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汉子”与“女神”看雕塑创作中的女性情感表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社会中,“敏感”、“多疑”、“细腻”、“蕙质兰心”等等,这些词语大多都是用来形容女人的性格,对男人来说大概只有“责任”、“胸怀大志”等等。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肩负的任务和男性是不同的,这也许就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分好工了吧。
  女娲娘娘当年抟黄土做人,为这个世界增添生命的气息,这个人每天劳作、奔跑、休息,似乎生活的并不快乐,他慢慢的长大了,也越来越孤独了……女娲娘娘想了个办法,只见她三五下用黄土又做了个泥人,只是这个泥人是个女孩。自从女孩来到世界,与男孩一起劳作、生活,渐渐的世界也就热闹起来。
  童话故事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人类正因为有了女性,才变得热闹起来,似乎女娲娘娘赋予女性最大的责任就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也正如此,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这是女性与男性最本质的不同。“生育”几乎是每个女人都要经历的人生过程。“生”,带给我们生命;“育”,带给我们人生,是母亲从生到养直至我们长大成人,她们依然牵挂。在这个世界,难道还有比母亲最伟大的人吗?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在雕塑家眼中却不止这些。艺术家的眼睛总是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她们关注身边的大事、小事,更关注身边的善事、动人的事。女性从“生产”到“抚养”都成了部分雕塑家眼中最美的事。这些特殊的“女性心理”成为雕塑家们创作的题材。
  以“孕”为话题的雕塑作品中,意象雕塑占大部分,因为孕育是一件神圣的事,是一个小生命从存在到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成意象生成。雕塑家们在创作之初,总愿意把“孕育”这件事尽量做到完美,做到意境与寓意深远,以此引起观者的共鸣,毕竟,生孩子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事。人人都希望它是美的。如《孕》、《生命》这两件作品都是展现一位女性在孕育生命的过程,《孕》这件作品整体简洁,作者将母亲的形象概括化,统指天下所有的母亲,形象的比喻成一个圆,就像母亲的子宫,孩子在母亲的“圆“里安详的睡着,健康的成长着。这种宁静、朦胧的意境美是无可比拟的,是人类最美的情感。《生命》这件作品呢,将母亲怀孕以后身体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怀孕时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孕育是一件既神秘又神圣的事情,所以,在意象雕塑里采用较多,用以表达人类的天性美。怀孕时既开心又担心,开心是因为有个小生命开始成长,女性可以感觉到小生命的每一次律动与生长,担心的是母亲将走过十月怀胎的艰难路程。这种特有的心理情感过程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孕期的独特感受是女性独特的情感表现,但随之而来的养育也是女性较男性而言体会更深夜更独到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且艰难。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甚至直至老去,母亲永远是最爱孩子的。从这个生命在女性的身体里成长到出生,从第一次的哺乳到看着他长大成人,母亲,是整个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所以,从孕育这一雕塑题材来说,女性在作品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在沈允庆老师的《母与子》作品中,母亲与孩子曾经属于一体,作品中母亲与孩子自然相拥,又融合到了一起,这种母子关系,唇齿之间所流露出来的是大自然中的亲情,令观者动容。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女性不仅仅只有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母爱、慈祥、高兴之类的情感体现,她们也存在着焦虑,存在着抉择。经历过为其哺乳、喂养、洗澡等生活过程后,女性对“育”的心理情感更加丰富,这一点,在雕塑家创作意象雕塑时是最好的题材来源。
  生活中,一个家庭的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基本上都是女性来做,当然,也不排除现在的新好男人系列,但毕竟这只是少数。自妇女解放运动以来,女性不但要继续照顾家庭,照顾家里的大小琐事,还要进行农活劳作、打工劳作等等不同的社会工作,自古社会分工不同,而今,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所以,女性才是家里最辛苦的人,对于劳作,她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例如程亚楠的作品《洗衣妇》中,女性原本苗条的身材被生活摧残的臃肿不堪,在洗衣过程中,女性的整个身体蜷成一团,手臂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她只好用尽全身的力量来完成这一劳动,可见,洗衣在女性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平常的家务劳作,而是她们对生活所带给她们的压力的发泄。不同的劳作项目带给女性的感受是不同的。男人可以放手在外面拼搏,而女人却还要照顾家庭,女性对这种家庭,社会双重工作的情感表现是雕塑家们选取创作点的来源。
  女性从劳作中得到的感受与经验还包括生活中的用具材料使用。这也是雕塑家们一致在寻找的立意点。生活中的场景是最耐人寻味的,想象一个女人幸福的拿着针线在绣着或是缝补着什么东西,是给她远方的儿子缝补衣服吗?还是为她心爱的女儿绣着嫁衣?线、蜡烛、棉被、旧鞋子等等生活器具与女性连接在一起就能构成生动的场景,可以延伸出深邃的意境,使观者怀念、重拾被遗忘的瞬间。例如李燕蓉老师的一件雕塑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女性為应对生活中的琐事,好似长了三头六臂。画面既有趣又有寓意,实为女性生活中的感官体验。
  女人爱幻想,爱回味,爱怀念,女人是感性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男人对于过去总是选择遗忘,而念念不忘的都是女人。在意象雕塑创作中,有昨天,才能有今天,才能展望明天。所以“昨天”这个话题对于雕塑家来说,他们更愿意描绘出纯真、烂漫、美丽的画面,而能构成这样画面的元素除了孩童时代就是女性的青春时代了。人在少年,懵懵懂懂,男孩子总是嬉戏玩耍,调皮捣蛋,而女孩子则选择了做梦,幻想自己的未来,编造着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在意象雕塑的创作中,女性的青春更容易把人们带入一种朦胧美的意境里,原因在于,女性,情感要丰富与男性。向京的雕塑作品《布娃娃》呈现给我们的是青春萌动的女孩,布娃娃就是她最忠实的伴侣,她性格多变,她腼腆,她只愿意与她的布娃娃诉说。女性天生就是多变,内心世界永远琢磨不透,这也许就是雌性激素在作怪吧。
  再来看作品《梦都飞翔》,王小慧老师在讲述她的作品时这样说过:“我反反复复做同样的梦,我在天上飞,飞过城市的天空,风在我的身边吹过。这个梦总是出现,经常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可以用雕塑把它记录下来,于是就做了《梦都飞翔》。”【1】雕塑家选取了这个梦作为雕塑创作的出发点,并非是偶然的,女性的心理的感受,对梦境中的自己都有一种强烈的实现欲望,记忆欲望。所以,女性在青春时代的叛逆、多疑、焦虑、紧张、美丽、纯洁……是意象雕塑对青春美的主要来源。
