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浙江省项香女网络名师工作室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项香女领衔,现有省学科带头人14人,核心成员19人。近期,工作室以“中国古典诗词对接学生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各种教研活动,以下选刊的三篇论文是工作室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古诗教学其实无须刻意的分析和复杂的设计,只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将无声的诗句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学会“真读”“素读”“巧读”和“细读”,就能从沉静的文字中读出温度,读出重量,读出共鸣;同时化理解、鉴赏为品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启智陶情。
  关键词:古诗教学;真读;素读;巧读;细读
  “古诗该怎么教”,这一直是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讨论的焦点。观察众多的课堂教学,我们越来越发现,古诗教学其实无须复杂的设计和煽情的表演,也无须刻意的分析和细致的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将无声的诗句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沉静的文字中读出温度、读出重量、读出共鸣,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自会诵于口而明于心,启其智而陶其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闭
  那么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古诗文阅读教学更具实力、活力和生命力呢?
  一、真读
  “真”指读的态度要认真,要实实在在地读。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可以看到丰富的教学活动,却难见应有的“读”诗活动,即使欣喜看到了,也不过是一些“读一下而已”的“装饰性”朗读。比如有教师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粗看在“读”上化了一番功夫:一读正音(个别学生朗读),二读熟悉整首词(全体学生朗读),三读体会豪放诗风(朗读水平高的学生点名读),四读升华体悟情感(全班同学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但从效果来看,整节课只是用读来过渡,用读来小结,仅仅是为读而读,读过去了就算是完成了。读成了点缀,读只是虚读、盲读,这样的读当然是缺乏实效的。
  那么“真”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登建康赏心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尤其是红体字的读音(幻灯片上的红字有:岑、簪、髻、韫)。
  [学生齐读,个别字发音含糊。]
  生 老师等等,我们自己查查不会读的字。
  [学生齐读第二遍,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有自信。]
  师 同学们齐读时有些词尾没有咬住,句子没有站住,时有头重脚轻之感。诗词在古代是可以演唱的,类似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要读好韵脚以品味其音韵之美,比如周杰伦的《菊花台》(轻轻哼唱,唱韵脚时稍慢,用手势强调)……
  师 刚才哼唱时老师以手势强调的字有何特点?
  生 (声音整齐洪亮)押韵。
  师 这就是歌词的韵律之美,同样我们也可以读好诗词的韵脚。大家自由诵读一会儿,再齐读一遍,注意韵脚要读慢一点、读重一点。
  [学生自读后齐读第三遍。有进步,但读韵脚有停顿不自然、上下句連接不自然的现象。]
  师 给大家分享一个读好韵脚的方法,读完韵脚后快速吸口气,这样气息就能沉下来,既强调了韵脚,又为读下一句做好气息上的准备,这样处理停顿换气自然,大家尝试一下,我们再次齐读一遍。
  [学生自由尝试后齐读第四遍。进步颇大,韵脚读得很到位。]
  师 幻灯片中用红色斜线画出的地方,节奏要读准确,读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这是朗诵的要求,原文“倩何人唤取”是格律的要求,大家把最后一句齐读一遍。
  [学生生齐读最后一句,节奏正确,声音洪亮。]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都读得非常认真。教师对字音、韵脚和节奏一一加以强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到读好为止,不管是读的遍数还是质量都非常到位,真正做到了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所说的“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课堂上反复地、长期地真读能使学生增加积累,自然生成语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朗读当作独立的教学环节来认真设计,读就是读,不是为了装饰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过渡小结。在这一教学中,学生会因为读而有了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没有分析而先有感觉,没有阐述而先有认知,“读”起到的作用是非讲析所能代替的。如此“真”读,自然能让学生进入诗歌内部,进而引发共鸣。
  二、素读
  “素读”就是指学生充分地调动自我感知,按照自己对诗歌的原初体验去读出诗意,创造基于对作品内容理解后的个性化朗读。这种“素读”,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中是这样表述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朗读,只是阅读的手段和表达的手段,不是表演的形式,不是朗读艺术的展示,和专业诵读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分强调美读,过分讲究朗读的技术和技巧,势必破坏学生对文本的原初体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以“美读”为亮点的设计比比皆是。教师自己不敢读,也不想请朗读一般的学生读,常采用听读或者个别朗读出色的学生来读的方法。这些“美读”虽然有着营造意境和氛围之效用,但是过分的差距吓得大多数学生不敢读了,他们怕自己读得不好,引人嘲笑,明明对诗歌有切身的感受却不敢用声音来表达。
  其实诗人在创作时,字里行间总是包含着一种声气,不同的读者对这种声气的把握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从“素读”起步,再逐步引入诗歌内部。
  比如《登建康赏心亭》的另外一个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诵读,较为投入。]
  师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这位同学你准备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 悲愤,深沉。
  师 何以见得?请举例读一下。
  [学生朗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读得很快,激情四溢。]
  师 “栏杆拍遍”我是这样读的(慢速读一遍),你是这样读的(急速读一遍),你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 (脱口而出)我着急啊!
