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博物馆的发展策略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象征,在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趋势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接踵而至的游客是博物馆基础设施、展览质量、服务质量等软硬件的试金石。河源市博物馆作为拥有多样性、独具特色资源的地级市博物馆,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其次是立足科研,策划展览,进行文创开发,接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多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如今,传统旅游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高质量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单一的观光娱乐转向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休闲活动,期待能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愉悦。博物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是文化旅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旅游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也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两者相互促进。
  1 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定位
  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就旅游而言,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欣赏自然风光的模式,更加向往体验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多元化、个性化、文化性旅游景点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增幅大,其中博物馆游客同比增长35%,成为文化旅游的中坚力量。
  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是风格独特的文化吸引物,是勾连过去和现在的文化观赏和学习平台,承担着向社会公众提供学习、教育、娱乐的社会功能,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①。目前,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少数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级大馆成为游客心之所向的文化地标,而全国数量不少的博物馆受限于馆藏资源、资金、运营理念、人员等因素没有进入游客的“打卡清单”,处于“门庭冷落”的境地。从全国范围看,博物馆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方式是静态的,观众被动参与其中,如今逐渐转变为动静结合,提供了较多主动体验的机会。展示方式的变化能让观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旅游形式吸引力大。在巨大的机遇面前,大部分博物馆尚未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主要表现为运营理念存在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优质旅游产品等。文旅融合不仅迎合了市场发展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对博物馆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充满挑战。
  2 河源市博物馆的旅游资源
  5000多年前,百越先民在河源繁衍生息,2200多年前在此建城,河源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客家古邑。悠久辉煌的历史给河源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存,催生了瑰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据统计,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有373处,其中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28处,市保单位72处,县保单位271处;中国传统村落15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个;文化旅游景区景点39个;市级非遗以上项目10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7 个。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河源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为12306套,实际数量45946件,登记化石标本4466套,其中河源市博物馆馆藏量为8693套32445件。
  河源不仅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中华恐龙之乡,还拥有资源丰富的古驿道、温泉及东江、新丰江等生态文化资源。
  2.1 恐龙资源
  从1996年3月起,河源境内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足迹化石资源,表明至少6600万年前远古河源是恐龙的乐园。河源由此成为研究恐龙生活、繁殖以及灭绝的热点地区之一。
  為了更好地保管和展示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于2010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了河源恐龙博物馆,2013年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该馆分为“恐龙产房”“恐龙足迹”“恐龙故乡”三个展厅和多媒体3D影视厅,主要展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18000多枚各种恐龙蛋化石、10多具恐龙骨骼化石个体及众多恐龙足迹化石模型,体现了河源市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丰富的“三位一体”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通过蛋皮切片分析初步研究出来的至少有13种恐龙蛋,通过骨骼、脚印、蛋综合研究判断出至少8种不同类恐龙。馆内建设有“与远古恐龙合影”等互动项目和“史前部落”儿童主题乐园。博物馆所在的龟峰公园内还建有长338米、高4米多、总跨度800米的大型《恐龙梦幻世界》雕塑墙,以及高9米的恐龙主题雕塑和10组钢铁恐龙创意雕塑。
  2.2 悠久历史
  目前,河源境内发现了200多处属石峡文化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出土了许多夹沙粗陶及各式印纹陶片、陶纺轮等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农业工具及纺锤等手工业工具。如在连平县大湖镇境内发现的高栋遗址为古人类在此烧制陶器的窑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佗城坑子里遗址出土了陶器鸟形壶,是新石器晚期至商代的器物。
