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石老师的“救救孩子”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张峻石老师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像超人一样有拯救感意识的人物形象。那么,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放到今天来看是否还会和以往的认知一样呢?
  文章中有一处专门描写张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这样写道:“张老师一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在这里就明显地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想要把张老师塑造成一个救世主的形象。
  接着我们看张峻石老师对学生宋宝琦,张老师先去宋琦宝家进行家访,在与宋宝琦谈完话后,在张老师心里,宋宝琦是没有政治觉悟的,笼统地说宋宝琦这样的小流氓身上有资产阶级思想,有封建时代的“哥儿们义气”。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宋宝琦这样的学生不过就是缺少家庭关爱调皮捣蛋的孩子,一个初中生并不足以被标榜上那些标签。接着文章中又写道“请抱着解决实际问题、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疽的态度,同我们的张老师一起,来考虑考虑如何教育、转变宋宝琦这类青少年吧!”这是一种极具政治色彩的口吻,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下文张老师与宋宝琦在关于《牛虻》一书的对话时,张老师也是顺从时代的声音,把一切都归罪于“四人帮”,并且满怀热情地要去拯救这些孩子,如文中所写“张老师只觉得心里的火苗扑腾扑腾往上蹿,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他的喉头,他几乎要喊出来——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话让我们觉得空洞。文中的张老师能出现这样的想法,可见张老师自身对当时的形势就沒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自身就是迷茫的又何以去救学生呢?这样的说法在文章中是矛盾的。
  再来看张老师如何对学生谢惠敏。谢惠敏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上被当时时代所扭曲的一个孩子,从处理麦穗事件的结果上看,张老师同谢惠敏一样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这里可见张老师本身也是受了时代思想的影响。文中对学生石红的描写是给予了肯定态度的,张老师和石红在小说中被分到同一类中,表现在张老师对石红过分的肯定,如文中所描写的石红的两本学习笔记,被拿到班会上和家长会上传看过,更让张老师觉得欣喜的是,这孩子常常能够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去思考、分析一些问题,这些思考和分析,往往比较正确,并体现在石红积极的行动中。读者不要忘记,无论是石红还是宋宝琦,或是谢惠敏,他们都还只是一个初中生,没必要被标榜上政治色彩,也没有多么高的政治觉悟,实际上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张老师无论是对石红肯定的态度,还是想拯救宋宝琦和谢惠敏,文中这样充满政治色彩的话语不在少数。例如,文中写道“他疼爱谢惠敏,如同医生疼爱一个不幸患上传染病的健壮孩子;他相信,凭着谢惠敏那正直的品格和朴实的感情,只要倾注全力加以治疗,那些‘四人帮’在她身上播下的病菌,是一定能够被杀灭的。”可见,从宋宝琦到谢惠敏,张峻石老师都没有反思过自身的思想问题,其实,在那样的年代大家都是迷茫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文革”影响,可是在文章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的张老师是一个被推向神坛的人物形象,读者会感到张老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对的,容易造成一种张老师就是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形象的认识误区。
  教师不是神话,更不应该用道德标准绑架教师,教师不是没有错误的,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下,一种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而应该是在应有的尊重上相互平等,教学相长。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内圣外王,自我反思,提升自己。孔子也一度被人推向神坛,盲目地信奉儒学中的一切,而今,我们以理智的眼光看待时,实际上是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
  鲁迅《狂人日记》中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狂人吃人,同时承认自己吃人,有对自己的估价和反思,有忏悔的精神。这能揭示“吃人”的本质,能反映出尖锐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刘心武《班主任》一文写于1977年,“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年,故事素材来源于刘心武在北京十三中的教学体验,刘心武自己也坦言“写完后,夜深人静时自己一读,心里直打鼓——这不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吗?”可见,文章的基调,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设置都是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的。张峻石老师的“救救孩子”似乎与鲁迅的树人心态有所不同,应当是反思荒谬政治环境之后的一种反抗情绪,但依然是属于政冶写作范畴。
其他文献
