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个行业的创新成了时代发展的推动者,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我国很多博物馆为了满足更多的公众服务需求,开始拓展新的运营理念,以通过创新寻求发展之路,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迎合公众文化的需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即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创新。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强大动力,是解决我国博物馆布局不够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手段,而实施总分馆制是破解博物馆发展瓶颈和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发展模式;创新;总分馆制
1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发展综述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符号,记录并标志着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水平,集收藏、研究、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一直在探寻如何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观众参观的积极性、互动性,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中爱国教育、终身教育的功能。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535家,馆藏文物近400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2万余场,接待观众达6.5亿人次。现代社会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学习的地方,更是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海外游客到我国旅游第一目的地50%是博物馆,博物馆也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方式,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的管理起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在当前社会环境和语境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跻身高质量博物馆行列不应是任何博物馆的终点,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始终保持不断探索的脚步,更是博物馆需要思考的关键所在。
2 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我国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创新型博物馆的发展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型博物馆的管理模式,让博物馆有更好的发展。为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必须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理念融入博物馆管理中,通过不断创新与变革管理制度,完善和发展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与进步。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当前,大同市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博物馆之城”迈进,要以文化为魂,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使命。以此为契机,植根于大同城市文化的沃土。1958年大同市博物馆筹建,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大同市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从1958年到2020年,从老城区的下华严寺到展览馆西厅再到御东新城,62年时光,大同市博物馆徐徐展开的是一幅历史画卷,也是一幅发展盛景。
2014年12月3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御东新区,一座空间弘阔、视野通透、格局新颖,具有前瞻性、独特性的建筑正式开放,它就是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于2010年开工建设,总投资4.9亿元,北与大同市行政中心相对,西接大同大学,东邻大剧院,南望美术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有夹层,建筑高度28.45米,含文物库房、设备区、办公区、公共服务区、共享大厅、多功能厅等。馆藏文物17万余件,是晋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山西省最大的市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内共有文物17万余件,但在展厅内展陈的文物仅是馆藏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展品还是沉睡在库房。
3 积极探索总分馆制发展新模式
大同市博物馆全面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充分调动博物馆人的积极性,勇于探索,逐渐形成“总馆+分馆”的发展模式。实施总分馆制是破解大同市内博物馆发展瓶颈和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客观需要,坚持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坚持人员编制关系不变,坚持经费渠道方式不变的“三不变”原则,构建定位清晰、运行有序、互利共赢的博物馆总分馆制。而建立不同内涵的分馆,就成为大同文博人的一大目标。其实,在此之前的2011年,在“名城复兴”工程中建成的梁思成纪念馆和平城记忆馆,已经成为大同市博物馆的分馆,这给了大同文博人建设总分馆制的启发。2018年可以看作是该馆总分馆制的加速年。针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館藏藏品的种类,大同市博物馆按照市规划部门的要求,设计了近20个主题,用丰富的馆藏展示不同阶段的大同历史。如今,大同市博物馆已经在古城内建起了8座主题性分馆: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不同的分馆,彰显不同的主题,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使命。8个馆,涉及红色、人物、遗址、民俗、艺术、历史等不同类型和主题,连同大同市博物馆总馆,用一件件展品,串联起一座城的故事,使大同的历史面貌更加清晰,城市肌理更加分明,历史记忆更加深厚。