  由此可见,无论是青春时代的“女神”还是孕育、劳作时候的“女汉子”,雕塑家在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时候,出发点或兴趣点都是怎样把各种气质表现的更贴切、更丰满。女人的一生,是悲、是喜、亦或是蒲草般的坚韧、刚强,都在艺术家的笔墨、油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仲如,《王小慧访谈》,2006年,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对鲁迅《祝福》主题的解读与评论,随着这些年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深入而有所区别。在过去的话语模式下,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小说也是企图通过展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旧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但是这种观点究竟能不能代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解读还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本文就是从祥林嫂的死因谈起,进一步探讨鲁迅最真实的想法。  【关键词】:祝福;悲欢;隔膜  《祝福》这篇小说是
期刊
【摘要】:纳兰性德天生赤诚淳厚,为人纯任性情,有着一颗“真切自然”的词心;他重视发挥词体固有的审美特质,表现真切、自然的人生感受,并且倡导高扬性灵的文学主张,以抒发真实情感为第一要义,从而取得了情真自然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情真自然  作为“清词三大家”之一,纳兰性德的人生与创作充满了戏剧色彩: 身为满族人, 却痴迷于汉文化;他是清初第一才士,却又是千古伤心词人。纳兰词由心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环境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更好的进行人类生存环境研究。本文认为现代性的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的出现使得人类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相关的研究所依靠的是生态理论,该理论吸取了东方和谐思想的精髓,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文章中将研究方向放在了对于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上,主要注重的是对于生态文化的整合和优化,使其更好的
期刊
【Abstract】: Appraisal Theory provides an analytic tool for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s of two news report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 both CNN and China Dail
期刊
《陆犯焉识》是华裔作家严歌苓的转型之作,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的爱情故事。主角陆焉识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公子,聪慧机敏,风流倜傥,会多国语言,颇讨女人喜欢。陆焉识的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因“克夫”名声要被婆婆退回娘家,由于她善哭,大少爷陆焉识心地善良不忍她被退回娘家,在奶奶面前求情,“恩娘”冯仪芳便获得恩准留在了陆家。之后恩娘为巩固其在家中的地位,软硬兼施使陆焉识娶了自己的娘家嫡亲侄女冯婉喻。为
期刊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觉和自信。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和平发展道路;外交政策;战略意义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
期刊
【摘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来看,处于邻近时代的莫泊桑和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小视角切入主题,由小见大,结局出人意料、情节变化多端、语言简练生动。然而,他们毕竟来自不同的国度,国情以及个人经历的差异,又导致了两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本文以莫泊桑的《项链》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为例,分别从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在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及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哲学家都想给“自我”下一个定义,定一个规则,套一个理性的外衣。但随着战争、恐怖袭击等非理性的事件出现,人们发现“自我”从未是理性的。于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内在混浊无解的无意识,拉康在弗洛伊德之后发现分裂的“自我”。所以本文以大卫?芬奇经典悬疑电影《搏击俱乐部》来阐释拉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理论。  【关键词】《搏击俱乐部》;拉康;精神分析;自我  一、一个没有名字的“自我
期刊
【摘要】:他流浪、割耳,作品一度不被世人接受,却始终“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为世界留下《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名作。他曾说:“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他就是文森特·梵高,现代主义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是真正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受外力影响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及追求,是一种精神的永恒。  关键记事:梵高;心理;绘画色调  梵高1853
期刊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最早出现在西方,具有百年的历史。本文欲以绘本《月光男孩》为例深度剖析绘本中图与文的审美共生,从故事主题、美术语言以及文学语言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意在寻求绘本中特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月亮男孩;图文共生;审美艺术  绘本是图与文的统一体:其图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其文具体精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