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砚上的墨宝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到一方歙砚。砚高15厘米,外径36厘米,重约40斤,造型呈圆形,下有三只粗壮的圆柱形足,足的上方有三只变形的虎头。砚池呈球面,周边有沟槽存墨,球面润笔。造型稳重大方,宏伟大气。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在古砚的周边,工工整整刻有115个欧体楷式大字,具体内容是:“唐开元歙溪之石宋人斫为此宝虽无金星眉子之异亦无罗纹之奇然其石性温润既坚且柔视之鲜洁倩丽抚之玉肌腻理叩之金声玉德磨之与墨相亲谓龙尾者无非如此耳此研失落民间久矣余偶见于市廛以八十金得之鼓舞至极因以铭焉道光十五年已未之秋眉寿老人张廷济识”。
  
  张廷济(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末,浙江嘉兴人,晚号眉寿老人。嘉庆三年(1798年)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自读自研。工诗词,长书法。篆、隶、行、楷皆精。初规摹钟、王,50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张廷济这方作品,字体工整大气,兼具颜欧之风,布局严谨,全篇首尾呼应,既是一幅精湛的书法墨宝,又是一件十分难得的金石佳作。
  另外,张廷济还是研究石鼓文的专家。石鼓文是东周时期秦国人刻在石碣上的渔狩文字。因石碣为圆形,如鼓状,故称石鼓文。当年共有石鼓十面,每鼓上面刻四言诗一首,十首为一组。石鼓文是迄今所见到的唯一一件风格迥异于两周金文的周代篆书石刻,也是最成熟的大篆文字,是中国篆书文字之祖。石鼓是唐初在岐州(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雍县南20里之三原畴被发现的,后屡遭迁移。唐朝晚期被人移至凤翔。五代时期在战乱中失散。元代被人发现又移至北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由于年代久远,石鼓上的文字已经十分模糊,特别是第八、第九碣上的文字,只有痕迹,已无字形。张廷济在道光年间,根据自己收集和研究的有关石鼓文资料,制作了十方石鼓文砚,完整地再现了石鼓文当年精美篆书文字的原貌,填补了石鼓文资料的空白,挽救了中华文化的瑰宝。2001年,由张廷济制作并收藏的十方石鼓砚被湖南博物馆发现并收藏,不仅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宝。由此可见,张廷济不仅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学家、大收藏家,而且是著名的鉴赏家和制砚专家。
  上述的一方张廷济收藏的古砚,不仅是一方歙砚精品,而且上面篆刻的文字也是一篇有关歙砚的精辟论文。从文中我们可知:歙砚首现于唐开元年间,成名于宋代。歙砚石材产于歙州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歙砚的优质石材有金星、眉子、罗纹。判断鉴定歙砚的标准应为“性温润,坚且柔”,看上去光鲜靓丽,摸上去细腻如肤,敲起来有金玉之声,研磨时能与墨很好的交融。可以说,张廷济对歙砚的论述是言简意赅,入木三分。这对今人认识歙砚、鉴赏歙砚有很大的启示。
  唐宋时歙砚就是“龙尾石砚”,南唐后主李煜称其为“龙尾石砚为天下之冠”。歙砚的石材就是专指婺源县溪头乡(即大畈镇)龙尾山生产的砚石。因古代婺源县属歙州府辖治,故将“龙尾石砚”改称为“歙砚”。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因石材而得名。所以,正宗的歙砚必须以婺源县大畈镇的龙尾山的石材为砚石,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歙砚”。据史料记载,安徽省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等县在宋代也归歙州府辖治。于是,当前这几个县也将用本地石材制作的石砚冠以“歙砚”之称,这就多少有些鱼目混珠,混淆视听了,也是对收藏爱好者的一种误导,初藏者遇此类砚品时务要谨慎,以免上当。
  
  前几年,不少人热衷于古玉的收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有些人却将重点放在了新疆和田仔料新雕玉器上,结果数年行情暴涨。现在评价玉器首先是看材质,年代次之。只要料好,工艺高超,新玉器并不比老玉器售价逊色。凡是喜爱收藏歙砚的藏家从玉器收藏中应当有所启示。不妨将收藏古歙砚的重心转到收藏材质好、纹饰美、雕琢精的新歙砚上来,变换一下收藏思维方式与理念,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乐趣与收获。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脸谱,即戏剧演员以某些颜色在剧中所扮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的特定图案。色彩斑斓的脸谱是中国戏剧的象征,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采用装饰、夸张的手法塑造舞台人物的造型艺术。  早在我国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年)的乐舞节目里就有了戴假面具的歌舞,这假面具亦称“代面”,就是脸谱的鼻祖(图1)。到了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涂面化妆基础上,吸收了面具特点,继而发展成脸谱的化妆艺术。到了元代,当时杂剧的形成使脸
期刊