每个分馆都讲述着引以为傲的故事:梁思成纪念馆,以物的形式展现梁先生四次造访山西,为大同古建和文物保护留下了宝贵成果。平城记忆馆则守护了大同的城市记忆和文脉。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叙事诗《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胜利归来在明堂觐见皇帝孝文帝的场面。诗中提到的“明堂”就是在现址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立足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通过文物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展示大同海纳百川的气度。其展示的金代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出自金代著名的“长寿道士”阎德源。他本是西京(大同曾为金代的陪都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道教领袖,享年96岁。这件氅衣,是金代丝织品代表性文物之一。位于大同古城县楼南街四合院内的红色记忆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求恩用过的一批手术器械,是曾经给白求恩当过助手的王道建1985年捐赠的。抗战时期,白求恩曾经在大同灵丘县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这组文物之前沉睡在库房里,当建红色记忆馆清点库存文物时,专家和工作人员不禁感叹:“这是当之无愧的一级文物!”当这组文物摆放在红色记忆馆醒目位置被观众热议时,馆内工作人员常常感慨,“正是建设分馆,这组珍贵的文物才摆在了最合适它的位置”。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通过梳理馆藏铜器,立意明清边贸文化,反映当时商业的兴盛和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
为了让馆藏精品文物更多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大同市博物馆不断探索“总馆+分馆”的新模式,将大同2300年的历史串联起来,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眼前,也让深藏在库房“深闺”里的文物“活”了起来。资源、人员、资金、人才储备、运营模式的一体化,增强了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的集约化进程,也使积极探索出的“总分馆”模式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不刻板、不雷同、不复制,让不同的文物展品展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大同市博物馆浓缩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历史,大同市博物馆又将为大同这座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现在,更多的分馆正在筹建中,连同总馆,大同市博物馆集群已和大同市的“文化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新生的大同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大同市博物馆也在新的城市空间里获得新的文化支点,成为汇聚历史与现代的“古城名片”。
4 结语
综合实践表明,博物馆总分馆制模式是博物馆体系内整合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共建共赢的有益探索。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创新发展要求博物馆改变以往内循环、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鼓励博物馆“走出去”,开展外向化服务,融入社会。对于占比重较大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博物馆市场竞争和不断提升的公众要求,更应该通过创新寻求突变与发展,争取更多资源与关注。除了学习大馆经验,也应立足于自身,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运营观念,重组内部资源,寻找外部合作,以获得长远发展。总分馆制模式是一种尝试,同时也还需不断实践、完善,使之星火燎原。这是期待,更是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吕国俊,孙轶琼.大同“博物馆之城”的先行者[EB/OL].[2010-01-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662404411321768&wfr=spider&for=pc.
[2]程武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总分馆制的探索[N].中国文物报,2019-03-26(005).
关键词:发展模式;创新;总分馆制
1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发展综述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符号,记录并标志着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水平,集收藏、研究、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一直在探寻如何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观众参观的积极性、互动性,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中爱国教育、终身教育的功能。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535家,馆藏文物近400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2万余场,接待观众达6.5亿人次。现代社会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学习的地方,更是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海外游客到我国旅游第一目的地50%是博物馆,博物馆也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方式,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的管理起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在当前社会环境和语境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跻身高质量博物馆行列不应是任何博物馆的终点,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始终保持不断探索的脚步,更是博物馆需要思考的关键所在。
2 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我国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创新型博物馆的发展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型博物馆的管理模式,让博物馆有更好的发展。为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必须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理念融入博物馆管理中,通过不断创新与变革管理制度,完善和发展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与进步。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当前,大同市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博物馆之城”迈进,要以文化为魂,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使命。以此为契机,植根于大同城市文化的沃土。1958年大同市博物馆筹建,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大同市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从1958年到2020年,从老城区的下华严寺到展览馆西厅再到御东新城,62年时光,大同市博物馆徐徐展开的是一幅历史画卷,也是一幅发展盛景。