  在东源县船塘镇发现的商代龙尾排遗址出土有极其罕见、数量众多、器型丰富的高柄陶豆。在东源县蓝口镇发现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大顶山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及青铜器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统一岭南时,在龙川设县而治,是岭南建县最早的县,赵佗担任首任县令。当时龙川县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河源市全境及粤东北、赣南、闽西南的部分地区,地域广阔。赵佗从中原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促进岭南的发展,被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赵佗实行“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的施政理念,促进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大碰撞,催发了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河源市境内现遗存有纪念赵佗的“佗城镇”“越王井”“南越王庙”“赵佗故城” “越王山”等。   2.3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为广东三大文化,融会贯通又各自具有风格。河源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是名副其实的“客家古邑”,属于纯客家地区。在中国迁徙历史浪潮中,客家先民背井离乡、筚路蓝缕,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客家气质,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居别具一格。河源传统客家民居植根于特定的环境中,受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状况等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除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吊脚楼和排屋外,四角楼是河源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四角楼外墙往往不设窗,或只留枪眼或石窗,防御性强。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的和平林寨四角楼数量多,且保存较好。义合苏家围古建筑群、康禾仙坑四角楼、紫金南岭德先楼、蓝口乐村石楼等建筑也独具特色。河源市博物馆展示了紫金县黄塘镇锦江村东汉墓出土的陶屋、畜圈屋以及楹联、牌匾、梁架、斗拱、窗花、柱础等与民居相关的代表性文物,还设置虚拟漫游项目,观众可通过体感操作的方式,身临其境般感受和平林寨和仙坑古村的传统建筑魅力。
  客家方言古朴地道。河源市内大体上有两种口音的客家话:一种是东江流域的“水源音”;另一种是接近梅州五华兴宁等地口音的“嘉应音”。①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人口流动性大,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大多数方言日渐萎靡。客家方言是客家人情感沟通的纽带,是客家文化的形式之一,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河源市博物馆展厅借助图表、相关书籍展现客家方言的发展变化及特点。在复原的小桥流水环境下,游客可以点击“一话多说”互动屏聆听河源不同县区的客家方言,感受别样的乡情乡韵。
  客家美食美味独特。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是在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本地能获取的食材为基础,而且要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形成“肥、咸、熟”的普遍印象。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位于东江流域的河源饮食口味偏咸,多以盐渍来保存食物。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红焖猪肉、肉丸、炒仔鸭、全猪汤等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河源市博物馆展厅通过展示厨房用具、石舂碓等复原了客家厨房,营造河源传统厨房的氛围,游客可以点击“十大客家菜”烹饪视频互动屏观看不同菜肴的制作,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河源客家美食的魅力。
  客家礼俗作为客家人内心情感和生活意愿的表达,折射出客家人自有的文化心理、价值理念和社会体系。河源客家礼俗主要有“六礼”,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祭祖,涵盖了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河源市博物馆展厅展示了与客家礼俗相关的花轿、礼盒、匾额、木雕、塑像、铜牌、寿帐等文物,并结合馆藏文物和人物塑像,复原了拜寿、婚房两大场景。同时,以潮州泥塑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客家六大礼俗。除文物、场景外,还通过触摸屏互动设备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了河源客家礼俗的形成、发展和内涵。
  2.4 红色历史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紫金县发动“四二六”暴动,成立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县工农革命军。在共产党创建时期,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等先进知识分子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被称为“东江三杰”。抗战期间,龙川县老隆镇是1942年香港大营救的中转站之一。河源市博物馆展厅展出相关革命文物和纪念碑、革命旧址、历史图片,还利用大型多媒体半场景油画和实体雕塑,通过声光电的相互联动,还原“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营造出历史氛围,使观众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
  3 创新发展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旅游是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文化旅游消费日益增长的今天,博物馆将成为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①但是,目前除个别知名度高的大型博物馆外,大部分博物馆仍处于被动提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层面,缺乏迎合游客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的主动性。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博物馆角色转换不及时,无法满足游客对博物馆的期待。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承受大客流的冲击;展览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缺乏有效的宣传,知名度不高等是各博物館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打破思维定式,改变发展思路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属于国家行政拨款的公益性国有单位,受体制约束,本身经营思想淡薄。有些博物馆即使意识到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性,但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或自身的资金、人力难以支撑该规划,导致效果不佳。此外,博物馆展览以静态展示文物、图片为主,结合声光电和新媒体技术较少,互动体验性不强。
