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工作室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i248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旅行,参观当地的各种手工作坊与工作室,总是让人幸福感满满。特别是在那些还来不及被现代文明与科技侵蚀的边缘之地。看着传统手工艺人在简陋与狭小的工作室里敲敲打打、涂涂画画,总也忍不住买上几样他们的作品,不远万里地背回家,明知会增加旅途的艰辛却仍然甘之如饴。也许它们并不是那么精美,但却承载着手工艺人们浓厚的诚意;即便它们质地粗糙,但背后却有言说不尽的故事与回忆。而“旅行的意义”,这个经常被问及却很难答上来的问题,在每每拂过这些物件的时候变得清晰:走这么远,除了看一眼那里的风景,还能带回一些只字片语拼凑的琐碎细节,作为别人了解那些未曾知晓的远方的入口,也算不枉一行了吧。
  乌兹别克斯坦 · 布哈拉 · 鸟剪铁铺
  布哈拉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南部,据说《天方夜谭》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可见其历史之悠久。来此之前,便从各种攻略中得知此地极负盛名的独家秘器——鸟剪。而离开布哈拉后,也确实没再见到这种被做成各种鸟样的生活必需品。其他以金属为原材料的工艺品,如铜盘、铜壶、阿拉伯式的弯刀等,也都只在布哈拉出现,也难怪这儿会有那么多大盗,做武器的多啊!
  整个小城里的铜铁铺子大概有四五家,但并非家家都做鸟剪。让人印象最深的,反倒是货品最少的一家,只在路边竖了个架子,各式各样的鸟剪被整齐地码放在蓝色天鹅绒上。样式很多,有立体造型的,也有扁平的;鸟的足部是刀柄,喙部则是刀剪。我稍一驻足细看,便被人一把推到了架子后方的小屋里。那是一间阴暗的,泛着绿光的石屋,直至看见屋中间那造型独特如壶状的锻造炉,我才缓过神来,原来是热情的女主人邀请我参观工作室呢。石屋一室三厅,传统的阿拉伯拱顶建筑。大厅中间是顶梁的大炉子,四周或摆放或悬挂着各式工具,以及看起来年代非常久远的肖像与各种证书。正在我东看看西摸摸的当口,女主人又把我推进了里面毫无采光黑漆漆的小厅。随后 “啪”地一声,灯光亮起,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满室精美的刀具:锋利的刀锋灿灿生辉,镶满宝石的刀柄流光溢彩,在这不起眼的小石屋里,我仿佛穿越到了阿里巴巴发现的藏宝洞……但墙上大大的 “NO PHOTO”标志很快把我拉回了现实──这是一间已传承了六代的铁匠铺兼小博物馆,几个小厅里展示的都是卡莫洛夫 (Kamolov)家祖祖辈辈精心打造的器物。有的还被珍藏在玻璃罩内,旁边摆放着类似于国王的照片,想来同样的作品曾进献给国王或贵族。放到中国,也算是个“官窑”了吧。想不到如此不起眼的地方,竟然内有乾坤。
  乌兹别克斯坦 · 希瓦 · 人偶作坊
  在乌兹别克斯坦旅行有个比较好玩的现象,许多上百年历史的建筑,如经学院,或者丝路时期的驿站,甚至是名人陵墓,都被开辟成了市集或者专门的手工艺展示中心。这些项目一小部分是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CACSA(Cenral Asian Crafts Support Association)等国际组织赞助,以扶持这些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当地政府以商养景的目的,因为绝大多数景点都是不收门票的。虽然这些景点可能因为小商小贩的进驻多了点市井气息,少了些庄严的历史感,但活着的人们何尝不是在传承与缔造历史?
