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体例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在综合性学习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结;审美情趣;学会观察;学会倾诉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6 -01
  “综合性学习”这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同时也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体例对农村中学教学设施、生源素质、教师队伍带来了强烈的挑战,从而也使作文课堂教学“骑虎难下”,作文教学“老大难”现象又在蔓延:因为缺少写作热情、写作体验,有的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扰腮,无从下笔;有的同学等老师一出题目就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大全》、《考场作文》、《作文一百分》等来临时抱佛脚。正如温立三同志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与忧》中指出的潜在危险:学生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二极分化就不可避免。因此,根据农村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及新课程特征,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写作情结,扬起写作风帆,让学生勤于写作,乐于写作,对当前的作文课堂教学,将会是一场及时的“雨”。
  情结是写作的“催化剂”。通俗地说,情结是指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经常起作用的的情感、思维、意念等,是支配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种心理力。对学生写作来说,情结其实就是生活的结晶,尤其是生活中的不幸、痛苦、劫难和震憾心灵的人和事,更容易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情结。
  虽然说绝大多数人都有情结,但其性质、强度、明晰度和作用力各不相同。我们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情结的强度,明晰度、作用力高于一般的人,并能成为写作心理的一部分,升华、寄托在作品中,使情结成为写作心理的“灵窃”,成为写作灵感的源头,在写作过程中起着心理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并支配学生在其作品中形成某种特色的东西。情结具有情感性、强迫性,持久性,在写作过程中,影响着学生写作的基本倾向、题材取向、作品风貌以及学生创作的情感。一旦学生心中凝聚了写作情感,就会扬起写作风帆,就会改变以前懒于写作、怕写作、不知写作的习惯,变得勤于写作、乐于写作,心中充满了写作情感。
  第一,上好“综合学习”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于是在上综合课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熏陶美的事物,激发创作“美”的情感。如在上“综合学习——主题探究桥”这一课题时,我通过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桥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准备好的图片和录相,通过诵读有关桥的美文,并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寻桥,去感悟平凡的桥下留下的不平凡的足迹,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好的作品一定是来自于生活当中,绝不会是书上看来的或想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当然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出一些正确的引导与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住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下生活中的美。
  第三,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定下写作主题思想的传统格局,让学生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倾诉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富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有成人的眼光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只有敢于说真话,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尽情的释放出来。
  第五,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
  学生在作文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思路中断,无法选材立意的现象。为此,我常创造与之相关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如指导《我的母亲》,我先向学生介绍母亲的伟大和无私,然后设置一个个场景:假使你生病,你母亲会如何?假使你母亲是一位清洁工,现在在做什么?你上学的路上,你母亲一般会对你说什么?假使你现在从美国留学回来,你母亲又会如何,假使你现在就是为人之母,面临着你的儿子学习不努力,你又会如何?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常新话题,教无定法。农村中学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最新的教学资源,我们只有虚心的接纳许多同行们的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地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摸索,形成自已富有个性的作文教学模式,只有多写下水作文,以自已的写作实践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情结,扬起写作风帆。让这些可爱的、质朴的农村初中学生变得勤于写作,乐于写作,用激昂的文字来放飞自己飞向大山外的梦。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从当前词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出发,从词汇知识、词汇巩固、词汇策略三方面来探讨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新课程;现状;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7 -01   一、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强调词汇学习要结合表
这天深夜,我终于做完全部作业,又困又累,一头倒在床上,正准备美美地睡一觉。突然,一个讨厌的家伙飞到了我的耳边,“嗡嗡嗡”的声音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我挥挥手,想把这只讨厌的蚊子赶走,可不一会儿,它又飞到我的脸上跳起了舞蹈。我忍无可忍,打开灯,决定和它来一场“人蚊大战”。   可它在哪呢?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它正停在床头上。我悄悄拿起床边的扇子,用力向它拍过去,没想到它竟扭着屁股从扇子边逃走了。过了一
摘 要: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只有在安静中才能真正体会阅读的幸福。我们应该尽量保持阅读的安静,还学生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让学生在安静中体会阅读的幸福。  关键词:语文阅读;安静;常见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24-1  毕淑敏说,阅读是一种孤独。是的,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只有在安静中才能真正体会阅读的幸福。  那么我
摘 要:对课堂问题行为要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注重情感沟通。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6 -01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都熟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最根本的也是最困难的是二者作为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触摸。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文《三峡》的教学设计,探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找回缺失的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93-02   一、案例背景  目前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课堂教学偏重于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有的甚至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的掌握视为文言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也许有不少老师
摘 要:本文从《纸船》的教学案例入手分析并反思了诗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纸船》;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95-02     一、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走进新课程》中也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摘 要:本文主要从网络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如何通过课内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网络阅读的一些习慣,探究高中生网络阅读的习惯的养成,主要从阅读前设定目标的习惯、阅读中互相交流的习惯、阅读后及时分享的习惯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内阅读;网络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72-1  一、养成阅读前设定目标的习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专题三有一道关于太平天国的自我测评题:“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试谈谈你的看法。”(教材第56页),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提示是:“《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资政新篇》主张开设银行,鼓励私人投资,发
摘 要: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开放场,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因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及时生成教学目标,甚至完全置换预设目标。生成动态的课堂,教师要具备四有:生本的理念、民主的教风、宽容的气度、生成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教师“四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46-2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
摘 要:每一环节的“问”,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意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问课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问课;课前预设;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41-1  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其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