  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博物馆应转变观念,重视旅游市场,加强与旅行社等机构的合作。在国家级博物馆管理体系基础上融合市场意识并积极向A级旅游景区管理体系靠拢,克服自身短板,拓展业务空间,强化市场思维。河源市博物馆2020年将“两馆一塔一庙”所在的龟峰公园改名为“河源恐龙文博园”并创建4A级旅游景区,与所在地相关部门一起将市博物馆北侧城南路规划建设为古玩街,配置客家美食餐馆、传统技艺传习所,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古玩、字画、工艺品等文化市场,打造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3.2 科研、展览、文创开发
  文物和展览是博物馆的支撑,博物馆展览建立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河源市博物馆为例,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恐龙资源、客家文化和本地历史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核心,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手段,丰富更新展陈内容,固定展览和主题展览相结合,做到常看常新。
  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是名副其实的IP矿藏,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博物馆IP的开发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河源市博物馆的恐龙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恐龙作为已灭绝的动物种类,知名度高,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吸引力强。河源具备丰富且具独特的恐龙文化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可作为亮点进行开发。在开发恐龙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博物馆自身难以支撑,寻求政府扶持和社会资金设立恐龙创业创意园区或有成效。为最大程度管理和提升开发效能,对进驻的文化创意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筛查,由河源市博物馆提供河源恐龙IP,对以恐龙文化为主题的创新项目和经济效益转化好、快的项目给予补助奖励,打造自有文创产业品牌的恐龙创意动漫、影视作品、文学创作、恐龙玩偶等不同种类和款式的河源手信旅游商品、纪念品等。可以以文物为原型设计不同款式的河源手信文创产品,也可参考恐龙创意项目进行开发运营,打造出彰显河源地域特色和客家韵味的文创产品。   把握博物馆自身的文化特质,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可刺激游客的购买欲,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3.3 宣传推广
  “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效有力的文化传播对博物馆品牌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河源市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恐龙文化、客家文化资源,但是与河源社会的融合度不高,“恐龙之乡”“客家古邑”的城市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要整合并利用好本身资源优势,主动了解公众对文博旅游的需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尤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灵活运用微信、微博、网站等微营销途径,丰富宣传内容,讲好河源故事,展示河源形象,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让文博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之一。如利用城市扩容、城镇开发的契机,向社会征集命名一批有关恐龙元素的街道、地名及建筑物名、社区名,如祥龙大道、汇龙路、升龍街、龙景社区等,让河源地域有“龙”味,擦亮河源“恐龙之乡”的招牌。
  充分发挥河源恐龙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恐龙文化资源共享,联合中科院、地科院等权威科研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恐龙蛋研究及科普基地,举办恐龙学术研讨会,创作河源龙系列动漫电视剧,创办具有河源特色的恐龙嘉年华活动等,积极扩大辐射范围,为本地的文化旅游做出新贡献。
  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加大科普力度,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以河源市博物馆为例,开设具有恐龙特色的自然体验课、客家文化特色的探索手工课、古道文化特色的“驿路同游”研学课等研学项目是一种新尝试。打造品牌化的手工活动和研学项目,不仅可以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而且通过手工活动了解独具特色的历史文物,通过走访文化遗址的方式拓宽社教领域,达到推广地域文化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新的宣传方式。
  3.4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博物馆旅游的本质是提供服务,最基础、最直接的服务最能打动游客。每逢节假日,博物馆的游客相较平时急速攀升,大客流给停车场、休息区、餐饮、厕所等配套设施及咨询服务等带来极大的挑战。让游客在博物馆内感到舒适,才能留下他们,让他们进一步观看展览,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面对文旅融合的挑战,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升级迫在眉睫,保障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满足基本需求,身心舒适。此外,安全保障也不容忽视。博物馆不仅需要合理安装足够数量的监控设备、24小时人员值班,要有紧急险情处置机制,还要定期维修保养电梯、空调、消防设备、水电设施等,定期举行应急和消防演练,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有能力正确处置,保障文物和游客安全。
  4 结语
  “博物馆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文化活动,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是博物馆旅游的灵魂与核心”①,这正是博物馆旅游和自然景点观光的不同之处。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营造的环境氛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的热度越来越高,博物馆游客数量较之前会有较大增加。博物馆在加强展览和研究这两项基本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升级基础设施与服务,加强博物馆品牌建设与维护,对大众形成持续的吸引力,让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感受城市地域文化的魅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重视收藏和研究,逐步转向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如何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成了博物馆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宣教工作;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防灾减灾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教育  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以下简称唐山地震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而建设的主题博物