敬圣惜字    “敬圣惜字”也称敬惜字纸,源于古人认为文字是圣人仓颉所创造,故尊之为“仓颉至圣”,并敬称其所创文字为“圣迹”,进而引申到对书有文字的纸张(字纸)不敢随意抛弃而加以收集处理。由于其功用在于使人学习知识而知书达礼,所以必须加以敬惜。又文昌帝为主宰文章的神至祗,故所有的劝善书都把“敬圣惜字”和文昌帝联系在一起。民间具体敬惜之法,主要表现在:  一、不可用字纸来擦拭或包裹器物,以及不可秽污
期刊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传入中国,在唐太宗以及后来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前后大约兴盛了200多年,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一座景教塔。  而在中国西安碑林,还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考证,这碑正是在周至县大秦寺里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景教碑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
期刊
金石振声 西泠举槌——西泠印社五周年庆典拍卖12月18日杭州启幕    日前,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之中,也是西泠印社继国家级社团、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称号,标志着西泠印
期刊
王立军,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收藏与鉴定方向:青铜器、佛造像、明清陶瓷。    在收藏界,王立军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随着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寻宝》节目的播出,作为该栏目专家组组长的王立军,更是以准确的鉴别能力和率真敢言的魄力树立了一个
期刊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梅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常用题材。梅花居花中君子之首,它斗霜雪抗严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文人常将它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不屈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人们借梅抒情怀,叹国恨,喻人格。寄闲情,有诗为证:  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北宋时王安石有《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期刊
在唐代,长沙窑以漂亮而新颖的釉下彩绘独步一时。今日,它成了收藏者十分看重的藏品。但釉好、彩好、画工好、品相好的上品,实在难得,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能遇到三好、两好乃至一好的残件、瓷片,也是一件乐事。笔者收藏长沙窑多年,但看到那些有特色的瓷片,仍然难以割舍。现选择几件花鸟画瓷片与藏友们共赏。    青釉褐绿彩宝相花碗底    宝相花是佛教象征性花卉,由莲花变体而来,在唐代十分流行。碗底四个桃形莲瓣
期刊
吉安,宋代名吉州,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名吉州路,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再改称吉安路。吉安之名始于此,意取“吉泰民安”之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吉安路成为吉安府。    吉安地处江西中部,赣江自南向北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贸兴隆,经济发达。唐代,吉州府城就是全国32个中心城市之一,宋代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商业贸易的中心。吉州手工业发达,永和窑位于永和镇,
期刊
这枚双凤镂空花钱为青铜质(泛白),直径5.6厘米,重量51.4克。  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无缘无穿。此钱的双凤图案一直延伸剑周边的边缘,在凤尾处甚至出现了齿边。同时,从镂卒的布局来看,离周边的距离也不一致。很明显,这枚化钱无外缘。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中穿,既不方,也不圆,其实并不是特意制作的穿,而是两只凤凰翅膀的间隙。由此,笔者认为,这也是一枚无穿的钱。当然,作为镂空钱,每个孔洞都可以起到“穿
期刊
提起古代绘画,人们谈论更多的往往是高山流水,诗酒风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们很少以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关注家庭生活。实际上,当画家们把审美目光投向那些不解世事,活泼可爱的儿童时,其绘画作品中的人性光辉,则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正因其少,才弥显珍贵。通过古代画家留下为数不多的儿童题材绘画作品,我们能更加透明地触摸画家们的心态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些彻底摆脱功利色彩的作品,也给范式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