小路泥泞,野草萧瑟。雨帘刚刚落下,孤雁划过天空,路旁水田浑浊泥泞。行走在乡间小路,草上的雨水将我的裤脚沾湿,一片凉风吹来,刺痛深入体肤,也刺进了我的心。  进入初中,学习压力倍增,好不容易有时间到外婆家放松放松,却被妈妈一个电话叫回城里,让我去补课,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这实在让人泄气。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如今却要提前面对学习的压力,心情也是逐渐阴沉。  我想,补课学习做课外习题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将“无所待”的绝对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摆脱外界的束缚,真正进入“无所待”的精神境界。然而,学生很容易认为荀子“借助外在力量”的“善假于物”与庄子“有所待”则“不逍遥”对立起来。本文从至人、神人、圣人的定义,逍遥游的价值标准,“无所待”与“善假于物”的内在逻辑三个维度探究了“逍遥游”的境界,并提出“无所待”与“善假于物”内涵一致的儒道互补的结论。  关键词:无
已是日落时分,天空被上了油彩,太阳正沉下山去。厨房传来菜肴的香味,朦胧间,我闻到了一股亲切的梅干菜香,它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   小时候经常待在奶奶家。搬把小椅子,与奶奶一同坐在院子中,太阳毫不保留地将温暖的光芒倾倒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我倚靠在奶奶手臂上,听她讲一些古老却又生动有趣的故事,此时院中的一切仿佛都在聆听,安静而祥和,只有远处的树梢上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   每逢春季,万物
摘 要:方东美生生之德的哲学理念实际是融合生命的哲学,在他的诗词中亦显其义。从其诗词不仅可以见到哲人的诗才与情怀,还可以发现生生之德跟生命美学的印证。因此本文撷取其片诗英华聊作探究,从生命哲学到诗词殿堂,从家国破碎到文化生命的承继,读诗品思,以求发现方东美的哲学与诗词之美。  关键词:生生之德 融合 坚白精舍 生命哲学 情理  “一代诗哲”与“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皆是对方东美的赞誉。方东美常讲:“
摘 要:艾青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走过了将近六十个春秋,他一生创作了长诗二十多部,短诗二千多首。诗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源自于其心头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这种对大地、人民、祖国,乃至人类的赤子情怀,贯穿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之中,成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底色。而这种赤子情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艾青 “大堰河”情怀 大地 人民  艾青是以《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我国新
摘 要:《性别诗学与词学研究论稿》一书从宏观的角度,以史学模式和史学思维梳理了从唐五代、两宋到金元、明清的词本体发展演变历程。全书角度新颖,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尤其对一些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词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究。本文通过对书中艳笔写闺情、俗笔写艳情、健笔写柔情等词体的介绍,以期让读者了解该书的全貌。  关键词:词境变化 性别诗学 发展演进  《性别诗学与词学研究论稿》是吉林师范大学孙艳红教授的新著
摘 要: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堪称“100%恋爱小说”的《挪威的森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什么因素使这部青春爱情小说充满了魅力,这可从语言的清丽流畅、叙事手法的丰富多彩处感受到美感,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其所反映的思想及所蕴含的文化。本论文将通过分析《挪威的森林》,探求作品中的东西文化因素。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日本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在民族文化中,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最接近于一个民
摘 要:《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曹乃谦的代表作,因其对20世纪雁北农村极端严酷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原生态的描述而招致非议。但长期以来,小说中灰色幽默的叙述语调却多为论者所忽视,而这种幽默不仅体现着作家独特的创作追求,更使作品呈现出丰厚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曹乃谦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灰色幽默 苦难叙事  自从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钦点”、称之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人之一”后,曹乃谦,这个
摘 要:本文旨在从人性异化的角度,通过分析《风暴眼》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与社会的疏离,揭示隐藏于表象下人性的黑暗与自私,从而希望人们在隔阂与疏离中去寻求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关键词: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 人性异化  帕特里克·怀特是著名的澳大利亚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段独具一格,闪烁着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他的小说多篇幅浩瀚、用词冷僻,擅长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把
摘 要:贾平凹小说《极花》中的男女主人公黑亮和胡蝶是乡村的新生代,早期的胡蝶是典型的离乡者,黑亮则是典型的留乡代表,透过二人的精神特质及乡村风尚可以折射出乡村新生代空虚、无处安歇的灵魂。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城市文明 乡土文明  《极花》是贾平凹一改以往“过程化”叙述模式的新作,小说讲述一个被拐卖到僻乡的女孩蝴蝶,起初反抗囚禁、试图出逃,与丈夫黑亮育有一子后又逐渐接受并融入僻乡的故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