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泡沫遮望眼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煮面条时溢锅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被不断膨胀的泡沫所吸引,并渐生恐惧,而忽视了问题的根本在于泡沫下沸腾的开水。
  这段时间,苟晶事件持续发酵,不少人将精力投入到对苟晶个人行为是非的剖析上,这是否形成了浮于事件本质的泡沫呢?这些信息是在明晰着事件的根本是非,还是在为罪魁祸首转移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呢?
  经调查,苟晶被顶替属实。因而,劝苟晶“得饶人处且饶人”,批评苟晶“冷酷”、没有宽容心,抨击苟晶“撒谎”等言行,都是这个顶替事件的泡沫,它们的膨胀,会遮蔽人们的眼睛,使人们看不到苟晶被冒名是个违法事件,看不到它既伤害了当事人,又有损社会的公平正义。
  确实,如今苟晶过得比顶替她的人要好,她的老师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这些因素不应该冲淡公众对于这一顶替事件恶劣性的认知与判定。错误终究需要一个正解,违背法律与正义的行为亟待每一个人去挖掘并纠正,而不应因违纪违法者如今佝偻蹒跚便要求苟晶“宽容”。须知,如此“善良”只会助长罪恶,伤害正义。苟晶揭露当年事实的行为是在激励人们勇于说出真相,追回正义,更是在明示社会:犯罪的畸形应该尽早交由法律矫正,妄图用个人的“善良”感化罪恶是幼稚的想法。那些认为苟晶“冷酷无情,不放过古稀老师”的人,既是罔顾法律的威严,又因对事件全局把控不到位而导致正义感安放错位。
  满眼的信息泡沫掩藏着“锅内最真实的状况”,因而,人们更加需要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份主观臆断,如此才能构筑彼此信任和相互团结的桥梁。苟晶高考被冒名事件的调查组仅仅是调查并向社会公布了1997年到1998年苟晶两次高考,邱印林等人帮助邱小慧于1997年冒用苟晶名义被录取的事件,以及以邱印林为代表的15人被处罚的结果公示,却并没有对苟晶本人的言论是否属实、是否有博人眼球以宣传自己及其公司的调查。那些对苟晶不实言论零容忍的“真相发声者”是否本身也以身作则,做到了一字不假、一词不虚呢?社会热点事件只有以公众正确的正义感为刃,以十足的理性为尺去辅助,层层解剖,最终裸露出的灰暗才能净化成为社会下一步发展的一抔沃土,显露出的美丽也将得以发扬、铭记。
  诚然,苟晶的有些言论确实是夸大其词甚至不符合事实,因而公众对其表示愤慨甚至进行“讨伐”我表示理解。但是纵观事件全局,公众的注意点是否发生了偏移?苟晶高考被冒名事件本身最恶劣的地方在哪里?哪里才最需要社会公众正义感与是非观的聚集?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吗?当国家在为高考替考、冒名、顶替等事件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而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社会大众却揣着自认为的“正义感”,紧紧揪住问题边角一隅,死死不放,甚至有“五毛”水军轰炸受害人的私人社交领域。公众对于事件的大局观仍需要培养,从大处着眼,而后落在小处纠正每一个错误才是正途。公众“绝不放过”的态度应施加在恶劣的犯罪行为上,至于对待像苟晶一样言论不当但无大过的人或许应予以宽容与理解,以及适当的批评教育。
  公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事实上在温暖地暗示着大家:社会公众相互关心,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拥有强大力量的社会关注也应当承担起助推每一個社会热点事件真相发掘的责任,而非成为泡沫,无意识地带领整个社会偏离事实真相。
  【简评】文章开篇通过一个比喻对“信息泡沫化”的特征和危害作了很形象的解释,也为全文的议论定下了基调。“信息泡沫”会导致严重的恶果,所以作者认为,人们不可舍本逐末,而应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冒名顶替这一事件上;此外,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能力需要培养,并且应承担起发掘真相的社会责任。赞叹作者的认知能力,她目光如炬,洞悉事情本质,把握事件的根本,摆事实、讲道理,层层剖析,令人信服。(指导老师:朱前珍)
其他文献
早上6点,晓荷起床外出跑步。前方一个瘦小的身影映入了眼帘,那人背着手,低着头,目光下垂,步履沉重,一身灰色的衣服与灰蒙蒙的天空、街道融为一体。追上那人后,晓荷认出他是隔壁的老爹。近距離一看,晓荷吃惊不小,几天没见,老爹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晓荷拍了拍老爹的肩膀,他缓缓地转过头。看到是晓荷后,老爹挤出了一丝笑,但只是一会儿,他的目光又涣散了。  老爹最近真的反常啊,晓荷忍不住想。以前附近的老人数他最精神