  师 你急什么?
  生 (一字一句)爱国啊!
  师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 “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来是刀剑,沙场上用的;现在却只能赏玩观看,报国无门啊。
  师 (伸出大拇指)好啊!我跟着你,我们两个一起把这一句再读一遍。
  在这个师生共读的情境中,教师没有先入为主地预设朗读,而是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权利,通过对比唤醒学生的原初感知,鼓励学生发出自己读懂诗意后的声音。当每一个学生都愿意甚至迫不及待地去朗读诗歌时,他就会在这读的过程中,一字一句地感受诗歌的形象,反复体验诗歌抒写的情感,倾注身心去体味作品的意境,从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课堂也必定会充满声音的魅力和教学的活力。
  三、巧读
  提倡“素读”,不是不允许教师对诗歌朗读作任何指导。高中教师可以在“素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诗歌的韵律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巧读”。
  我们说的“巧读”,是在感性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创作的一些知识,学会理性品读,在触摸诗歌最本真的韵味中融入诗境。比如诗歌的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无不与作者的情感心态、品质气度相关,这就是前人所谓的韵韵声声也含情。诗歌的押韵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诗歌奠定了情感基调。开口度较大的韵母,适合表达愉悦、豪壮之情;开口度较小的韵母,气流通过量较少,更适合表达凄凉、压抑的情感。
  我们不妨来看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谈谈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生 我读出一种孤独、哀伤。
  师 你的感觉非常敏锐,你读一读这首诗的韵脚,说一下它押什么韵。
  生 森、阴、心、砧,押en韵、in韵。
  师 那到底是en韵还是in韵呢?
  生 两个韵都有。
  师 大家可以参看《说文解字》里对这几个字的注音。森【林部】所今切,阴【自部】於今切,心【心部】息林切,砧【石部】知林切。古代字的标音不用拼音标注法,而采取反切法,以森为例,所今切,取前一字“所”的声母和后一个字“今”的韵母来给“森”标音。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四个字的韵母分别是什么?
  生 今和林,它们的韵母都是in。
  师 律诗押韵,首句可押,偶句必押,这首诗首句和偶句共五韵,韵脚为in韵。开口度小,气流通过较少,更适宜表现压抑伤感之情。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诗词,体味一下韵脚。
  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韵脚押ao韵,表现了一种豪情。
  师 韵脚押开口度较大的ao韵,发音时嘴巴开口较大、气流通过较多,适宜表现轻松愉快等感情。可见,不同的韵脚适宜表达不同的情感,让我们请一位同学用in韵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在诗歌韵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恍然领悟诗歌的奥妙,此时也正是他们循着声音走进律诗鉴赏之门的时刻。教师顺势利导,鼓励学生模拟“古音”进行诵读。其实,“森”“砧”押in韵的事实还保留在很多方言中。《秋兴八首》(其一)的in韵把杜甫的沉郁之情尽展笔下。平仄错落,音韵传情,学生在一俯一仰之间,已然领略诗歌那独有的气息。因此,明确诗歌韵律知识不仅是诗歌解读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也是逐步达到“巧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堂上,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叠字的妙用、平险韵的区别等格律知识,讓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朗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读出诗歌更多更深的意蕴。
  四、细读
  孙绍振老师说:“一般读者一望而知的只能是表层,教师、论者的使命乃是率领读者解读其中层和深层的密码。”高中的诗歌朗读教学,不能单纯地追求诵读表面的那种热烈或者热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诗歌基调和读懂诗意上,而是要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言语形式,以实现言语能力的获得。这儿的“细”指的就是细细地读,“细品诗语,细赏技巧”,是通过有计划、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深度解读作品,读出作品思想内容的丰盈、宽广和厚重;不但要读懂诗意,还要读懂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细读中品赏,在细读中顿悟。
  笔者在参加全国第七届“四方杯”大赛教学《哀江南》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学生细读最后一首曲子的生成情境。
  师 作者在前六首曲词中,一字一泪,把这份物非人非、怀旧伤今的哀痛深深地传递给了我们,只是“亡国之恨哀以思”,最后苏昆生放下了吗?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生 (激动)他“看饱了”,他释然了。诗歌的起承转合告诉我,曲子的主旨就是苏昆生最后痛哭后的豁达,就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一尊还酹江月”。
  师 你读读最后一首曲子,特别是最后三句,感觉句式和情感有什么变化。读最后7个字时,试着一字一字地有力吐出来,声断气不断,尤其是最后一个“老”字(第三声),首腹尾读清楚,声音尽量延长。
  [学生朗读最后一曲。]
  师 大家读出了什么没有?
