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服饰变迁的全面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崔荣荣、牛犁的《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针对服饰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以作者多年田野调查实践与明代以来传世物质材料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服饰造型变化以及影响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变迁的诸多因素,通过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形成了多重论述角度,并在此基础上以女性社会角色变化为视角进而论述了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与服饰变革之关系,最终构成了在社会变迁视角下对服饰变革的全面解读。
  关键词:《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變迁(1368—1949年)》 服饰文化 社会变迁
  服饰作为“深深根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标志着人类由蒙昧经历野蛮而走向文明的漫漫历程,和人类有着其他物品无法比拟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期的服饰无不关系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正如有些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服饰的变化不完全是任性的、不可捉摸的,它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是时代的一面忠实的镜子。”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由崔荣荣、牛犁所著,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6月出版的《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一书紧扣服饰文化与社会变迁二者的相关性,综合服饰文化发展背后的诸多推动因素,对于影响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因素有着详实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此书图文并茂、示例丰富、素材多样,以大量精美的实物图为佐证材料,以作者多年的民间田野调查的实践经验为依托,全方位、多维度地解读了明代以来社会变迁下的民间服饰变革,是我国研究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宝贵财富。
  该书结合考古学、社会学、艺术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对明代以来汉族民间的服饰变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诠释了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的产生、发展、积淀与延续均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组织,以及文化活动等有着较深的渊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服饰文化研究的全新视野,展开了一个由服饰变革出发的多重论述视角。
  一、服饰艺术的多维视角
  作为服饰文化的研究著作,首先一点便是对服饰外在形态的研究和分析,该书在开篇前三章便对服饰演变展开了多维度的分析,历史维度上分为明代、清代和民国服饰,从性别上分为男子服饰和妇女服饰,从职业上分为士人、商人和普通民众服饰。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首服、主服、足服,以及云肩、首饰等配饰进行直观详尽的介绍,分别就其形制、质地、色彩、图案、功能等元素做出明确的阐述,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汉族民间服饰生活艺术及其基本格局大有裨益。例如,针对云肩这一精美的女性礼服装饰物,作者从可追溯的文献记载再到可以验证这一流行的传世画作及其形制特点都做出了详实的说明,而书中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穿着方式、搭配技巧、发展轨迹的说明更使读者对服饰品有了直观而清晰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很多史书专著重视宫廷礼服的研究,而本书更多的是关注传统民间服饰的变革。一个朝代的确立和覆亡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风俗的兴盛和消亡,古人云“上行下效谓之风”,透过民间服饰的生成、发展、嬗变、消亡的规律能描绘出一个朝代的统治方针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移风易俗是实现统治必不可少的策略,在这一进程中服饰的变革既有渐变也有突变,例如清朝女性服饰就是满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服饰渐变结果,民国时期的剪辫、放足则是政治影响下的风俗突变。民间服饰在不断更迭的过程中或变化或消亡,对于研究学者来说在存世的作品中寻找到存在时代特征的蛛丝马迹是极其繁杂的工作,而本书作者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书中摘选的大量史书、志、传记等文学作品,以及当代画作、雕塑等艺术品可以看出作者在汉族民间服饰特色内容佐证上的精准度以及作者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准确性和专业性的高度追求。
  二、社会变迁的全方位梳理
  从明朝到民国可谓是中国思潮进步,变革汹涌的重要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下的商品化经济、政治突变下的民族融合、中西碰撞下的文化交融,这些都使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也显示出了现代世界观和思维理念的初期形成,想必作者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也是有所考量的。这段时间内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有共同作用于民间服饰变革,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服饰样貌。
  美国史学家伊丽莎白·赫洛克曾说过:“服饰很容易受政治的影响,我们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是由人民掌权还是由世袭贵族掌权。当贵族专权时他们对服饰就会过于偏爱而置它的适宜、实用于不顾。”尤其在古代中国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封建国家的服制体系中,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地位与身份,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
