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崔世光钢琴中国风格作品创作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g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时代有属于不同审美的作品。在上个时期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上呈现出百废待兴的局面,我国民族钢琴创作进入复苏时期,产生大量属于该时代特征的优秀钢琴作品。崔世光先生属于该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崔世光先生是当今中国著名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属于中央音乐学院六十年代成就斐然的“老附中”群体。他运用独特的钢琴钢琴语汇和表现手法在创作形式和体裁方面进行的创新实践,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本文将从崔世光个人生平及创作时期介绍分析,进一步了解、剖析崔世光钢琴创作的意图。
  关键词:崔世光;  钢琴创作; 民族特征
  一、崔世光个人生平
  钢琴家兼作曲家的崔世光于1948年出生在辽宁省安东(现在的丹东市)。崔世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兴趣和天赋,六岁便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961 年,崔世光一家从东北搬到了青岛,这里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今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62 年被录取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在这里的学习为他之后的创作道路及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收锣鼓调》这首作品诞生于第一个学期,这首钢琴小品萌发了崔世光的创作愿望,也体现出他注重中国韵味的音乐思维。963 年对崔世光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看法,也影响了其后续创作的风格和思路。
  1964-1965 年,崔世光的主要创作风格集中在了群众理念上,他坚持从群众的观点出发,创作出具有群众理念的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1966 年 5 月初,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咱工人的力量》作为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最后一次,被人们群众广泛的称赞和传颂。
  1967 年到 1968 年间,崔世光改编了多首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就义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火炬舞》等多个音乐作品,被各界广泛称赞。其中著名创作作品《送花江上》根据作曲家张寒晖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被认为是当时成功作曲的典范代表。
  1973 年至 1978 年期间,崔世光的创作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变。他改编了多首歌曲和京剧选段,例如改编自京剧的曲目《龙歌颂》,改编自歌曲的《小号手》、《陕北小调》、《游击队歌》、《北京天安门》和《夫妻识字》等等创作作品。1976 年,随着粉碎“四人帮”事件的告一段落,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从此时开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开始呈现复苏,不断的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
  其生活经历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早年音乐启蒙和学习时期(1948-1973)、附中毕业后学习和工作阶段(1973-1984)、国外学习和工作阶段(1984-1994)、归国后阶段(1994 年至今)。崔世光在各个生活阶段的生活经历音乐创作均是不同的,只有正确的梳理了他的创作才可以更为全面的探寻其钢琴音乐的创作轨迹。
  二、中国风格钢琴创作
  崔世光各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均是围绕“中国风格”所展开,其音乐内涵、审美形式和审美观念均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予以表达。文化大革命期间,崔世光绝大部分作品是通过当时特定背景下传统民族乐曲编写的,比如围绕革命歌曲主题进行改编。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当时的音乐创作受到很大的限制与约束,但是崔世光并没有受到文革的影響,仍然利用空闲时间致力于钢琴音乐创作。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出多部积极乐观精神的音乐作品,反应出他对祖国寄予希望,期盼美好的到来。
  由于崔世光在求学的重要阶段是在美国度过的,长期对外国古典音乐的接触和了解,使得他受到了国外音乐创作风格很大的影响。在此时期,崔世光“中西结合”的钢琴音乐创作技法开始逐渐的建立和成熟,这个时期比较经典的音乐创作作品有《克劳奇特的鸟》和《钢琴上的福斯特》等等。
  分析崔世光的钢琴音乐,既要结合崔世光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更要重点分析他在钢琴乐器中运用的创作和演奏技法。只有真正分析和了解了这些特征,才能从本质上了解崔世光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推动,也更能理解崔世光毕生坚持的“中西结合”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2003,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崔世光《漫谈钢琴音乐中的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C](2003,童道锦、孙明珠选编 钢琴艺术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4]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
其他文献
摘要:“悲喜”情绪的产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冲击,通过个人基本生活的态度体验对客观现实所反映的心理活动。从宏观的方面讲,其活动状态如“喜、怒、哀、乐、悲、爱、恨等,”也有一些微观的方面如“自豪、嫉妒、惭愧等。”情绪是以个人的角度去认知事物、经验。创作主体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甚至会出现艺术作品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 悲喜、风格、情绪变化、艺术创作  通过“悲喜”双重性对风格绘画的情绪创作进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教师职业理念是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那么作为中学教师对其职业理念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中学教师职业理念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中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
期刊
摘要:本文以《剖割怪胎》为例分析图像中的女性人物呈现,进而分析其中的“观看之道”及隐藏的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 并揭示出晚清上海都市现代性问题中消费文化的这一事实。  关键词:剖割怪胎;凝视;性别观看  《点石斋画报》采取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女性生活状况,为阐释“女性”的角色、身份与性别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觉文本资料。此画报创刊的时间为 1884 年 , 终刊为1889年 。  作为《申报》的副
期刊
一、说教材:  《仙人掌》是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科普性的说明文,但是这些说明文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明与介绍,文中除了使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一般说明方法外,还用上了神话传说、拟人手法等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传递了科学知识。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仙人掌》主要通过对仙人掌独特的根茎叶结构功能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仙人掌有着顽强
期刊
摘要:在现阶段的本科院校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数学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许多知识内容都和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论文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问题,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概
期刊
摘要:在藏族文化中,唐卡是独特地卷轴画。它将宗教文化、民族信仰等体系进行了融合,是体现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的标志,是他们进行膜拜的象征体。无论是在形体、色彩设计还是度量规范以及整体构图设计上,唐卡都体现出不菲的艺术价值,传达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具备膜拜的强大功能。基于此,本文对唐卡艺术的审美以及膜拜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唐卡 艺术设计 审美 膜拜  引言:  唐卡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十分重要,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确保和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因而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开展现场施工管理,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现场施工管理;对策探讨  前言:  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现场施
期刊
摘要:空间思维能力是当下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能力,然而它又是非常重要的且需从小培养的一种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教育的角度界定数学空间思维,浅析其重要性并针对当下小学生在空间思维上的薄弱点提出了解决的策略,探索了如何培養小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空间素养。  关键词:空间思维;数学空间思维;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需要运用多个感官从多个方面思考去解决的问题,比如:想要和国外的亲人通话
期刊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为完成整体统一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欧美被称为是“合作学习”,在前苏联被叫作“合作教育引”,如今在国内已经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手段,在各个学科都得到合理的运用。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解题思路上的多样化,从而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小学德育陷入德育环境复杂、德育资源参差、德育实效低下的困境,调整和创新。从价值层面引领主流价值,培养价值取向;从技术层面线上信息获取,线下情感体验;从实施层面形成学校主导,三方合力的德育机制,创新德育方法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  关键词:全媒体;德育方法;创新;策略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代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