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予以了更高的重视,对此身为人才的缔造者,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打造灵动课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做了一个简要概述,并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中心提出了几点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以期可以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使其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体育意识;全面发展
一、体育核心素养概述
1. 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涉及到的内容繁多复杂,其中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健身知识、安全知识、人文知识等。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懂得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2. 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指的是一种人来特有的对于体育的认识和态度。体育意识通常来讲是比较稳定的,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体育素质。体育意识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体育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全面了解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能够合理评价体育活动的性质,具備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3. 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指的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体育行为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较广,任何与体育有联系的行为都可以将其叫做“体育行为”。其中包括了运动行为、宣传行为、欣赏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等。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家庭因素、心理条件、生理条件、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种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行为特征都具有一定差距。要求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参加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养成积极的体育方式。
4. 体质水平
体质指的是人们的身体素质,直接点来说就是人的质量。体质的好坏不仅和先天因素有关,和后天的生活方式以及成长环境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形体方面。其中涉及到了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两方面内容,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结合,运动素质是运动水平的体现,可以说体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体育能力。
5. 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包括了运动技能、评价技能以及锻炼技能。要求学生可以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额外再掌握两种以上其他的适合自己的技能,同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机能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并将其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6. 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指的是一种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特殊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要求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体育运动规则,在运动过程中坚持服从裁判。在掌握多种体育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强烈的体育意识,同时懂得运用多种运动技能,这样体育品德也会提升的更加明显。
7. 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是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每个人的体育个性都是不容的,是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体育精神面貌上。要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个性,需要从很多方面做起:要求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尊重学生的想法,支持学生的个性;注重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二、核心素养视下通过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 加强理论教育,强化健身观念
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教学也要予以高度重视,不能只限制在动作示范方面,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什么叫做终身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从而不断强化身体素质。
对此学校领导要予以大力支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保证教材的趣味性、娱乐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开展理论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户外教学方面,在理论的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将教材内容讲解的透彻、具体,增进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同时扎实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体育观念,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注重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爱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身体素质方面也不尽相同。平时爱好运动的学生自然身体素质要好一些,课堂训练内容强度稍微较高也可以完成;而有些学生不喜欢运动,因此在身体素质方面相对来说也就差一些,因此很难经手高强度的训练。对此教师就需要做好训练计划,按部就班。
对于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其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训练,例如跑完400米后,再增加一圈任务,随着训练难度的增加使其不断超越自己;反之,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训练时候要循序渐进,首先教会其学会基本动作,完成基本任务,掌握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接下来的训练,注意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影响到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3. 积极开展比赛,培养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积极表现的倾向,是提高体育能力,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基础条件。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喜欢争强好胜,因此组织体育比赛或者是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游戏绝对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体育竞赛的开展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相较于其他方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适当开展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但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遵循一定的规则,每一种体育比赛都有规则,公平竞争是所有比赛的主要规则。
例如在课上组织“喊数抱团”、“贴人”、“扔沙包”等简单的小型竞技游戏,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在激发学生好胜心理的同时锻炼其体育技能,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再如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会、足球比赛、拔河比赛等,都可以适当开展。通常这类型的比赛参与人数众多,受益面广泛,让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激发竞争意识,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比赛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因此教育作用十分明显,可以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端正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贺妍颖.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11):3-4 .
[2]吴志鹏.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89-90 .
[3]李百通.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小学体育课堂的变革[J].赤子.2017,(35).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体育意识;全面发展
一、体育核心素养概述
1. 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涉及到的内容繁多复杂,其中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健身知识、安全知识、人文知识等。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懂得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2. 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指的是一种人来特有的对于体育的认识和态度。体育意识通常来讲是比较稳定的,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体育素质。体育意识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体育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全面了解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能够合理评价体育活动的性质,具備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3. 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指的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体育行为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较广,任何与体育有联系的行为都可以将其叫做“体育行为”。其中包括了运动行为、宣传行为、欣赏行为、教学行为、科研行为等。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家庭因素、心理条件、生理条件、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种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行为特征都具有一定差距。要求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参加体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养成积极的体育方式。
4. 体质水平
体质指的是人们的身体素质,直接点来说就是人的质量。体质的好坏不仅和先天因素有关,和后天的生活方式以及成长环境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形体方面。其中涉及到了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两方面内容,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结合,运动素质是运动水平的体现,可以说体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体育能力。
5. 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包括了运动技能、评价技能以及锻炼技能。要求学生可以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额外再掌握两种以上其他的适合自己的技能,同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机能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并将其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6. 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指的是一种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特殊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要求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体育运动规则,在运动过程中坚持服从裁判。在掌握多种体育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强烈的体育意识,同时懂得运用多种运动技能,这样体育品德也会提升的更加明显。
7. 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是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每个人的体育个性都是不容的,是一种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体育精神面貌上。要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个性,需要从很多方面做起:要求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尊重学生的想法,支持学生的个性;注重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二、核心素养视下通过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 加强理论教育,强化健身观念
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教学也要予以高度重视,不能只限制在动作示范方面,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什么叫做终身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从而不断强化身体素质。
对此学校领导要予以大力支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保证教材的趣味性、娱乐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开展理论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户外教学方面,在理论的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将教材内容讲解的透彻、具体,增进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同时扎实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体育观念,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注重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爱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身体素质方面也不尽相同。平时爱好运动的学生自然身体素质要好一些,课堂训练内容强度稍微较高也可以完成;而有些学生不喜欢运动,因此在身体素质方面相对来说也就差一些,因此很难经手高强度的训练。对此教师就需要做好训练计划,按部就班。
对于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其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训练,例如跑完400米后,再增加一圈任务,随着训练难度的增加使其不断超越自己;反之,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训练时候要循序渐进,首先教会其学会基本动作,完成基本任务,掌握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接下来的训练,注意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影响到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3. 积极开展比赛,培养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积极表现的倾向,是提高体育能力,树立体育意识的重要基础条件。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喜欢争强好胜,因此组织体育比赛或者是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游戏绝对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体育竞赛的开展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相较于其他方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适当开展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但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遵循一定的规则,每一种体育比赛都有规则,公平竞争是所有比赛的主要规则。
例如在课上组织“喊数抱团”、“贴人”、“扔沙包”等简单的小型竞技游戏,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在激发学生好胜心理的同时锻炼其体育技能,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再如一些大型的体育运动会、足球比赛、拔河比赛等,都可以适当开展。通常这类型的比赛参与人数众多,受益面广泛,让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激发竞争意识,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比赛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因此教育作用十分明显,可以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端正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贺妍颖.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11):3-4 .
[2]吴志鹏.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89-90 .
[3]李百通.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小学体育课堂的变革[J].赤子.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