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中的政府参与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fffffffffffff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础产业,包括文遗旅游、文创周边、曲艺演出等,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由来已久,但在长期发展中仍然出现诸多问题,一是政府把握非遗产业发展整体方向职能履行不足,二是过于侧重经济效益的非遗产业“去非遗化”现象。在湖北省恩施市的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当地政府需因地制宜订立单行保护条例,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完善非遗产业化转化机制,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行政奖惩制度,公法与私法联动共同监督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目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行政法;非遗中心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就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生产资源,将非遗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经过市场运作并赋予其一定的经济属性,最终使“非遗”成为一项能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产业化保护工作采用已久,但在开发中忽视了保护,为达成更高的经济效益造成“去非遗化”的后果也不可忽视。早在2005年,业界便已有人指出产业化保护是一把“双刃剑”①,可见在常年的非遗产业化保护工作中,政府把握非遗产业化整体方向职能履行不足。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外非遗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二是开发式保护②,产业化是开发式保护的代表。2015年12月通过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條例》首次提出“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推动非遗的合理利用,突出“保护”,强调“政府权责”,并确立了非遗分类保护的原则。
  “产业化”是我国非遗与开发相结合保护工作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即拥有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贫困之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非遗产业化保护的代表。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简称非遗中心)作为湖北省最基层的非遗保护部门,其日常工作受三项法律的规范调整,也参与监督和引导当地非遗企业生产和产品的宣传工作。政府参与非遗产业化保护,可以引导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平衡经济效益与精神文化,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因此,研究非遗保护中公法对私法领域的补充、产业化企业的特别法规范、行政程序的建立健全及引入公权的行政惩罚与奖励政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主体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主体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第七条及《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湖北省非遗条例》)第八条、第九条,结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恩施州文遗条例》)第六条相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属部门为文化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职责的部门涵盖人民政府,县级以下还包括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由此可见,全国各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归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由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协助开展工作。恩施市为湖北省恩施州的县级市,非遗保护工作由恩施州文体局统一管理,县级相关非遗工作由非遗中心负责,非遗中心是地方最基层的非遗保护部门。
  1.2 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的性质与职能
  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的工作与职责受制于《非遗法》《湖北省非遗条例》《恩施州文遗条例》的相关规定,缺少单行条例的细化。
  就下位法《恩施州文遗条例》而言,总则第六条规定了非遗保护部门的五大项职责,分则从保护与管理、收藏与交流、开发与利用、奖励与处罚四个方面分别规定,只有20条内容,并无其他单行条例,相对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实际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且其相较于同样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湘西等地更是有差距。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2年以前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是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包括现在全国多地的文化馆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它既是县级市级文化馆,又是县级、市级的非遗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非遗工作不在台面上展开,非遗保护“看不见”。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恩施市非遗中心成为湖北省为数不多的单列非遗中心,这个结构在全国比较特殊,其工作内容分为两项:一是恩施市非遗规划、实施、保护、抢救性记录与保存,包括传承培训与宣传展示,涉及十大分类,是本州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最多的,工作量巨大;二是承担恩施市内17个乡村办的送戏下乡免费看戏的任务。但两项工作实为一体,即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2 政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进程
  政府参与非遗产业化保护,主要是从政策上支持、产业化上规范、财政上补贴产业化企业单位,并在宣传上推广产业化商品。在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参与作用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上保障非遗传统和积极作为扶持非遗发展两个方面。
  2.1 行政立法与非遗产业化保护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需要以行政立法作为后盾,《非遗法》是目前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订的唯一的国家级行政法,《湖北省非遗条例》是在《非遗法》相对宏观的规定下制订的实施细则,但具体到基层非遗中心的日常工作,却只有《恩施州文遗条例》作为非遗保护的行政法律。将其与相似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对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2004年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9年通过《医药苗医药条例》,2019年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这些单行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结合文创产业、旅游业、娱乐业发展,湖北恩施州在出台单行条例方面显得相对不足。
