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装图书修复与古籍修复手法的相结合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roc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古籍善本由文献归为了文物,在文博界的地位日渐提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民国文献也因此有了类似趋势,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该时期图书的装帧方式往往兼具精装图书与古籍二者之特点,且因其纸质较脆,颇具修复难度。唯有对两种类型的修复技法皆有所长,并对各类纸质特性熟稔,才能将其修复得当。文章围绕修复民国时期图书中的佳作《古物日历》徐徐展开,以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将精装图书与古籍修复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实际修复中。
  关键词:修复;民国文献;精装书;古籍;技法;《古物日历》;古物陈列所
  1 历史背景
  《古物日历》印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印制单位为北平古物陈列所。该所于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第一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基础上建立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日历印制于建所20周年之际,以兹纪念。当时政局动荡,故宫博物院开始点收南迁文物,任命马衡先生为院长(也同时兼任北平古物陈列所所长)。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随故宫迁运文物。1947年,北平古物陈列所正式并入故宮博物院。
  纵观中国近代发展史,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而该日历作为其在特殊时期的见证,更显得弥足珍贵。从另一种层面来讲,2020年正值故宫六百年华诞,全院共同筹备纪念展览,策展展品中就有这本《古物日历》。现如今每年出版的故宫日历都销量喜人,购买者众多,或用于收藏,或自留,或送礼,实属佳品。而《古物日历》作为故宫日历的雏形与最早版本,其存在也变得颇为重要。
  2 书籍状况
  2.1 基本状况
  该书长约17.4厘米,宽12.4厘米,厚3.8厘米。属于现代精装图书:每页皆有孔洞四个,以线绳固定之。《古物日历》的封面、书背、底部封壳外皆以藏蓝色布面包裹纸板制成(制作原理与囊匣类似)。
  封面(图1.A.2)烫有金字“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古物日历北平古物陈列所精制”;封面背后(图1.B.2)印有太和门灰蓝色照片一张。封底(图1.A.1)有同色支架一个,嵌于凹槽处,现已丢失。封底背面(图1.B.1)印有文字“北平古物陈列所古物日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出版。每份定价二元五角。编辑所:北平古物陈列所。发行所:北平古物陈列所印品发售处。印刷所:北平集成印书局。代售处:上海泗泾路利利公司 各埠各大书坊 北平沙滩杨本贤广告部”。该页面上方印有一章,章文曰“宝蕴楼藏器”,道明此日历出处为宝蕴楼所存。
  所有日历内页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上方印有年代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中间则是具体日期,字体偏大;下方为英文的年、月、日;左侧注明星期、季节等信息;右侧注明月份、节气等信息。日历背面为北平古物陈列所所藏文物图片,内容包括器物、书法、绘画、织绣,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清董诰的绘画《凤仙 鸡冠》、清康熙黑竹笔筒、宋夏珪《七十二侯图》、商史鼎、明董其昌的《缩本山水》等。
  由于书页两侧各有孔洞与支架的存在,故而推测该书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由左向右地翻阅,另一种是用作台历使用。
  2.2 破损状况
  书的封壳外中腰①部分:一边连接封面与中腰处断开,另一边连接封壳外与中腰(图1.A.1)处断裂(图2)。封底(图1.A.2)的同色支架缺失(图3)。书的内容部分:第一页缺失,日历内页顺序有颠倒错乱,内页四周以及穿线孔洞订部分缺失,四角有卷翘、缺失。
  3 具体修复方法
  首先,填写修复单,记录书籍基本信息。
  其次,与古籍二组筹划故宫六百年相关展览人员、库房的相关同事就“日历的翻阅方式”“日历以何种形式展出”“之前颠倒的日历顺序是否需理顺”“展览展出具体日期与展览期限”“修复要求”等问题展开讨论。待全部问题确定后,再根据上述讨论结果以及日历本身的破损状况制订相关修复方案。最终决定选择继续遵循“整旧如旧”的古籍修复原则,保持原日历基本特征与装帧形式,进行“最小干预”的修复,力求日历内文字等其他研究信息的保留完整,亦不会因修复而增加破损范围。具体则是施以“干补法”进行贴合性修复,以达到出展需要。
  再次,选配修复材料与工具。修复材料包括背布托裱、纱布条、糨糊、补纸等。此处需注意:托裱前,背布与纸皆需先以纸托裱,用作中腰与中径的材料备用。棉条的裁剪大小要与原日历书籍宽窄和破损状况接近。另外还需要注意不同情况下糨糊的浓稠配比选择。补纸则需选用与原书页颜色、厚薄、质感相近的纸类。修复工具:隔板、毛笔、锥子、敲锤、排笔、启子、镊子、压书石等。
  最后,进入具体修复环节。修复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修复日历封壳外部分。
  第一步,对整体书壳进行除尘(图4)。先以干燥的除尘布擦拭书壳表面浮土。再将除尘巾浸水后拧干,迅速在书壳表面以“沾”的方式拭去污渍。局部污渍严重处可适当采用“轻揉法”擦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书面为藏蓝色布面,如过度浸水则容易跑色污染页面或者出现明显的水痕。故而处理需格外谨慎。