  生 我蓦然发现,曾经的繁华让苏昆生魂牵梦绕,舆图换稿,却说不信,这不是真的不信,而是不愿相信,不肯相信,不敢相信。曲子最后用三个散句,和曲子前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苏昆生实在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位明代宗室悲痛的心情在此达到极致,一个老字是旷古的悲凉和绝世的伤感。
  当然,这个方面最经典的课例当属黄厚江老师的《蜀道难》了。黄老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朗读,其中第二层的朗读是请五个学生诵读“噫”“吁”“喊”三个字,分辨三个字重音、停顿、字音延长的差异。差异中不同的读法就是不同的理解,但读出的又是李白诗歌的基本风范。第三层次是让两个学生赛读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变化,最后明确这三个句子的不同情感就是诗歌意脉的变化,是诗歌结构上推进的层次。在品鉴诗歌语言特点的时候,黄老师避开了我们常用的细致讲解,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排列诗句,同时自由诵读,体悟韵律起伏之美。黄老师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排列,在黑板上画出高低起伏的图谱,然后让学生根据诗歌说说这个图谱和李白《蜀道难》的联系。学生豁然发现:这个起伏的曲线就是山势险峻的蜀道,就是跌宕起伏的情感,也是长短随心的诗歌句式的表示。
  就古诗教学而言,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的读和文字意蕴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读是有根据的读,是在披文入情之后的以声传情。换言之,化理解为诵读,化品鉴为诵读,读一读始终伴随着品一品。这就是古诗课堂“读”的魅力,“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魅力。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在上《桥边的老人》一课时,有一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令笔者猝不及防,因为这是在备课时不曾注意到的。学生问:“文章开头第一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后面文中又出现了‘我瞧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满是尘土’好理解,因为战争逃难,但是两次出现‘钢丝边眼镜’就令人费解了,‘钢丝边眼镜’背后到底指的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  对此,笔者没有急
期刊
摘 要: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20题,既有导向之功,又和教学脱节严重。命题时脱离学情是其弊端,解决之道是先下定义再作考查。相较而言,要发挥高考试题的教学纠偏作用,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第16题作了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命题;诗歌鉴赏;点染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除作文引起热议外,还有一道题目,即第20题也引人关注。试题如下:  这首诗(注:李颀的《送王昌龄》)与柳永
期刊
摘 要:《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朱自清先生心里不宁静,所以走出家门去寻找宁静。在月下荷塘里,在江南旧事和诗文回忆中,作者两次求得了心灵的安宁。在月下荷塘里,作者摆脱了生活烦扰,寻得了生活层面的自由;在江南旧事和诗文回忆中,作者更进一层,找到了哲学层面的自由。  关键词: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是有口皆碑的美文。宁静优美、淡雅朦胧的景物背后,是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期刊
摘 要:2018年,分析诠释型试题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分析诠释型作文题有三大特点:立意上不倡导质疑,内容上需要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关系作诠释,文体上不限于论述文。写好此类作文需要在分析材料和诠释概念上下功夫,而采用“八段论”论证结构是不错的行文表达。  关键词:高考作文;分析诠释型试题;论证结构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主要有三大命题形式:一是任务驱动型,以在写作要求中出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的字眼
期刊
摘要: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从“显象”出发,经过“悟意”,最后能“化言”,一首诗歌的教学才算真正结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象;意境  据调查,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重翻译轻吟诵,重分析轻体验,重知识轻见识,重精确轻模糊,以点带面缺乏变通,拘泥单篇缺乏张力。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
期刊
摘要: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共鸣”是生命阅读的基础,而“共鸣”是因古诗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与思与学生内心某一刻的生命经验具有某种普遍存在的相似性,因此古诗词教学要真正实现“对接学生生命经验”的目标,须走出“知识共振”的现象,走向“生命共鸣”的本色。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共鸣;生命经验  毋庸置疑,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在“教材”“教学”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量的不足”——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
期刊
【名师档案】陈爱娟,任教于浙江省绍兴鲁迅高级中学,为第二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名师、绍兴市优秀青年教师。主持过各级课题多项,其中2006年浙江省教育学会课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实践研究”获省一等奖,2013年绍兴市级课题“构建立人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一等奖,2016年浙江省师干训中心课题“有序提高学生议论文思辨力的对策”获省二等奖;在《教学月刊·中学版》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略与感悟,其中蕴含着各种美,隐含着各种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可从以美 冶情、以心动情、以情生情、以史明情等角度来切入。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教材  语文课需要有温度有感情,如此学生才会畅游其中,乐此不疲。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
期刊
《作业本》是我来到浙江工作后,所见到的一個很独特的“教学工具”。仔细地回忆一下我之前的读书和教书经历,似乎语文老师的标配是一张嘴和一本书,很少会有一个《作业本》。说实话,人的经验有很强的顽固性。我一开始接触《作业本》时,只将其视之为一本供学生完成的作业,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来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感到,其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着眼于语文学科的
期刊
摘要:中学小说教学长期以来局限在“这一篇”的独立教学,将陈旧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小说整体的阅读体验。小说整体,首先表现在一篇小说是一场隐喻,要读出语言本体背后的喻意;同时整个小说史,也是一个整体,要读出不同小说之间的互文联系。由叙事学中的母题理论切入,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记忆,重新思考小说“不止这一篇”的意义,可以打开小说教学的新视窗。  关键词:中学小说教学;母题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