  没有传承人是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工作的难题,原因在于我国《非遗法》中“非遗”的定义指向具有局限性,虽包含了十大类,但“传承人”其实并不在其中,只有具有突出贡献时才有“奖励”一说。因此,即便经过产业化而具备经济价值的非遗,也会因经济效益的多寡、技艺要求的难易、“非遗”级别的高下乃至学习环境的优劣出现传承意愿不均衡的情况。而“非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确定性、分层次性和发展属性,是由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组合而成,它们以必要的物质为依托或以相应的形式为载体而存在,即需要“传承人”。可见与非遗精神、技艺、文化内涵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的“传承人”,也应在行政法中获得特殊保护与支持。   2.2 地方政府作为与非遗产业化保护
  当前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产品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打开市场,没有市场的产品,是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但我们不能将非遗工作完全交给市场,任其“优胜劣汰”,私法上的缺陷也难以使已经产业化的非遗达到“生产性保护”的最终目的。
  当前行政立法谨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虽然容易与下位政策衔接出现空白,但一方面也为民间非遗产业化保护提供更多的可能和创新余地。传统意义上恩施市最大的两项非遗产业分别为:一是“恩施玉露”茶叶,一是传统技艺石雕木刻。但在非遗中心的三项工程中,传统曲艺灯戏、傩戏,传统节日社节、女儿节,传统舞蹈板凳龙等,它们都逐渐融入本地的旅游开发项目,转换为新型的非遗产业。民众可能不知“非遗”的定义,却热爱传统文化,这便是非遗中心在前期调查和组织上需要做的工作。
  另外,品牌作为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因此品牌培育是第一要务。必须整合资源,将“革命性技术与营销结合”,迅速建立一套全新的品牌设计开发、维护与推广系统,构建独特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打造湖北知名非遗品牌。非遗中心虽不直接参与生产,但依据《非遗法》等规定,非遗中心有义务对非遗产品做出支持和宣传,联动企业和民众打造专属于当地的非遗品牌。
  3 政府参与非遗产业化保护的方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就是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方区域,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是要提炼和包装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价值”,这是非遗产业化开发成功的保证,也是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价值、保持其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最好途径。
  3.1 因地制宜订立单行条例,规范非遗产业化
  结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立法现状和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非遗产业化应从行政立法开始。有法律依据,政策上才能获得有效支持,但恩施州内的单行条例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应当鼓励少数民族聚居的州、县因地制宜地订立单行条例。
  于恩施州而言,2019年6月5日才通过了湖北省首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这是第一部除《恩施州文遗条例》以外指导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单行条例,自2020年3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赞助、投资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保护和利用。”第四章利用和发展的七条规定中有三条都对恩施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的产业化利用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3.2 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完善非遗产业化转化机制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存在一个二阶化的保护过程,先确定保护对象,将符合保护条件的非遗列入保护名录,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将不符合的排除出保护范围,任由其发展。这种状态下的行政保护方式容易出现单一资金补助的僵化模式,而我们需要在公权和非遗产业化之间加入政府不得不作为的机制,例如规划非遗产业发展蓝图。
  不同类型非遗的产业化转化机制也需要各自形成体系,政府的介入有利于它们与不同的产业方向构建长期“合作关系”。比如,文娱表演的商业机构与戏曲、舞蹈、杂技类非遗形成“挖掘—开发—转化—盈利”的产业链,这样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能够让产业化机构在挖掘和转化非遗素材中获得新鲜血液;生产文创产品的企业与美术、手工技艺、民俗类非遗形成“收集—改良—量产—盈利”的产业链,使传统非遗加入技术,使工业化产品中加入创意,实现非遗产业化的双赢。
  前文提到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三项工程贯穿着新型非遗产业,在这种情况下,非遗中心可以在本身职责内更多地发挥规划和宣传职能,在“送戏下乡”“社节”等工作中发掘更多有产业化潜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一套对应非遗十大类的产业化转化机制,促进非遗产业化创新,为非遗产业化增添新鲜血液。
  3.3 加强监管,杜绝非遗产业发展中“去非遗化”现象
  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去非遗化”,或是因为经济效益,或是盲目摆脱同质化竞争的结果。政府的指导作用也应体现在产业化的日常监管中。
  先是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行政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非遗企业端正发展心态。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但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是传承,资金补助和奖励措施便是最常见的鼓励手段,但也需要精准的作为才能将作用发挥到最大。以补贴和奖惩平衡双方在产业化中的权重,明确政府、企业责任归属问题,避免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去非遗化”现象的萌芽。
  最后在政策上加强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公法与私法联动,共同规制非遗产业的发展。在《非遗法》的基础上,增加对非遗传承人的权利救济条款,也让公众成为直接利益相关者,从而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式。当非遗的发展与自己直接相关,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才能成为真正“人人有责”的事情,也利于政府对非遗产业化的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金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走产业化道路[N].黑龙江日报,2011-12-25(008).
