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管理的创新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进行管理上的探索,进而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从高校当前的管理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实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育管理 必要性 对策措施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是以为时代发展输送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就面临一系列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对此不仅需要在教学组织和设计上进行创新,同时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进行积极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任务和形势下,研究高校如何深化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如何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如何继续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急需加强改革和创新,但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經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态势,我们也需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新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更加强调了不同资源之间的整合与优化,通过“联合、共建、合并、调整”、“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等管理措施实现对高校办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化配置。当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能力也在日益加强,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样就需要进行教学管理上的创新,积极主动地通过实施科学规划、自主管理、内涵发展等发展手段,在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适应教育管理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其中在管理的目标及管理的要素上都有其相应的独特性,加强教育管理等额创新也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来说,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模式统筹管理,而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创新和探索,将学术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同时形成有机的管理系统。教育管理方面所有的这些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和主导高校的管理的变革,必然迫切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形成崭新的校内教育管理新范式。
  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对策
  当前社会发展新趋势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也面临新环境,加强教育的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针对这一问题,各级高等院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不断进行探索,进而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
  1.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育管理。在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优化教育,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对此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树立高等院校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思想武装教职工。与此同时要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定位,进行教育管理等额规划,其中各个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立本校贴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等。这样一来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当然,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管理还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培养质量与学校所定目标的符合程度。要围绕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管理层面进行创新。
  2.优化教育管理系统,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管理创新的时候,进行管理系统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高校管理决策层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通常方法主要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以及三种方法相结合,此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当前的教育管理看,高等院校教育要更在加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坚持项目管理等办法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战略管理,加强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评价四个方面工作。高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打破以往的陈规。同时将管理创新的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个人后,要充分相信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效能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戚业国,王徐波.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1.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宋焕斌,张云平,黄丽.现代大学的发展特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3(2):71-73.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是我们应该下工夫去研究、总结的课题。我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朗读指导方法。  一、在理解字、词中朗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所以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
摘 要: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上插图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对插图视而不见,更忽略了指导学生看图这个步骤。其实,文本插图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而且如果利用得好,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对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作者以施教的《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为例,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从如何“备
课前五分钟演讲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
摘 要: 语感训练主要靠读,特别是小学阶段,朗读训练尤其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作者选材布局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但入情入境的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尤其是对连说普通话都有困难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就为朗读训练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范读 朗读训练  范读是一门口语艺术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就有三篇,每个年级一篇,初一《春》、初二《背影》、初三《绿》,从风格上讲,《春》与《绿》相近,而《春》和《背影》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如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后者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成熟中年。截然不同的风格决定了我们即使读同一作家的作品,也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引导
我当高中数学老师已有20年,因为工作忙,往往忽视对女儿学习的监督,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平平,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我也对女儿没有太高的要求,因为看到她也是很认真地学习,能督促的地方常说,可总觉得她不是个悟性高的孩子,所以要求不高,直到女儿上了高中,成了我的学生,我才开始以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身份看待女儿的学习。  第一个问题是树立她的学习信心。虽说女儿是个懂事的孩子,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因为
摘 要: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材料和途径有许多,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通过课堂适时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与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适时有效 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可以诊断教学,了解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提问可以激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以生本理念为教学指导依据,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了解学生 创设情境 迁移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语文的实际特点,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选用有效的切入点,让学生提升情感体验,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笔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所在。有效的切入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课文的解读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对文本的理解很不成熟,切实关注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因素,立足教学实践,采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策略,必定会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一、提高教育
摘 要: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重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境生象外”,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境是虚化、无限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象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感受和文化背景,境的创设和感悟则取决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经历。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诗歌教学  诗人写诗,评论家评诗,往往要谈到诗的意象和意境,而语文课堂的诗歌鉴赏或相关检测最终也归到品味意象、感受意境上。那么,意象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