2014年12月3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御东新区,一座空间弘阔、视野通透、格局新颖,具有前瞻性、独特性的建筑正式开放,它就是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于2010年开工建设,总投资4.9亿元,北与大同市行政中心相对,西接大同大学,东邻大剧院,南望美术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有夹层,建筑高度28.45米,含文物库房、设备区、办公区、公共服务区、共享大厅、多功能厅等。馆藏文物17万余件,是晋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山西省最大的市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内共有文物17万余件,但在展厅内展陈的文物仅是馆藏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展品还是沉睡在库房。
3 积极探索总分馆制发展新模式
大同市博物馆全面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充分调动博物馆人的积极性,勇于探索,逐渐形成“总馆+分馆”的发展模式。实施总分馆制是破解大同市内博物馆发展瓶颈和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客观需要,坚持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坚持人员编制关系不变,坚持经费渠道方式不变的“三不变”原则,构建定位清晰、运行有序、互利共赢的博物馆总分馆制。而建立不同内涵的分馆,就成为大同文博人的一大目标。其实,在此之前的2011年,在“名城复兴”工程中建成的梁思成纪念馆和平城记忆馆,已经成为大同市博物馆的分馆,这给了大同文博人建设总分馆制的启发。2018年可以看作是该馆总分馆制的加速年。针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館藏藏品的种类,大同市博物馆按照市规划部门的要求,设计了近20个主题,用丰富的馆藏展示不同阶段的大同历史。如今,大同市博物馆已经在古城内建起了8座主题性分馆: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不同的分馆,彰显不同的主题,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使命。8个馆,涉及红色、人物、遗址、民俗、艺术、历史等不同类型和主题,连同大同市博物馆总馆,用一件件展品,串联起一座城的故事,使大同的历史面貌更加清晰,城市肌理更加分明,历史记忆更加深厚。
每个分馆都讲述着引以为傲的故事:梁思成纪念馆,以物的形式展现梁先生四次造访山西,为大同古建和文物保护留下了宝贵成果。平城记忆馆则守护了大同的城市记忆和文脉。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叙事诗《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胜利归来在明堂觐见皇帝孝文帝的场面。诗中提到的“明堂”就是在现址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立足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通过文物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展示大同海纳百川的气度。其展示的金代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出自金代著名的“长寿道士”阎德源。他本是西京(大同曾为金代的陪都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道教领袖,享年96岁。这件氅衣,是金代丝织品代表性文物之一。位于大同古城县楼南街四合院内的红色记忆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求恩用过的一批手术器械,是曾经给白求恩当过助手的王道建1985年捐赠的。抗战时期,白求恩曾经在大同灵丘县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这组文物之前沉睡在库房里,当建红色记忆馆清点库存文物时,专家和工作人员不禁感叹:“这是当之无愧的一级文物!”当这组文物摆放在红色记忆馆醒目位置被观众热议时,馆内工作人员常常感慨,“正是建设分馆,这组珍贵的文物才摆在了最合适它的位置”。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通过梳理馆藏铜器,立意明清边贸文化,反映当时商业的兴盛和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
为了让馆藏精品文物更多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大同市博物馆不断探索“总馆+分馆”的新模式,将大同2300年的历史串联起来,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眼前,也让深藏在库房“深闺”里的文物“活”了起来。资源、人员、资金、人才储备、运营模式的一体化,增强了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的集约化进程,也使积极探索出的“总分馆”模式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不刻板、不雷同、不复制,让不同的文物展品展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大同市博物馆浓缩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历史,大同市博物馆又将为大同这座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现在,更多的分馆正在筹建中,连同总馆,大同市博物馆集群已和大同市的“文化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新生的大同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大同市博物馆也在新的城市空间里获得新的文化支点,成为汇聚历史与现代的“古城名片”。
4 结语
综合实践表明,博物馆总分馆制模式是博物馆体系内整合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共建共赢的有益探索。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创新发展要求博物馆改变以往内循环、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鼓励博物馆“走出去”,开展外向化服务,融入社会。对于占比重较大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博物馆市场竞争和不断提升的公众要求,更应该通过创新寻求突变与发展,争取更多资源与关注。除了学习大馆经验,也应立足于自身,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运营观念,重组内部资源,寻找外部合作,以获得长远发展。总分馆制模式是一种尝试,同时也还需不断实践、完善,使之星火燎原。这是期待,更是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吕国俊,孙轶琼.大同“博物馆之城”的先行者[EB/OL].[2010-01-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662404411321768&wfr=spider&for=pc.
[2]程武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总分馆制的探索[N].中国文物报,2019-03-2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