  [2]张龙,粟卫梅.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的立法现状及完善[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7(4):7-12.
  [3]杨永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法學界定[J].行政与法,2007(7):85-90.
  [4]罗爱静,许泽华,梁朝聪,等.产业化视角下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机理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3-138.
  [5]陶丽萍,李技文,俞钰凡.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非遗文化产品创新开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6-142.
  [6]郝文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产业化共赢模式研究—以辽西非物质遗产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5):41-44.
  [7]丁朋超.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律保护[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6-142.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古籍善本由文献归为了文物,在文博界的地位日渐提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民国文献也因此有了类似趋势,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该时期图书的装帧方式往往兼具精装图书与古籍二者之特点,且因其纸质较脆,颇具修复难度。唯有对两种类型的修复技法皆有所长,并对各类纸质特性熟稔,才能将其修复得当。文章围绕修复民国时期图书中的佳作《古物日历》徐徐展开,以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将精装图书与古籍修复融会贯通,
期刊
摘 要:书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且它的寿命有限,多次印刷对书版的损害是明显的。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阅读的普及,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受到冷落。然而,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传承千年的文明精髓,不会被现代技术完全取代。薪火相传,让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关键词:雕版;雕版保护;雕版印刷  0 引言  雕版印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刷术。“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
期刊
摘 要:关中地区的唐代墓葬除了帝陵外,主要分为皇室墓和品官墓二元系统,从墓葬的地上以及地下结构两个方面分别探讨等级表现。唐代墓葬制度是唐代等级制度的反映,前期的“号墓为陵”等特制,其实也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遵循,是制度上张力的体现,而后期墓葬制度的松变,是唐代政治、经济衰变的必然反映。  关键词:唐代墓葬;等级制度;关中;皇室贵族;中上层官吏  1 唐墓的二元系统与等级  关中地区的唐代墓葬除帝陵外
期刊
摘 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创新成了时代发展的推动者,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我国很多博物馆为了满足更多的公众服务需求,开始拓展新的运营理念,以通过创新寻求发展之路,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迎合公众文化的需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即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创新。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动力,是解决我国博物馆布局不够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手段,而实施总分馆制是破解博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文化,展览的宣传推广模式关系到展览的社会教育功效。文章以泉州市博物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为例,试图探讨其展览的宣传推广模式,以实现泉州市博物馆最大化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展览;闽南文化;宣传;推广  闽南文化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厦门及闽南方言聚集和传播的地区,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从远古走来,创造了许多
期刊
摘 要: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稀有濒危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戏曲繁荣发展”工作的指示,传承与保护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亳州二夹弦目前的发展现状,继而用SWOT分析法对亳州二夹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亳州二夹弦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亳州二夹弦;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SWOT分析  1 研究背景  国家级非
期刊
摘 要: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凸显。文章以博物馆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立足地域特色视域,以湘潭市博物馆为例,梳理、总结博物馆教育工作现状,分析指出博物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湘潭市博物馆立足地域特色,探索创新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以期对湘潭市博物馆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域特色;博物馆教育;湘潭市
期刊
摘 要:文旅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生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前进方向,它的目标和使命是以文化促进旅游业繁荣,以旅游彰显文化的内在精髓。南京城墙作为南京市重点文物遗迹留存,其文化底蕴和遗产价值丰厚。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分析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及活化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促进“资源活化”的路径。  关键词:南京城墙;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路径  1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研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象征,在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趋势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接踵而至的游客是博物馆基础设施、展览质量、服务质量等软硬件的试金石。河源市博物馆作为拥有多样性、独具特色资源的地级市博物馆,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其次是立足科研,策划展览,进行文创开发,接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多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旅游资源
期刊
摘 要:目前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积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的重要举措,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注重文创工作规范化、资源数据整理分类化、提取元素开发灵活化,并且着力实践文创延伸和借力社会资源,逐步探索出一套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创新性模式。文章从文创元素的提炼、文创开发系统的建立、文创元素的应用与延伸等方面来阐述此项模式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以及对博物馆建设乃至对整个文化创意工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