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灵魂理念,再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只有教师自身理解德育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本文叙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并结合德育内容叙述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渗透;化学教学
一、立德树人下的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也是教师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后生成的品德。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在全国教师职业道德论坛中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育是一项“良心活”,师德会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形成一种自我监督机制。一位老师,如果不懂得师德的本质,不明白师德的范畴,不清楚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则可以肯定,他在工作中就不知道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和同事、领导相处,如何和家长协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清晰地了解师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有没有边界?[1]
师德是一种特殊的職业道德,因为它超越了一般的职业道德。首先,师德涵盖面广、渗透性强。通常,职业道德只是某种职业范围之内所特有的道德要求,但师德的涵盖面远远超出了职业所辖范围,渗透到了教师的整个生活之中。师之所存,德之所在,即使是教师在校外的行为,也会延伸到校内,对学生产生影响。人们也因此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程度上更高,在范围上更广。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人生活中,人们都会以职业身份的标准去看待和衡量教师。因此,对一般职业而言并无特别要求的一些私德要求,比如着装是否端庄整洁、言行举止是否大方得体等也被列入师德规范之中。合肥“高铁扒门女教师”被教育局处分,原因即在于此。其次,师德示范性强、要求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非常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能做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言之师”,而且要做“行之师”;不仅要坐而论道,而且要起而行之;不仅能以言立教,更能以身立教[2]。正因如此,人们便总是希望教师能够做一个为教育献身的教育者,而不是仅仅以从教为生的教书匠。因而,较之一般职业,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更高。
师德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教师只有树立好自身的职业道德,领悟到道德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才是教师自身树立师德的最终目的。
二、学校中的立德树人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立德树人思想,目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品德,又锻炼学生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对应指导和实施的文件政策有《中小学德育指南》,《中学德育大纲》等,但是这些文件中的内容要求过于宏观,而且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教师为应对升学考试以及教师担心增大自身工作任务量,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在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心理健康等方面有认知偏差。
三、化学学科中的立德树人
每个学科都有独特的美,在化学学科这样的自然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品质思想,化学和生活联系密切,化学实验要求严谨求实,值得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利用,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创设立德树人相关的课堂情景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时,可通过创设能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辩证主义思想,爱国情怀等等。其具体的德育素材可以选择国内外古代以及现代社会中化学领域的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生活中涉及到和化学相关的实例。通过多种素材的选择,引发学生的认同感或者道德认知冲突,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辩证观,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思想等品质思想进行强化或者重新塑造。
(二)实验探究方面
现行的课程标准指出,应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深度挖掘可以进行品德教育的点,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例如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内容的精心设计,积极调动学生的化学知识求知欲,保障学生按照实验的步骤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对具体的试验流程进行严谨的操作默契配合。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推动学生团结合作思想意识的树立。在教师演示实验时,一定要规范,确保实验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实验现象明显;教师在实验室时,言行要符合化学实验室守则要求,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而保证实验进行的规范和实验室的安全。
在具体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中,还指出学生具备一定的反思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故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使用实验课程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包括小组内交流情况,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等。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和评价反思的能力,理解实验操作规范对于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小组内分工明确,积极沟通交流有利于实验进行的更顺利,也促使学生及时认清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在与同学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方面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不光体现着奇妙精深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表面的学科知识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既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有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例如在对化学反应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初中的化学反应进行讲解,进而促使学生对辩证的哲学思想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树立。在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进行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物质、结构、性质之间的联系进行讲授,进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意识。[3]在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根据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元素结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进而决定金属的用途。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并引导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意识进行树立,并对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意识进行培养。在对能量及可持续发展内容的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的实事求是客观态度进行培养,树立守恒观,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改善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的意识,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绿色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谢江波.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9.
[2]宗绪涛.基于化学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重温原子构成的发现之旅[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7):23-26.
[3]丛娅萍.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渗透;化学教学
一、立德树人下的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也是教师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后生成的品德。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在全国教师职业道德论坛中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育是一项“良心活”,师德会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形成一种自我监督机制。一位老师,如果不懂得师德的本质,不明白师德的范畴,不清楚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则可以肯定,他在工作中就不知道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和同事、领导相处,如何和家长协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清晰地了解师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有没有边界?[1]
师德是一种特殊的職业道德,因为它超越了一般的职业道德。首先,师德涵盖面广、渗透性强。通常,职业道德只是某种职业范围之内所特有的道德要求,但师德的涵盖面远远超出了职业所辖范围,渗透到了教师的整个生活之中。师之所存,德之所在,即使是教师在校外的行为,也会延伸到校内,对学生产生影响。人们也因此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程度上更高,在范围上更广。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人生活中,人们都会以职业身份的标准去看待和衡量教师。因此,对一般职业而言并无特别要求的一些私德要求,比如着装是否端庄整洁、言行举止是否大方得体等也被列入师德规范之中。合肥“高铁扒门女教师”被教育局处分,原因即在于此。其次,师德示范性强、要求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非常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能做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言之师”,而且要做“行之师”;不仅要坐而论道,而且要起而行之;不仅能以言立教,更能以身立教[2]。正因如此,人们便总是希望教师能够做一个为教育献身的教育者,而不是仅仅以从教为生的教书匠。因而,较之一般职业,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更高。
师德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教师只有树立好自身的职业道德,领悟到道德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才是教师自身树立师德的最终目的。
二、学校中的立德树人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立德树人思想,目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品德,又锻炼学生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对应指导和实施的文件政策有《中小学德育指南》,《中学德育大纲》等,但是这些文件中的内容要求过于宏观,而且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教师为应对升学考试以及教师担心增大自身工作任务量,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在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心理健康等方面有认知偏差。
三、化学学科中的立德树人
每个学科都有独特的美,在化学学科这样的自然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品质思想,化学和生活联系密切,化学实验要求严谨求实,值得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利用,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创设立德树人相关的课堂情景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时,可通过创设能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辩证主义思想,爱国情怀等等。其具体的德育素材可以选择国内外古代以及现代社会中化学领域的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生活中涉及到和化学相关的实例。通过多种素材的选择,引发学生的认同感或者道德认知冲突,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辩证观,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思想等品质思想进行强化或者重新塑造。
(二)实验探究方面
现行的课程标准指出,应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深度挖掘可以进行品德教育的点,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例如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内容的精心设计,积极调动学生的化学知识求知欲,保障学生按照实验的步骤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对具体的试验流程进行严谨的操作默契配合。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推动学生团结合作思想意识的树立。在教师演示实验时,一定要规范,确保实验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实验现象明显;教师在实验室时,言行要符合化学实验室守则要求,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而保证实验进行的规范和实验室的安全。
在具体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中,还指出学生具备一定的反思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故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使用实验课程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包括小组内交流情况,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等。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和评价反思的能力,理解实验操作规范对于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小组内分工明确,积极沟通交流有利于实验进行的更顺利,也促使学生及时认清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在与同学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方面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不光体现着奇妙精深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表面的学科知识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既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有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例如在对化学反应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初中的化学反应进行讲解,进而促使学生对辩证的哲学思想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树立。在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进行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物质、结构、性质之间的联系进行讲授,进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意识。[3]在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根据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元素结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进而决定金属的用途。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并引导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意识进行树立,并对化学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意识进行培养。在对能量及可持续发展内容的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的实事求是客观态度进行培养,树立守恒观,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改善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的意识,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绿色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谢江波.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9.
[2]宗绪涛.基于化学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重温原子构成的发现之旅[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7):23-26.
[3]丛娅萍.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