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范式研究的理论自觉与自主探索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范式即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大部分成员所广泛认同的研究方向、问题、方法、手段、过程与标准等,这就决定了合理性对于范式而言是相对的,于范式之外所见的明显谬误在范式之内却不乏其合理成分,在这一点上,虽然范式与相对主义有着形似,但范式却有着相对主义不予论及的地方:“范式”崇尚必要的比较,但“范式”并不认同这种比较必然带来关于优劣的划分,并不认同以所谓的“强势范式”或“优势范式”去替代“弱势范式”或“劣势范式”。这也就说明,范式既是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它也是依赖于一种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传统所构建的学术传统。虽然范式理论的首要着力点在于其哲学层面,但却启发了人们在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思考。
  中国德育是否有自己的特定范式,换言之,中国德育是否有自己的逻辑?这是中国德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问题?青年学者冉亚辉的专著《德政之分与德政之合——中西德育范式的逻辑》很好地回答了这个中国德育理论的重要问题。
  著作在后记中写到,作者曾在基础教育战线耕耘多年,后致力于教育学研究,因为其十年教育一线的经历,并有着中学校长、团委书记、班主任的经验,其著作呈现出不同于纯学院派的风格,特别是在对中国德育现实的把握、对西方德育理论本能的怀疑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作者不是一个仅限于在书斋中阅读与思考的研究者,他广泛交游与实地考察,与中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渐渐地聚焦于中国德政之合德育范式与西方德政之分德育范式的哲学、历史、文化、社会、教育逻辑。
  作者认为,德育不能仅仅自我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交叉学科,德育需要在理论上寻求多学科的并进,更需要在教育层面建构中国自身的德育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旨归,作者进行着这样的思考:德育的现实合法性来自何方,评价依据是什么?德育的合法性是观念的合法,还是现实的便利选择?换句话说,德育范式的现实实践,其合法性来自于这种德育范式自身的结构和价值解析,还是来自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历史选择?循着这样的思考,作者将研究的视角推及至中西方的比较去审视德育中这一不可回避的话题。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
  德育深受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德育有着自身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正是哲学与文化在德育中的现实表现,特别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教育哲学,三者构成德育自身的哲学主体。德育的哲学范式正是思维范式、现实理论建构特点与德育实践取向的深层根源。在哲学思维范式之外,人类在对自身社会发展的解释中,形成了多种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我们很难否定这些视角和理论的合理性,德育所面对的几乎是人类的一切社会性,德育本身可能就是人类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投射,武断地判定一种正确而否定另一种无疑是荒唐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多视角和回溯历史文化传统的研究品质,即强调历史主义的研究自觉,应该是德育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构成。
  德育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纯粹教育逻辑发展的结果。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而研究德育的发展,同样必须要寻找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伦理、哲学的根源,只有从这种社会背景中去寻找德育的逻辑,才可以科学地批判和建构,走出科学的德育发展之路。
  德育研究不能离开教育社会学分析,而教育社会学在分析社会现象和进行理论解释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考虑历史和文化场景的特点。德育研究不能忽视自身的场域,我们不能将德育范式中的现实存在想当然地看作是没有问题的先验真理,我们至少要解析作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者排斥。任何一种德育范式的形成,都有其背后的支配性的社会假设,我们需要找出并分析这种社会假设的来源和发展,这种支配性的规范体系,就是该德育范式的深层结构的核心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三个基本观点,作者不无忧虑地论及了对当下德育理论研究的反思:在当下的德育理论研究话语中,直接用西方教育概念、命题或理论阐释中国的德育问题,使我国德育理论处在一种文化与学术的殖民化的状态中,失去了对本土德育问题的观照,从而也失去了原创性的活力。为了深刻剖析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行的因应之道,作者进行了时、空两个维度的比较,并得出结论:德政分合的德育范式是社会历史文化教育逻辑发展的结果;德育是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投射;德育范式的判断标准是培养美德。
  著作中,作者自始至终都直面着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力图回应中国在德政之合德育范式上面临的挑战与应有的自信,认为不能仅仅从经验角度出发来审视德育的问题,因为经验往往是狭隘的,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我们确实需要谨慎审视德育的元分析、德育的人性假设、德育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此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假设的背后逻辑,不管这种逻辑是先验假设还是现实选择。作者认为,“有意识”的德育研究才能真正解读中国的德育范式,而这种有意识才能形成中国德育研究的有自信、有立场、有担当。从这个角度上看,本书不是向西方德育献媚的祭品,它是一种对中国德育范式的客观分析和自觉探索。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培养,对以后学生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为此,小学英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学资源,采用英语授课,借用游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听力能力。本文将围绕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能力培养展开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买立霞,定西市陇西县云田镇丹义小学。前言  在小学
【摘要】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堂,构建高效课堂。逐步实现个体的趋向发展,教师注重练习的实践性,不断上升优化空间,提高练习的效率,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练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初中英语是建立在小学语言交流层次上的更高一层语法的学习,3500单词是新词和旧意的相互重叠,更多的旧词变得一词多义,新词也出现了更多的构词法,越来越多的语言形式,让英语不在停留在简单的日
他叫刘俊杰,四岁上小学一年级,四年读完小学,两年学完全部初高、中课程。12岁的他参加高考,顺利考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是当年录取年龄最小的少年大学生。  更可贵的是,小小年纪的刘俊杰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自理能力惊人。当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他取得了成功,刘俊杰笑着说,是因为他有一个懂教育、肯陪他一起玩的母亲。刘俊杰的母亲则说,其实不过是玩在有心,常撒“味精”罢了。  撒知识味精:  玩孩子所爱,成孩子所
【摘要】英语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体能力和素质。爱上英语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习技巧。英语绘本是易于被学生接受的且学生喜爱的英语阅读方式。本文从绘本教学材料的选择、绘本教学的误区、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怎样利用绘本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绘本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类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该如何去实现还未曾系统化,在这里,笔者通过5W2H分析法进行简单分析,探索我国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与培养重点。  【关键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5W2H分析法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尤其在国际交往过程中
【摘要】《E-prime 修改策略在高中英語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参与研究的师生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也发现了其用法奥妙,应用效果不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E-prime修改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学生写作提升等方面作一报告。  【关键词】E-prime修改策略;英语教学实践;学生写作提升;实践推广  【作者简介】杨正仁,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基金项目】
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一所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并获得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师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80余项省级以上表彰的百年名校,一直向全体教师倡导“在文化引领下,熔铸光辉的校园精神”。是的,只有“与文化同行”,才能让教师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才能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才能让教育生命在锻铸中变得崇高而富有诗意。  一则令人心动的深情召集  岁末,寂静的校园早已没有孩子们的身影
职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这段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动荡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过早地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深入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矛盾。  因此,职校班主任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是新
摘 要:公民教育和品格教育均與个体德性发展密切相关,但重心各有偏重。公民教育基于西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传统,注重公民知识技能及公民美德的养成;品格教育基于德性伦理学,注重核心价值的传授,以培养“好人”的品性和技能。品格教育为公民教育提供基础,公民教育亦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两者呈现一种共享与分立的互补关系。  关键词: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当下时事建构教学逻辑,通过时事与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联系地看问题,以情境“带入”,用细节“共情”,深化历史事件的感受体验,善用党史影像资料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历史的足迹”,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形成强大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  关 键 词  党史学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