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作业本》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本》是我来到浙江工作后,所见到的一個很独特的“教学工具”。仔细地回忆一下我之前的读书和教书经历,似乎语文老师的标配是一张嘴和一本书,很少会有一个《作业本》。说实话,人的经验有很强的顽固性。我一开始接触《作业本》时,只将其视之为一本供学生完成的作业,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来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感到,其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得力助手,与其叫“作业本”,不如说是“‘素养’本”。以前,我在山西和福建也曾工作过一段时间。晋、闽二省亦编有类似的练习册,然多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之用,与课堂基本是绝缘的。纵观全国,亦不得不说,鲜有《作业本》可以将使用过程延展到课堂,并准确聚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理解《作业本》的上述创新,有助于我们廓清疑惑,并在教学中悦纳《作业本》。但是,在听课中,我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讲授新课变成了题目课,不客气地说,就是让学生把《作业本》上的题目一道一道做个遍后就结束教学。据我的粗略观察,这样的课堂暴露出严重的“碎片化”病症:教学变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板块,各块之间相互隔膜,难有一气呵成的爽快之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必然无助于学生建构整体性的语文素养。这种课堂,只能给学生以云里雾里的朦胧之感。此类“断裂”的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警醒。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留意:由于《作业本》已经给出了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去执行这一个个任务,他们的学习状态必然是被动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他们会作何感想呢?他们定然心存不解:这不是我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去完成?
  因此,我们必须“慎”用、“活”用、“创造性”地使用《作业本》。用得好,课堂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课堂是死气沉沉。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将《作业本》与课堂有效融合。
  一、巧妙衔接,避免断裂
  《作业本》上的任务群有时不具备内部的紧密关联性,此时,教师要创造性地建构起这种关联性。例如,《作业本》在《最后一课》中设置的两个任务:
  【任务一】在“最后一课”前后,小弗朗士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表略)。
  【任务二】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尤其在服饰、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十分精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复习上一课所学习的批注知识,完成下列对“韩麦尔先生”的批注。
  不难发现,任务一重在关注“小弗朗士的心态”,希冀学生通过此任务完成对全文的梳理,而任务二则意在引导学生将批注的阅读方法迁移到此课,并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很明显,两个任务的衔接性不强,二者堆叠到一起只会显得生硬。这就考验我们设计过渡语的能力了。不妨这样提问学生:“小弗朗士的心态有如此大的转变,与谁的功劳密不可分?”看似一个小问题,却自然牵引到韩麦尔先生。经此一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
  二、改头换面,另谋出路
  《作业本》的任务有时候处于一种不成熟的亚课程状态,如何使《作业本》上的任务活化为课程,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知道,亚课程的意义在于为教学搭设了某些精妙的脚手架,而非提供直接使用的现成品。在很多场合下,我们要将这些脚手架改头换面,以便与主问题精准对接。譬如,在分析到小说中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时,学生普遍能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对母语的热爱之情,但对韩麦尔先生沉痛的“自我反省”与真诚的“自我批评”体会不深。如何使学生深入探察韩麦尔先生细微的内心世界?《作业本》提供了颇为有效的教学支架——任务四将最早的胡适译本与课文译本并列排布,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并给出提示:
  为了照顾当时民众的阅读习惯,胡适还做了以下几处修改:(1)将小说题目定为“割地”;(2)删去了小弗郎士去学校的路上曾与铁匠相遇的细节;(3)删去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课上批评学生家长与自我批评的话。
  《作业本》设计的这个任务,看似不同版本的对比阅读,但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只要对这个任务稍加改编,便可以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我在执教时,在用PPT呈现胡适的译文,并将其与教材选文进行对比,然后待学生充分比较后,展开追问:“胡适先生删去了韩麦尔先生自我批评的话,你觉得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此一设计,将版本的对比阅读,导向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由此一例可见,《作业本》提供的只是原生态的小麦,而不是现成的面粉。要想做出像样的面包,我们还必须亲手将其磨粉、发酵、添料。
  三、整合融入,另辟蹊径
  《作业本》的每一课都会关注很有意味的语言表达,毫无疑问,这些绝妙的语言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直接把《作业本》上的几个题目呈现于PPT,供学生品析。这种做法看似直奔重点,却违背了学习发生的自然过程:在实际的阅读中,学生不可能被预先告知哪些是意蕴深刻的语句。多数情况下,隽永的表达需要学生自行搜寻和定位。因此,《作业本》中涉及的语言妙点必须“另辟蹊径”,整合进学生的真实阅读中。《作业本》在《最后一课》中选择了三个关键句作为重点揣摩理解的语言点。为顺利“牵引出”这三个语言点,我没有单刀直入,而是旁敲侧击:“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富有良知的爱国者,这不仅能在直接描写中看出来,也可以从小弗朗士同学的心理活动中侧面体现出来,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自主批注。”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民族语言是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字帖就好像小国旗”“鸽子也不会用德国话唱歌吧”等关键句。此时,只需稍加点拨,即可转入到对关键句的品读中。化被动为主动,这便是曲径通幽之妙。
