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他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逐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当今的教学改革,从我们农村中学的实际,结合初中生的特点,针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双边关系,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新授、讨论、训练的四步曲教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词义自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搞好阅读这个环节呢?
  设计焦点问题来引导。初中思想品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从页码上看,最少的四页,最多的九页。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一目三行或许一目十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 ,最好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如我在 教学修订本初二思想品德,第十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义务》第一框,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时,我在基础相同的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一个班让学生自由阅读八分钟,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之后围绕教师的问题回答。另一个班围绕教师设计的焦点问题来阅读,时间仍八分钟,问题是:“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真的那么重要吗?它应包括那些方面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结果:前者时间到,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很少,并且问题能抓住重点的不多,大部分的学生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还没理清头绪。而后者时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切中要害找到答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掌握了近一半。从中不难看出,对于我们没有多媒体教学的穷山村中学,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内容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焦点问题来引读还是较为适宜。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新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时间适当。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化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方法。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罗嗦讲解,学习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教学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 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 。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等。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教学。归根到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以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绝不能唱独角戏,新授中随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 持久性。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度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讨论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广大教师其实早就在用,但它的实际境界却不尽人意。讨论或者被冷落,或者发生了异变,这是常有的事。就前者的情形来看,课堂上只有教师告知讲授,学生静静聆听,教学完全论为说听式的“情况通报会”,而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没有争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就后者而言,讨论异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流变为“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做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罢了。”这种种情形都不是成功的讨论教学,要使讨论真正达到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是 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去,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另外,课堂讨论以本节内容为主如文中议一议或文中的案例等。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品德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三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我在“阅读”、新授两个环节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讨论:“当你发现购买的商品缺斤短两或者商品质量有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同学的讨论热情很高,以小组为单位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说,叫销售者把不够的补上,有的说,通过工商等有关部门,获得质量保障;有的说,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真是有多少个同学就有多少种看法,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答案多而不唯一,符合解答开放性试题要求,因此讨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忘了烦恼,没了瞌睡,少了昏昏然;有的是激情,呈现出的是一片热烈的气氛。试想,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怎么会枯燥无味呢?学生们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
  其次,做到有始有终。“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2004年的中国奥运女排能胜利夺冠,难道不是他们多年准备的结果?讨论之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在讨论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又要不离主题,紧扣中心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启发,引导,绝不能包办代替。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没有小结的课,永远是还未完成的课,讨论也如此,没有总结的讨论永远也没有个了结。因此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给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两语,但绝不能没有。
  再次,让讨论有话可说。老师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又往往是联系生活紧密的热点问题,因而,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课堂讨论时不要人云亦云,要 善于独立思考,求异创新。我们老师应积极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课堂讨论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训练
  训练是指训练学生能力,可能力又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这里谈的主要是学生解决思想品德课中问题的能力。解决思想品德课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用的信息,熟悉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类比、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告诉学生这道题是怎样做。而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探究解题思路,最终让学生领悟出原来是这样做的。
  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开放性试题日渐增多,在中考政治试题中常占有较大分值,于是,在“以质量求生存的今天”,此类试题的训练,不得不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常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设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且答案多元而不唯一。有的同学在解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抓不住要领。那么怎样解答开放性试题呢?笔者认为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应做到:
  1.要学会审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木柴工”,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弄清试题所引材料的立意及所提问题的指向是什么,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如果这一步弄错,往往是答非所问,劳而无功。同时,读了题能产生疑问是审题的深层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对所给信息材料进行分析,读题不够认真所致。
  2.要回归教材。这就是要以试题设问指向为目标,回忆所学思想品德有关知识,向教材求索,寻找试题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并按照解答问题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认识试题中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初二下册第十五课,“公民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的第三框,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前三曲教学之后,安排了这样的训练,让学生阅读P110页案例后做答:①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②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学生读了材料和问题,就回顾本节教材内容;自然得出:“王某是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的行为。”再回顾教材:“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任其侵害,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结合背景材料:“王某正是采取了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结果导致自己违法犯罪。”又结合教材:“他应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全可以讨回公道,不至于不能参加高考,断送自己的前途。”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
  3.要学会衔接。这就是在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认识,要根据试题的设问,从材料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中筛选出最能扣题的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把问题与材料、教材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条理清楚、准确完整的答案。切忌盲目地对材料、教材内容简单写出答案。如此的课堂训练,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今后的解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亮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
  阅读、新授、讨论、训练,这四步曲就是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所尝试的教法。当然,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不一定按本人的顺序进行,可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无论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4-09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被动为主动,变小课堂为大学堂,变一人教为大家学,从而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练习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语文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总结了自身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了适合中职学校电器类专业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知识; 技能; 教学; 实训  一、研究背景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转变学习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项重要问题,如何完善青少年的心理也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焦点问题。条件有限的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在课堂中灵活渗透,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渗透来接近专门开设心理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渗透; 语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想象;(3)引导学生变换课文角度进行想象;(4)把课文想象成图画,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5)在古诗教学
期刊
摘 要: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中班级的养成教育尤其重要。本文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结合高中班级德育教学实际,唯物辩证地论述了高中班级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一是养成教育内涵及其意义;二是教师人格力量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三是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方略。  关键词:高中; 班级; 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内涵及其意义  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教学法: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既要强调教学教程又要讲究方法,既要注重情感、态度又要强调价值观念。要求我们要全面地教育和发展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我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几点看法。  一、和谐课
期刊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近几年新课改实践的体会,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利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以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究,重点在于英语课堂节奏的调控,通过反复探索,初步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主体作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但高考存在,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升学率,学校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中考成绩和各种关系分好班(好生班)和差班(差生班)。对此,我觉得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分层次教育; 好班; 差班  高考存在,应试教育就不可能脱胎换骨,各学校狠抓升学率的高招层出不穷,但英雄所见略同,大多学校领导已达成共识:分层次教育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