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因材施教
兴之所至,金石为开。音乐教学,如果没有了兴趣,那还叫什么音乐课?所以说,音乐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以情激趣,以趣入情,是教好音乐课的根本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比之于城市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利,与外界接触少,信息比较封闭,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接触到的音乐大多是电视、网络、广播里的流行音乐,认为课本的歌曲太“老土”,只要唱着通俗歌曲,心理上感觉到了一种满足,就认为掌握了音乐的真谛;对艺术歌曲、器乐曲等音乐表现形式不理不睬。但是,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之中,对大自然的感受也更为深切。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是城市学生所不及。如何激发农村的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陶情励志,书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历程,是我这几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做过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心得。
一、注重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每当人们提起音乐,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美;谈到音乐教师,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美的使者。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增加向师性,还会潜移默化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音乐教师的感召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音乐理论修养,提高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
二、积极为学生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注重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因‘才’施教”
良好的音乐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呢?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情感交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歌曲。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动”就是要有秩序,有规律的活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但是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做到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呆板。两者结合,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师生愉快地教、愉快地学,兴趣自然高涨。同时,要不断发现和分析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根据不同类型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顺畅,千篇一律地设计教学,就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参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士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服务的,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而且是精心创设环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积极发展。
同时,音乐课又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一个人的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如通过律动、舞蹈及使用节奏乐器伴奏等活动,进行节奏训练;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音高、音色的训练等等。音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技巧,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们都有乐于表现自己、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和心理,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有利因素。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多采用表扬、鼓励手段,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携情入境,情生兴浓的教学效果。
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通常的观念中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它们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走弯路,提高音乐素质。面对学生,教师只有寓教于乐,把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节奏型,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寻找相应的语言词。比如:“向前看”的口令,好像×××切分音节奏;“知·了”好像×·×附点节奏等等。为了让学生掌握顿音记号“·”,我让学生把它看成一个小球,并通过拍皮球感受其弹性,这样既记住了它的样子,又会在演唱时注意它的弹性。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学音乐和用音乐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音乐是与人类生活同在的。在教学中把音乐知识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学生自主活动”环节中,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表现的好一点、表扬多一点。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学生,如果大家关注了他,尊重他,他会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当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学生认知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当然,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地学习。如: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的加入,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加深理解,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五、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音乐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实践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跳、创作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把枯燥乏味的讲解变为生动活泼的练习,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课外,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艺术团等兴趣小组,供他们自我进修和排练节目,借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学校举办“艺术节”选拔才艺突出的同学登台献艺,大力倡导学生自编自演节目,演唱贴近自己生活的节目,参加县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一部分学生还自发组成宣传组、舞美组、后勤礼仪组等,以一台文艺汇演的形式为福利院老人带去节日的问候,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体味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遨翔,驰骋。
总之,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音乐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真正做到“兴之所至,金石为开。”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莒县浮来初级中学)
[关键词]兴趣 因材施教
兴之所至,金石为开。音乐教学,如果没有了兴趣,那还叫什么音乐课?所以说,音乐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以情激趣,以趣入情,是教好音乐课的根本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比之于城市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利,与外界接触少,信息比较封闭,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们接触到的音乐大多是电视、网络、广播里的流行音乐,认为课本的歌曲太“老土”,只要唱着通俗歌曲,心理上感觉到了一种满足,就认为掌握了音乐的真谛;对艺术歌曲、器乐曲等音乐表现形式不理不睬。但是,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之中,对大自然的感受也更为深切。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是城市学生所不及。如何激发农村的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陶情励志,书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历程,是我这几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做过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心得。
一、注重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每当人们提起音乐,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美;谈到音乐教师,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美的使者。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增加向师性,还会潜移默化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音乐教师的感召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音乐理论修养,提高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
二、积极为学生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注重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因‘才’施教”
良好的音乐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呢?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情感交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歌曲。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动”就是要有秩序,有规律的活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但是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做到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呆板。两者结合,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师生愉快地教、愉快地学,兴趣自然高涨。同时,要不断发现和分析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根据不同类型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顺畅,千篇一律地设计教学,就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参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士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服务的,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而且是精心创设环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积极发展。
同时,音乐课又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一个人的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如通过律动、舞蹈及使用节奏乐器伴奏等活动,进行节奏训练;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音高、音色的训练等等。音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技巧,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们都有乐于表现自己、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和心理,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有利因素。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多采用表扬、鼓励手段,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携情入境,情生兴浓的教学效果。
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通常的观念中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它们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走弯路,提高音乐素质。面对学生,教师只有寓教于乐,把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节奏型,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寻找相应的语言词。比如:“向前看”的口令,好像×××切分音节奏;“知·了”好像×·×附点节奏等等。为了让学生掌握顿音记号“·”,我让学生把它看成一个小球,并通过拍皮球感受其弹性,这样既记住了它的样子,又会在演唱时注意它的弹性。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学音乐和用音乐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音乐是与人类生活同在的。在教学中把音乐知识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学生自主活动”环节中,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表现的好一点、表扬多一点。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学生,如果大家关注了他,尊重他,他会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当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学生认知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当然,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地学习。如: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的加入,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加深理解,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己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五、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音乐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实践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跳、创作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把枯燥乏味的讲解变为生动活泼的练习,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课外,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艺术团等兴趣小组,供他们自我进修和排练节目,借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学校举办“艺术节”选拔才艺突出的同学登台献艺,大力倡导学生自编自演节目,演唱贴近自己生活的节目,参加县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一部分学生还自发组成宣传组、舞美组、后勤礼仪组等,以一台文艺汇演的形式为福利院老人带去节日的问候,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体味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遨翔,驰骋。
总之,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音乐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真正做到“兴之所至,金石为开。”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莒县浮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