。人若平,一切皆平,人若不平,一切皆乱。这是我的人生感悟,也是常见的通理,更是永恒的法则。   人,天生就是平衡的。比如人的体
期刊
发现牛河梁——遥望红山文化顶峰    其实,在发现伟大的牛河梁遗址群之前,就有很多零星的文物自我露头,在大凌河一带出土被捡拾。最早的文章提示信息,可追溯到当年日本人的挖掘记录,但是,他们的热点不在于此,自然语焉不详。真是无巧不成书!大凌河流域的牛河梁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的命名地发现遗址一样,都具有惊人的巧合,都是由中国的学者或者说热心于此的爱国知识分子发现并首倡先驱。佟桂臣,就是这一普通的名字,是他在
期刊
地名,是文明人类区别各个地物的标识符号,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各个地理实体的首要标志。地名,又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它深深地蕴含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山水物产”、“名胜古迹”、“人物纪念”等方方面面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形成的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思考方式、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地名是人们对当地的一种尊称,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作为一个城市,地名
期刊
一  1907年9月15日,郭汝瑰出生于四川铜梁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郭锡柱饱读诗书,应过科举,中过秀才。没多久,清末光绪废科举,郭锡柱断了仕途。踌躇满志的郭秀才壮志未酬,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郭汝瑰身上。郭汝瑰读完中学,在堂兄郭汝栋介绍下,直奔广东黄埔军校。他在恽代英、肖楚女、周恩来、吴玉章等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蒋介石清党,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29年郭汝瑰东渡日本留学。抗战爆发,郭汝
期刊
无利不起早,起早必为利。  从盗墓史上来看,盗墓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冒杀头牢役之灾的危险,主要就是两个字:贪财。  盗墓是一种罪恶,而恶之源在厚葬。  厚葬到底兴起于什么年代,具体很难说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死者生前用的玩的,大都会被随葬到地下,而且,越值钱的东西越会让死者带走,特别是在春秋礼乐崩坏时期,以厚葬为荣,薄葬为辱,厚葬情况更普遍,如当时的齐国、宋国逾制厚葬之风,便很盛行。之后的封建
期刊
第一章 梗概    率部大西南剿匪已半年的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得知中央军委为组建第二批志愿军,决定从西南军区抽三个军入朝参战,当即请缨求战。邓小平拍板:十五军上。  第十五军一入朝就赶上第五次战役。回撤时,美国远东军司令官李奇微催师突击,打了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危急时刻,第十五军赶至朴达峰一线,死守十天堵住缺口,稳定了战线。  1952年春,即将回国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在桧仓会议上最后一次排兵布
期刊
4.可怕的狙击兵岭    守备537.7高地北山的一连连长世代贫寒,穷得连个正经名字都取不起,就叫王二。朝鲜第五次战役后他去师部参加连长集训,崔建功师长见了他,笑道:“都当连长了,而且以后还要发展,总叫王二不像回事吧?”  王二也嘿嘿地笑,说:“那就请师长给咱起个名儿吧。”  崔建功沉吟片刻,说:“我们当兵打仗,为的是谋求建立一个幸福的新中国。我看就叫王福新怎么样?”  师长亲自给起的名儿还有啥说
期刊
索马里海盗挑战中国    海上通道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各列强国家争夺的目标,西方早就有谁占领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奉行为对外扩张的座右铭,很早就大力发展海军。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海运贸易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海上贸易,中国很早就同世界各国建立了海上贸易。据史料记载,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海军将领米盖尔·洛佩斯·德
期刊
文人墨客喜欢把自己的居室称为“陋室”。一篇《陋室铭》不知迷倒多少墨客。陋者,小而丑。但“陋室”在文人心中并不丑,它是文人心中的“雅室”。我们制壶人对自己的制壶室的称号却没有文化人的含蓄,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工作室称为“雅室”,雅者,美好也。但制壶人雅室在外观上并不“雅”,紫泥堆满小屋的各个角落。  我的制壶小屋坐北朝南,有文人赐雅号“荆砂玉陶”,小屋沿街是一排雪亮的玻璃门窗,一米阳光不费力地就铺满了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