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和“读”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用好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阅读中思”,在自由、自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尽可能愉快地记住“精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启蒙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天天用“好书”营养自己,因为阅读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引导着学生思维的航船,支撑着学生人格的大山。
  关键词:“阅”;“读”;母语
  阅读,是我们触摸母语最好的方法。阅读,让我们口有余香,心有光明;阅读,让我们充分感受母语的温暖。走进大多数语文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捧着老祖宗“读书白遍,其义自见”的“圣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子地不停“吟唱”:初读,又读,再读……结果仅停留在“读”上,学生的思想会不会陷入贫乏和肤浅?其才智会不会被消磨?学生在纯粹的外在朗读中,内心是否真正获得了真情实感?我敢说,学生看似会轻重音,会快慢,书声琅琅甚为动人,但他的心灵也许依旧空空如也。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读”和“阅”。
  一、教会学生“读”
  在读的教学中,教师应成为“阳光下的使者”,不仅仅是“重音”“停顿”等技术上的指导,还应重视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上的指导。
  1.“用语言画画”
  此法适合于那些写景抒情的文字,比如第八册《观潮》中有两句话:“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浪潮,“那白线拉长、变粗、是浪潮来了”,应读得缓慢而稍低沉一些;当学生用耳朵“听”浪潮的到来,他们的朗读就在我们眼前铺就了一幅壮观的钱塘潮景象。
  2.“听出语言的声音”
  课文中描写人的动作及说话的各种语气,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其情景,用朗读“听”出当时真正的声音。比如: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可以想象黄四娘家花开得正旺,铺满整个小院,欢快的黄莺多么悠闲自在,“恰恰啼”的声音一定是欢快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娇美的黄莺,发出的鸣叫声一定是愉快、轻松的,而不是老夫子般“老气横秋”“慢吞吞拖腔”。
  3.“品尝语言的味道”
  对于有些食物的描写及课文中气氛的描写,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来读,从而让听者仿佛尝到语言的味道,如《故乡的杨梅》里有这样一段话:“不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 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牙齿被它酸倒了。”朗读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杨梅的又酸又甜 ,然后结合“放进嘴里”,抓住“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品尝“吃起来”的味道。可以想象,学生的朗读,不让你“流口水”才怪呢!
  不同方式的个性化朗读,真的就能构建文本之于学生的“个人意义”吗?那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阅读”一词,令我想到了“读”字前面还应当有一个“阅”。
  二、我们还要教会学生“阅”
  在有声的读前或读后,应让学生有机会静静地“阅”。“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阅”=看书+动脑子,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两个常被我们在课堂上忽视的问题。
  1.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
  叔本华曾经讽刺那些读书不思考或是生吞活剥别人观点的人,说他们的大脑已经做了别人的“跑马场”。教师一个劲儿不问青红皂白地让学生执行读书这一行为,是否关注过学生头脑中有多少属于自己的“马”?因此,教师在课堂应给学生搭建一个边默读、边思考、边查资料的平台,这样,学生的默读会“无声胜有声”。
  2.给学生一个静静品味的“场”
  在“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阳光下的隐匿”。把独立“阅”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对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静静的品味中,感悟出文字的内涵,把人家的语言文字经过大脑“翻译”成为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反之,只让学生读书,却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静静品味的“场”,学生的心灵阳台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儿童时期阅读的作品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中对待阅读的态度。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名解放学生天性的启蒙先生,我们要回归到教育最初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指导学生阅读的实践让我相信:从小爱阅读的学生不会是平庸的人,因为阅读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品味。让我们牵牛“阅”和“读”,把学生引进阅读的殿堂!
  参考文献:
  萱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100个方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学龄前儿童因为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不安、焦虑或不愉快的反应和行为,是一种情绪方面的障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离别焦虑”。离别焦虑一般在婴儿6~9个月时开始产生,这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在轻重程度上不一样。   两三岁的宝宝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对时间的感知还很模糊,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未来,更无法理解“一会儿”或“马上”是什么意思,每一次分离,婴幼儿都会认为他
期刊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现阶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幼儿教育阶段只强调应试以及升学方面,忽视对幼儿心理特征的考虑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脱离幼儿教育的实质目标。本文从对幼儿的尊重、寻求幼儿教育的规律以及引领幼儿的成长等方面探析幼儿教育中“慢教育”的新理念。   关键词:幼儿教育;慢教育理念;教育研究   “慢教育”的提出主要源于美国教学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其认为教育
期刊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培养出专业精通、英语熟练的优秀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然而,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在思想上也对英语公共课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英语学
期刊
创建特色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更是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强大动力。基于我校教师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但教科研活动意识薄弱的现状,我校以创建特色校本教研为突破口,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有力推进教学改革。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升教科研意识   “以校为本,以研促教”,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随着高效课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
期刊
摘 要:“问题学生”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现象,是指部分学生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某些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及不良社会风气有关。因此,教师需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家校联系,使“问题”不再是问题。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访;学生转化   一、家访原因   吴同学在全校无人不识。他上课不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参加班级的值日,课间拿走同学的东西,午休时在
期刊
摘 要:太极文化是一项传统文化,将太极文化以及这项运动引入学校的教育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校园的建设。本文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解读太极文化,分析太极文化和太极运动对于健康校园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和谐;太极文化;健康校园;身心发展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瑰宝,太极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国人追求和谐、调和思想的根源所在,更是净化心灵的工具。太极作为
期刊
摘 要: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我结合自己对两者的研究与体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还给学生提问的权利;以教导学,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学以致用,使学生形成提问意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提问;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直指语
期刊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童趣体验,开创利于学生释放个性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无限想象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美术育人的目的。本文从“视觉对话、心理对话、个性对话”等方面阐述童趣体验式对话的意义,通过几个课例片段来分析教师深度理解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效性,成就师生一起体验童趣课堂的经历,让学生学会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达自我,提高艺术素养。  关键词:想象力;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研究的加深,人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立足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原则,并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学指导方案;小学数学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新课改施行以来,学生的个人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探索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