  第二步,对断开、断裂的书壳进行修复。此处有两种分离方法:以水分离与以稠糨糊分离。由于该日历兼具书壳的藏蓝色布面容易跑色、内页纸张印有图文易被浸染这两个特点,选择以稠糨糊分离(图5)。具体操作如下:先以稠糨糊覆于书背中径①(图1.B.4)处,稍等片刻,用镊子从边缘处揭起,将该中径纸剥离。如有残余,可反复重复此操作直至清理干净。此处应注意:调制的糨糊质地应略稠于日常,并混合一定比例的乳胶(乳胶与糨糊的比例为1∶4),以求粘贴更结实、整体晾干时间更短,避免出现跑色或污染书壳背面图与字迹的现象。   第三步,将两张厚度与原日历相近的纸张托裱在一起备用,准备用作中径。同时,用贴近日历封面颜色的藏蓝色布面托裱纸张用于修补中径。中腰的长度和宽度如下:
  长度=(日历的长度+1厘米)*2(如开本大,可适当增加)
  宽度=书芯厚度+书宽*1/5*2
  鉴于该日历页边缘有孔洞,缩小为书芯②厚度+书边缘到孔洞的宽度*2,然后以稠糨糊将其粘贴至破损日历中腰外。中径两侧则以纱布条(具体尺寸为与破损同长,平摊开书壳两孔之间的距离为其宽)加固。再将之前托裱好的中径覆于其上。
  第四步,测量支架缺失处的尺寸。将与其类似质地的纸板裁剪成型。纸板上包裹之前准备好的、颜色接近原日历的藏蓝色布面(各边多出1厘米左右即可)。以稠糨糊黏合,粘贴期间保持其经纬线一致。再将各边尺寸略小于支架面积的背纸粘贴于其上。而后将日历壳与支架断裂处的参差不齐处用镊子整理平整,再以长度与缺损处同长、宽度略大于支架纸板厚度的藏蓝色布托裱补纸粘贴于断裂处,覆盖住缺损,即可完成对日历封壳外部分的修复。
  第二部分,修复书内页部分。
  以《古物日历》前后几页破损较为严重的内页的修复举例。由于过多翻看,页面卷翘严重,且页面打孔处部分缺失,所以决定采用先展平后干补的方式进行修复(图6)。具体如下:第一步,以除尘巾蘸水后拧干置于书页卷翘位置,而后轻轻地由内向外擀开,使其平整。第二步,以补纸将页面打孔处缺失的部分以稠糨糊干补齐。第三步,将涂抹过糨糊、裁切成合适大小的棉条采用古籍修复技法中的“溜口”对页面边缘进行加固,避免再次损坏。第四步,将修复过的地方进行修整,恢复书页完整页面与原日历的整体风貌。
  4 修复完毕后最终呈现效果
  外殼与内芯套合,达到“紧、实、平、牢”的效果。套合后的日历三面飘口均匀一致,无皱褶,无折角,不歪斜,达到展出需求(图7)。
  5 未来修复展望
  该书的修复难点主要集中在将古籍修复与精装图书修复方法相结合以及糨糊的选择与配比两个方面。前者考虑易染色、破损面积虽小但破损位置各异等诸多问题,最终决定将书内页部分以古籍修复的方法进行干补处理。后者则根据不同部位的破损问题选择不同的糨糊调制方法,考虑到速干、黏合度高等问题,在修复封壳外的糨糊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乳胶(具体比例为乳胶∶糨糊=1∶4);为了既不跑色又能将中径清除干净,将稠至成面团质地的糨糊覆于书壳破损背纸处将其与书壳分离;书内页属于现代纸张,有遇糨糊易收缩的特性,适当地稀释或浓缩,采用介于常用稀、稠糨糊之间质地的糨糊进行修复。以上三种糨糊的选择和配置均与日常古籍修复不太一样,也是修复《古物日历》与众不同之处。
  近些年,随着书籍出版业的高速发展,各类外观精美、内容实用、装帧精良的现代书籍纷纷问世,除了眼花缭乱与叹为观止以外,也不禁令既为读者又是修复人员、拥有双重身份的我们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古籍对于现代书籍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能否被取代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毕竟现代书籍是由古籍的装订演化而来,古籍为现代书籍最早期的装帧形式。古籍的内容可以通过现代扫描得以保留,装帧形式亦可做仿本,但古籍作为某个时期特定产物的作用与意义无法替代,更因其本身无法再生与替代而成为珍贵的文物。因为类似的属性,民国文献未来也会有如古籍一般的趋势,亦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更会成为古籍修复中一个重要的门类。这就需要修复人结合每本书的自身特点,进行贴合其特性的修复,这自然是考验,亦是撰写本文的意义。
  古籍修复是一项传统技艺。尤其近些年,无论是理念还是技艺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代修复人都需要在继承传统、兼容并蓄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手段与方法,将其化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并谨慎运用于修复工作中。我想,唯一不变的、大概依旧是“三分靠技艺七分靠经验”的老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复人员接触的古籍种类愈发丰富多样,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后,也会自成一套修复心得与理论体系。但就如同读书一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一代代的古籍修复人而言,未来我们要学习与积累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王准珠.书刊装订工艺[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在微信和QQ小程序出品了“云游敦煌动画剧”。这部动画剧承载了传统文化中感化人心的精神,以借古喻今的手法,启示人们对于当下境遇做出正确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进一步理解敦煌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祛除疫情中的阴霾。动画剧的形式创新,结合传统文化价值,丰厚了剧作的内容承载。对动画剧而言,观众感知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知觉分析”是文章研究的逻辑起点,
期刊
摘 要:在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旅游热门景点,参观人数也屡创新高,这就对文物遗址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基层工作实践,以威远炮台旧址讲解工作为例,从挖掘遗址内涵价值、提高讲解员自身素养、合理运用讲解技巧三个方面来谈遗址讲解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广大观众开展优质服务。  关键词:文物遗址;讲解;威远炮台旧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期刊