期刊
摘要:巴蜀地区的汉阙遗存是对汉代木构阙的模仿,有石质“汉书”的美誉,是世所公认的古代艺术瑰宝。汉阙之所以退出巴蜀地区的历史舞台,有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原因。作者从分析汉阙兴盛的原因入手,梳理分析后指出其在巴蜀的势落主要是因蜀汉政权的军事政治政策所致。  关键词:汉阙;巴蜀;消亡;因素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史中,作为孕育期的秦汉时期,其建筑技术和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随岁月的磨砺,以木构为主要结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古籍善本由文献归为了文物,在文博界的地位日渐提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民国文献也因此有了类似趋势,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该时期图书的装帧方式往往兼具精装图书与古籍二者之特点,且因其纸质较脆,颇具修复难度。唯有对两种类型的修复技法皆有所长,并对各类纸质特性熟稔,才能将其修复得当。文章围绕修复民国时期图书中的佳作《古物日历》徐徐展开,以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将精装图书与古籍修复融会贯通,
期刊
摘 要:书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且它的寿命有限,多次印刷对书版的损害是明显的。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阅读的普及,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受到冷落。然而,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传承千年的文明精髓,不会被现代技术完全取代。薪火相传,让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关键词:雕版;雕版保护;雕版印刷  0 引言  雕版印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刷术。“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
期刊
摘 要:关中地区的唐代墓葬除了帝陵外,主要分为皇室墓和品官墓二元系统,从墓葬的地上以及地下结构两个方面分别探讨等级表现。唐代墓葬制度是唐代等级制度的反映,前期的“号墓为陵”等特制,其实也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遵循,是制度上张力的体现,而后期墓葬制度的松变,是唐代政治、经济衰变的必然反映。  关键词:唐代墓葬;等级制度;关中;皇室贵族;中上层官吏  1 唐墓的二元系统与等级  关中地区的唐代墓葬除帝陵外
期刊
摘 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创新成了时代发展的推动者,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我国很多博物馆为了满足更多的公众服务需求,开始拓展新的运营理念,以通过创新寻求发展之路,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迎合公众文化的需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即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创新。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动力,是解决我国博物馆布局不够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手段,而实施总分馆制是破解博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文化,展览的宣传推广模式关系到展览的社会教育功效。文章以泉州市博物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为例,试图探讨其展览的宣传推广模式,以实现泉州市博物馆最大化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展览;闽南文化;宣传;推广  闽南文化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厦门及闽南方言聚集和传播的地区,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从远古走来,创造了许多
期刊
摘 要: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稀有濒危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戏曲繁荣发展”工作的指示,传承与保护亳州地方戏二夹弦,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亳州二夹弦目前的发展现状,继而用SWOT分析法对亳州二夹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亳州二夹弦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亳州二夹弦;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SWOT分析  1 研究背景  国家级非
期刊
摘 要: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凸显。文章以博物馆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立足地域特色视域,以湘潭市博物馆为例,梳理、总结博物馆教育工作现状,分析指出博物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湘潭市博物馆立足地域特色,探索创新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以期对湘潭市博物馆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域特色;博物馆教育;湘潭市
期刊
摘 要:文旅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生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前进方向,它的目标和使命是以文化促进旅游业繁荣,以旅游彰显文化的内在精髓。南京城墙作为南京市重点文物遗迹留存,其文化底蕴和遗产价值丰厚。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分析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及活化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促进“资源活化”的路径。  关键词:南京城墙;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路径  1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