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这段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动荡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过早地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深入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矛盾。
因此,职校班主任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是新时期对班主任角色的期待,更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呼唤。
一、职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特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扬弃和提升。它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职校班主任作为心理辅导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个体道德成长引导员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更新和转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对于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恰恰是他们发展必要的环节和正常的含义,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问题’。因为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各种冲突,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不断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使他们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同时考虑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限,思想易偏激,班主任不能过多地依赖学生自身力量,放任自流,而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必要引导。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助自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那么人也就会健全充分发展,否则就易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传统德育更多地追求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都是自尊自信、自助自立的人。
作为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的班主任,能给予学生最为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尊重和信任,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成为罗杰斯所说的“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所属的自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强调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
德育工作方式应由单方面的说服灌输为主转变为师生双方心灵深处的沟通碰撞。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一种规范和纪律的制度化形式对学生实行控制和管理,学生一旦偏离了学校预先设定的轨道,班主任就会用制度权威以强制力量使其步入正轨,但往往收效甚微乃至适得其反。
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道德规范,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性道德水平的提高。
4.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从体验中获得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感悟。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说教和灌输,以强制手段推行某些道德规范,缺乏深层的反思和感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强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行心理建构和重塑,在这种隐性教育中获得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职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法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讨论策略引进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讲授、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和面对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主题班会是常采用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组辩论,交流心得,在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获得深刻体验,促进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信念的融合,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2.心理训练法
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锻炼、实践等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剧和情境剧、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辅导等,提高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如班主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个体体验和感悟,从而反思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选择和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儿童产生不可低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促进学生同伴群体间的人际互助,使他们相互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
4.情境陶冶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具体情境,消除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刺激,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心理氛围,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理品质。
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墙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情绪,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情绪表达区,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表现形式力求多样,可以用温度计的度数来形容自己情绪的高低,也可以一张笑脸或哭脸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自我心理修养法
班主任应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实现心理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这方面的主要方法包括自我接受法、自我控制法、自我宣泄法等。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心理笔记或周记,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可以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方法等。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与时俱进取得实效,是我们要重新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根据职校生的特点,站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高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呵护者。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的转变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趋势,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素质,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因此,职校班主任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是新时期对班主任角色的期待,更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呼唤。
一、职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特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扬弃和提升。它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职校班主任作为心理辅导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个体道德成长引导员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更新和转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对于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恰恰是他们发展必要的环节和正常的含义,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问题’。因为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各种冲突,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不断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使他们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同时考虑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限,思想易偏激,班主任不能过多地依赖学生自身力量,放任自流,而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必要引导。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助自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那么人也就会健全充分发展,否则就易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传统德育更多地追求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都是自尊自信、自助自立的人。
作为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的班主任,能给予学生最为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尊重和信任,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成为罗杰斯所说的“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所属的自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强调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
德育工作方式应由单方面的说服灌输为主转变为师生双方心灵深处的沟通碰撞。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一种规范和纪律的制度化形式对学生实行控制和管理,学生一旦偏离了学校预先设定的轨道,班主任就会用制度权威以强制力量使其步入正轨,但往往收效甚微乃至适得其反。
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道德规范,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性道德水平的提高。
4.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从体验中获得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感悟。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说教和灌输,以强制手段推行某些道德规范,缺乏深层的反思和感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强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行心理建构和重塑,在这种隐性教育中获得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职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法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讨论策略引进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讲授、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和面对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主题班会是常采用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组辩论,交流心得,在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获得深刻体验,促进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信念的融合,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2.心理训练法
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锻炼、实践等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剧和情境剧、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辅导等,提高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如班主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个体体验和感悟,从而反思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选择和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儿童产生不可低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促进学生同伴群体间的人际互助,使他们相互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
4.情境陶冶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具体情境,消除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刺激,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心理氛围,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理品质。
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墙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情绪,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情绪表达区,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表现形式力求多样,可以用温度计的度数来形容自己情绪的高低,也可以一张笑脸或哭脸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自我心理修养法
班主任应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实现心理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这方面的主要方法包括自我接受法、自我控制法、自我宣泄法等。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心理笔记或周记,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可以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方法等。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与时俱进取得实效,是我们要重新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根据职校生的特点,站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高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呵护者。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的转变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趋势,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素质,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