  而另一方面,该书还认为,政治与经济紧密相连,并且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重要原因。从服装的商品属性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购买力直接决定了服装时尚的更新速度和装饰价值。而不同时期思想意识的变化,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服饰上。明朝初期政治统治集中,经济上百废待兴,服饰等级森严,到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统治日渐腐败,“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风尚发生剧变,服饰风尚呈现出“求新求异”“男女混装”“奢华与僭越”共生的特点。到了清初,朝廷为了强化统治的权威性施行的“剃发易服”引发了激烈的民族冲突,随后的“十从十不从”缓和了民族矛盾,随着社会的推进、经济生产的改善开始出现满汉文化融合的大趋势,服饰上相互借鉴,“由俭入奢”的服饰风尚弥漫,直至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在中国资本主义和工业生产尚未成型的情况下,西方元素的流入势必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审美,出现了服饰多元化的端倪。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封建统治消亡,民国政府高喊“民主”口号,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陋习被革除,新事物被接受,服饰的等级制度日渐解体,带有反封建色彩的剪辫、放足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书中用“弃旧纳新”“改革易俗”“中西杂糅”“西俗东渐”简练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服饰风尚。在统治阶级的更替中,服饰由一种文化事象上升到了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性符号,例如,明朝的网巾又称“天下一统巾”被明太祖赋予“万发俱齐”之意,到清朝仍有大量汉族人民为了抵抗满族统治而佩戴网巾,以表达对故国的追思。再比如,辫发系清朝男子的形象标志,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而它在当时洋人的眼中却是民族符号的象征,代表了典型中国人的形象。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断语巧妙而又准确地总结了从明朝到民国初期的服饰变革与社会风尚,材料的分析客观而尊重事实,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用心。
其他文献
摘 要:艾青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走过了将近六十个春秋,他一生创作了长诗二十多部,短诗二千多首。诗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源自于其心头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这种对大地、人民、祖国,乃至人类的赤子情怀,贯穿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之中,成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底色。而这种赤子情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艾青 “大堰河”情怀 大地 人民  艾青是以《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我国新
摘 要:《性别诗学与词学研究论稿》一书从宏观的角度,以史学模式和史学思维梳理了从唐五代、两宋到金元、明清的词本体发展演变历程。全书角度新颖,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尤其对一些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词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究。本文通过对书中艳笔写闺情、俗笔写艳情、健笔写柔情等词体的介绍,以期让读者了解该书的全貌。  关键词:词境变化 性别诗学 发展演进  《性别诗学与词学研究论稿》是吉林师范大学孙艳红教授的新著
摘 要: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堪称“100%恋爱小说”的《挪威的森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什么因素使这部青春爱情小说充满了魅力,这可从语言的清丽流畅、叙事手法的丰富多彩处感受到美感,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其所反映的思想及所蕴含的文化。本论文将通过分析《挪威的森林》,探求作品中的东西文化因素。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日本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在民族文化中,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最接近于一个民
摘 要:《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曹乃谦的代表作,因其对20世纪雁北农村极端严酷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原生态的描述而招致非议。但长期以来,小说中灰色幽默的叙述语调却多为论者所忽视,而这种幽默不仅体现着作家独特的创作追求,更使作品呈现出丰厚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曹乃谦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灰色幽默 苦难叙事  自从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钦点”、称之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人之一”后,曹乃谦,这个
摘 要:本文旨在从人性异化的角度,通过分析《风暴眼》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与社会的疏离,揭示隐藏于表象下人性的黑暗与自私,从而希望人们在隔阂与疏离中去寻求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关键词: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 人性异化  帕特里克·怀特是著名的澳大利亚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段独具一格,闪烁着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他的小说多篇幅浩瀚、用词冷僻,擅长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把
摘 要:贾平凹小说《极花》中的男女主人公黑亮和胡蝶是乡村的新生代,早期的胡蝶是典型的离乡者,黑亮则是典型的留乡代表,透过二人的精神特质及乡村风尚可以折射出乡村新生代空虚、无处安歇的灵魂。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城市文明 乡土文明  《极花》是贾平凹一改以往“过程化”叙述模式的新作,小说讲述一个被拐卖到僻乡的女孩蝴蝶,起初反抗囚禁、试图出逃,与丈夫黑亮育有一子后又逐渐接受并融入僻乡的故事。小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张峻石老师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像超人一样有拯救感意识的人物形象。那么,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放到今天来看是否还会和以往的认知一样呢?  文章中有一处专门描写张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这样写道:“张老师一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摘 要:《三王墓》是《搜神记》中唯独记载有关“侠”的两则故事中的一则,其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客”表现出来的“侠”特质过于明显,学者们往往忽略了赤比、干将身上的“侠”特质。本文将以鲁迅的《铸剑》作为补充研究,追溯“侠”形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并对客、赤比、干将三者的“侠”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侠 形象 特质  侠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学校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启蒙课的重要科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深入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课堂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 要:《羽林郎》,是汉代乐府名篇。萧涤非、张慧博认为作者开宗明义说是“调笑酒家胡”而下文竟没有调笑的事实。事实并非如此,围绕“调笑”二字全面解析文章,不仅可以澄清事实真相,还可以阐释《羽林郎》留给后人宝贵精神的实质。  关键词:《羽林郎》 有理 有利 有节 调笑 反抗凌辱 赞歌  一、观点呈现  近日备课,细读《羽林郎》,纵览诸家言论,看到萧涤非、张慧博认为作者开宗明义说是“调笑酒家胡”而下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