摘 要:针对防里村落文化的保护现状,围绕对“活态传承”的理解,提出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保护;运用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探索村落文化“活态式”的博物馆保护与传承;群体性的活态传承,即保护的主体不局限于村民,应该将更多的人群纳入进去。  关键词:村落文化;准生态博物馆;活态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中国最小的聚落单元,凝聚着血缘与地缘关系,是民族的宝贵遗产,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根。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遭受三千
期刊
摘 要: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行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近年来,多所高职院校纷纷启动了大师工作室建设,大师工作室在实训室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师资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科研等方面发挥了多种功能和作用。文章对大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途径,为同级同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功能
期刊
摘 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我国发生了很多损坏文物、盗掘古墓葬,甚至博物馆文物被盗的恶性案件。虽然这些破坏文物保护工作的恶劣犯罪行为正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健全、公民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但是近几年仍有一些破坏文物保护工作的恶性事件发生。想要缓解文物保护工作的压力,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从两个角度入手开展工作
期刊
摘 要: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但今天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为此应寻求一条适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道路,生态博物馆理论的相关内涵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谋而合。以碛口古镇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拥有丰富多元的遗产与景观,拥有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各方面要素,但目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一切为旅游服务的心态和外来群体成为
期刊
摘 要:2000年,广东惠州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水晶玦一组,其质地细腻,光泽感强,这组稀缺的古代水晶十分珍贵。横岭山墓地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东北约2千米处的浪头村,分布在一座树林密布的小山头上,是广东地区一处重要的先秦遗址。横岭山墓地的出土文物为佐证惠州与周边地区的文明交往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见证了惠州地区先秦时期的文明,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历史收藏价值和展示价值。  关键词:横岭山;水晶玦
期刊
摘 要:惠山泥人是中国民间彩塑艺苑中的一株奇葩,历400多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蕴含着一代代泥塑艺人的聰明才智与思想情感。喻湘涟是当代惠山泥人的杰出代表,这不仅表现在其自身的修养和技艺,还表现在其文化视野与创作理念以及不断追寻的艺术实践。“德艺兼求,德艺双馨”,正是对她泥艺人生的最生动诠释。  关键词:喻湘涟;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技艺  喻湘涟,194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泥人世家,曾外祖父蒋三元、外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重视收藏和研究,逐步转向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如何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成了博物馆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宣教工作;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防灾减灾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教育  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以下简称唐山地震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而建设的主题博物
期刊
摘要:巴蜀地区的汉阙遗存是对汉代木构阙的模仿,有石质“汉书”的美誉,是世所公认的古代艺术瑰宝。汉阙之所以退出巴蜀地区的历史舞台,有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原因。作者从分析汉阙兴盛的原因入手,梳理分析后指出其在巴蜀的势落主要是因蜀汉政权的军事政治政策所致。  关键词:汉阙;巴蜀;消亡;因素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史中,作为孕育期的秦汉时期,其建筑技术和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随岁月的磨砺,以木构为主要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