期刊
小说《边城》清浅淡泊却韵味深长,如何读出它的纹理和柔情?  课文节选部分为原作三、四、五、六部分,情节非常散淡,初读时,很难把握其文本脉络和情感主旨。那么,这四个部分到底有没有故事情节?有没有其自洽的文本逻辑和表达意图?答案是肯定的。  这短短的几段文字,精妙呈现着少女的情窦初开和少年的怦然心动,干净、纯粹、美丽。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展现的是湘西茶峒的民俗背景,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这里
期刊
一切技巧性的东西都会抹杀文章的意境。阅读《瓦尔登湖》,清新的湖水清香仿佛从书中溢出,我的脑海里一直会出现的那个孤独却清醒的身影,静静地漫步于瓦尔登湖畔。蓝天下,梭罗与瓦尔登湖已经融为一体,水面映人,人心入水。可以说,湖水是梭罗寻找自我的源泉和灵感,在水的倒映下,他的人格愈发显得耀眼。  水,探寻自我的源泉  不管从怎样的角度去欣赏,我们首先得去感受这湖水与梭罗的情缘,猜测他为何要定居于此。两年超凡
期刊
家住湖边,每年的活动少不了采菱这一项。  每到采菱时节,家里都要忙活一阵子。全家上下不是在采菱,就在去采菱的路上。  立秋前后,菱角开始结出果实,一开始是绿色的,渐渐地变成了褐色、黑色。每年这时,外公都会从院子角落的那个小黑屋里拖出那条船。外公很宝贝他的船,所以每次搬船都兴师动众。这是条乌篷船,黝黑的篷顶油光发亮,船身用的是上好的木头,呈暗红色,篷上还有窗子。它很结实,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  去采
期刊
甘蔗的生长期比较长,往往要春种,到秋冬才能收获。小时候,甘蔗一成熟,我就跑去甘蔗田,挑选粗壮高大的甘蔗,用力将它齐根掰断,而后撕去叶子,在膝盖上一磕,将甘蔗折成几段,握住甘蔗在手心转几圈就算洗过了。我迫不及待地用牙齿撕开甘蔗皮,使劲咀嚼,甜而不腻的甘蔗汁便顺着口腔直淌到喉咙,让人无比享受,吃完一根还想再来一根。  新收的甘蔗一时吃不完,聪明的农人就将甘蔗埋在土里,除了叶子会腐烂,一直到来年的清明节
期刊
前些天,妈妈买回来一只小乌龟。我高兴极了,把它当做宝贝似的精心喂养起来。  小乌龟真可爱呀!它的头呈三角形,两颗比芝麻还小的黑眼珠滴溜溜直转,看上去还挺机灵。它背上驮着一个墨綠色的硬壳,活像背着一块护身盾牌。身后一条小尾巴一翘一翘的,有趣极了。  小乌龟的胆子真小,我只要一走到它面前,它的头、脚、尾巴全都缩进壳里,好像成了一个石头疙瘩,你怎么逗它,它都无动于衷。  小乌龟特别爱往外爬。可是盆子又高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
期刊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泛黄的纸卷上一个孤独的身影独自前行。他雄才大略,有远见,有抱负。他冷血,他无情,他备受争议——他叫嬴政,一个动荡年代的独行者。  初识嬴政,我对他没有一点好感。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名字总是和“暴君”“暴政”等连在一起。后来随着掌握资料的增多,我得以更深地了解他。我慢慢地意识到,他是那样可悲、可怜而又可敬。  所谓英雄,是出现在特殊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经历,拥有特殊才能,干出非凡事
期刊
逻辑是论述文写作的灵魂。一篇文章如果缺少逻辑性,就会立意虽好却表述不清,布局虽好却不够连贯,文采虽好却含混不清。所以,写作必须体现逻辑性,它要求我们说话要严密,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否则文章的说服力就会减弱。就论述文写作来说,这种逻辑性更多地体现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总论与分论之间、各分论之间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只有逻辑性加强了,议论才能言之成理。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论述
期刊
今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为班级举行的读书会准备一个讨论发言稿,就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故事中令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人,谈感受与思考。  一见这道作文题,不少老师都感到一惊、一喜、一忧。  惊的是这些年,年年关注时政热点,回应社会关切,今年这道题却风向大变,变成关注传统文化、评说历史人物了,完全出人意料。考前写了那么多时政热点时评题,白忙了;今年考历史人物评说题,押宝的全押砸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