  总之,《作业本》其实就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活用和创造性使用,切不可得了《作业本》依赖症。
其他文献
副词是古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范围最广、使用最为复杂的一类词。目前上古汉语副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一些重要典籍还没有进行详尽的副词统计分析。因此,研究副词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特选取《墨子》副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性研究。本文简单介绍《墨子》,论述《墨子》的研究现状及意义,阐述副词的界定与分类,提出复音副词判定标准,论述《墨子》副词的数量及音节构成情况。分析副词的词项数量与使用次数。《墨子》中的副词词项总数共有112个,其中单音副词有97个,复音副词有15个,使用总次数为4684次。
听过一张文学音乐歌碟,其中有一首歌《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了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
期刊
在上《桥边的老人》一课时,有一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令笔者猝不及防,因为这是在备课时不曾注意到的。学生问:“文章开头第一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后面文中又出现了‘我瞧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满是尘土’好理解,因为战争逃难,但是两次出现‘钢丝边眼镜’就令人费解了,‘钢丝边眼镜’背后到底指的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  对此,笔者没有急
期刊
摘 要: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20题,既有导向之功,又和教学脱节严重。命题时脱离学情是其弊端,解决之道是先下定义再作考查。相较而言,要发挥高考试题的教学纠偏作用,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第16题作了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命题;诗歌鉴赏;点染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除作文引起热议外,还有一道题目,即第20题也引人关注。试题如下:  这首诗(注:李颀的《送王昌龄》)与柳永
期刊
摘 要:《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朱自清先生心里不宁静,所以走出家门去寻找宁静。在月下荷塘里,在江南旧事和诗文回忆中,作者两次求得了心灵的安宁。在月下荷塘里,作者摆脱了生活烦扰,寻得了生活层面的自由;在江南旧事和诗文回忆中,作者更进一层,找到了哲学层面的自由。  关键词: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是有口皆碑的美文。宁静优美、淡雅朦胧的景物背后,是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期刊
摘 要:2018年,分析诠释型试题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分析诠释型作文题有三大特点:立意上不倡导质疑,内容上需要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关系作诠释,文体上不限于论述文。写好此类作文需要在分析材料和诠释概念上下功夫,而采用“八段论”论证结构是不错的行文表达。  关键词:高考作文;分析诠释型试题;论证结构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主要有三大命题形式:一是任务驱动型,以在写作要求中出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的字眼
期刊
摘要: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从“显象”出发,经过“悟意”,最后能“化言”,一首诗歌的教学才算真正结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象;意境  据调查,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重翻译轻吟诵,重分析轻体验,重知识轻见识,重精确轻模糊,以点带面缺乏变通,拘泥单篇缺乏张力。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
期刊
摘要: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共鸣”是生命阅读的基础,而“共鸣”是因古诗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与思与学生内心某一刻的生命经验具有某种普遍存在的相似性,因此古诗词教学要真正实现“对接学生生命经验”的目标,须走出“知识共振”的现象,走向“生命共鸣”的本色。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共鸣;生命经验  毋庸置疑,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在“教材”“教学”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量的不足”——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
期刊
【名师档案】陈爱娟,任教于浙江省绍兴鲁迅高级中学,为第二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名师、绍兴市优秀青年教师。主持过各级课题多项,其中2006年浙江省教育学会课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实践研究”获省一等奖,2013年绍兴市级课题“构建立人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一等奖,2016年浙江省师干训中心课题“有序提高学生议论文思辨力的对策”获省二等奖;在《教学月刊·中学版》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略与感悟,其中蕴含着各种美,隐含着各种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可从以美 冶情、以心动情、以情生情、以史明情等角度来切入。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教材  语文课需要有温度有感情,如此学生才会畅游其中,乐此不疲。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