  在希瓦古城探访的这家人偶工作室,就位于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经学院内。工作室曾经是经学院的学生宿舍,只是现在早已难觅挑灯苦读的学者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满室花花绿绿,大小不一,角色各异的人偶。工作室的主人非常热情,见我参观,立马打开老式的收音机,和着当地的民族音乐为我即兴表演了一段。近距离观察人偶发现,它们的头部与手部都是纸质的。主人指着墙上挂着的半成品给我比比画画,大致让我了解了制作过程:制作人偶的头部,先要制作一个陶质的模具,然后在模具里一层一层地糊纸,利用浆糊与纸浆来塑造坚固的头部;之后经过晾干、脱模、上色等几道工序,才算完成一个人偶最重要的部分。之后则是头饰与服饰的制作。仔细观察了一下,虽然制作方法上大致相同,但在面部画法上,各地的人偶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异:在布哈拉看到的人偶都有长长的睫毛和艳丽的眼影,但希瓦的,则要朴实很多。
  印度·科钦·卡塔卡利 (Kathakali) 剧场
  科钦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一个海边小镇,就印度当地人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各种欧式的建筑,海岸边鳞次栉比的中国渔网,以及在此定居数代的犹太人,无不诉说着科钦曾作为一个开放港口的历史。但要了解比大航海时代更早的科钦,那就非得看看当地独有的戏剧 卡塔卡利 (Kathakali) 不可了。
  卡塔卡利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最早是巫师做法事时要跳的舞蹈。后来受雅利安文化的影响, 卡塔卡利逐渐融合了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到17世纪时才基本定型为如今的模样。只有男性才有资格成为卡塔卡利的演员,这和最初的京剧很相像,且表演前也要花上很长的时间画脸谱。但他们的演员只表演,乐器和唱词部分则有专人负责。当地有两个比较正规的卡塔卡利演出剧场,我选择的是卡塔卡利中心。剧场在一个居民区的深处,外表看来与周边的民居没什么不同,进到里面才发觉别有洞天。剧场虽小,但装饰得相当精美。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将近一小时的化妆时间。演员们坐在舞台上,以毛笔蘸取跟前摆放的各色艳丽的天然颜料,为自己精心装扮。讲解时间。由于卡塔卡利的演员没有任何台词,只能以脸部、手部以及肢体语言来表演,所以相当于一种哑剧。为了让观众能看得更明白,在正式演出前,会由一个演员演示喜、怒、哀、乐等表情,以及各种手势所代表的意义。最后则是演出时间:简短的祭拜仪式后,负责音乐和唱词的艺人率先开声,用当地的语言唱着类似画外音的故事旁白。接着,盛装打扮的演员陆续出场,演绎一出精彩的皇室恩怨苦情戏。两小时的精彩表演在游客热烈的掌声中落幕。而如此高质量且充满诚意的演出票价,折合人民币大概不到30元。
  泰国 · 清迈 · 明信片画廊
  约翰画廊(John’s Gallery)位于清迈古城外的一条小街上,爬满墙面的绿色植物几近吞没了工作室的门脸。穿过植物门洞,仿佛走进了一个小森林。整个空间以一根粗壮的藤本树干为支撑,扭曲的枝条连接起四周的原木货架和二楼的工作室空间,难怪主人称它为树屋;架子上摆满了一叠叠的明信片,细细翻来,几乎张张不同。这些明信片都出自工作室的主人──约翰之手。作为一位清迈本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色彩艳丽,洋溢着热情奔放的原生态气息。除了在画布上作画,工作室里还有很多他绘制的石头、T恤、包等等。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明信片:清新可爱的图案配上简短却温暖的词句,绘制于托裱在硬纸板上的帆布上,从画面到质感,无不散发着充满阳光的清迈味。寄一张给友人,应该能带去一缕清迈热情的阳光吧!
其他文献
在德国汉堡,艳阳天并不常见,而在Dreimeta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金色酒店里,人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阳光之中。  Superbude:如沐阳光  汉堡是仅次于柏林和慕尼黑的德国旅行胜地。超级酒店Superbude坐落在汉堡市中心的山丘地区,只有4.6米的宽度显得室内空间有些狭小。奥格斯堡(Augsburg)的Dreimeta设计工作室使狭窄的酒店充满了幽默与喜悦,令人眼前一亮。  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体现
期刊
炫酷的新材料令你的发烧级音响更为完美。  01 能屈能伸  Kerfkore公司开发的Kerfed Foamkore-Green材料是种有多重功能的无缝曲线材料。它以聚苯乙烯树脂为核心,结合桉树纤维表面,比一般抛光板质量轻60%,能够弯曲成半径为20厘米的弧形,身轻如燕,柔韧自如。  02 Hi-Fi镇定剂  Taica公司的SN材料板提供了一种发泡硅胶板,可消除音响等电子设备多余的震动。这种发泡
期刊
这些以旧衣服与面料为原材的艺术作品,就像是“魂器”,静默地注视它们,你能感知到某种神秘的能量,一点一点接近你。  “圭亚拉德拉巴斯 (Guerra de la Paz)”是阿兰·圭亚拉 (Alain Guerra) 和内拉尔多·德拉巴斯 (Neraldo de la Paz) 组成的艺术双人组。两人都出生于古巴,童年时跟随家人移民美国。而这两个人最大的共同点则是自小就爱“拾荒”,石头、棍子、橡皮筋
期刊
大家好,我是左手A君。当我主人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将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在她5岁之前,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也有了一大帮好朋友:铅笔、毛绒熊、风筝……直到有一天,主人的爸爸突然挑眉头指着我说:“如果你用左手写字,老师会不高兴”。我和铅笔朋友们从此很少再有机会一起玩了。但我们一直彼此挂念。  比起我自己,我更担心主人。我知道她比我更不痛快。螺丝钉还有各类瓶盖儿经常取笑她,说她总是不知道怎么拧
期刊
郭城今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展上带来的“嘴工厂(Mouth Factory)”项目,五种“器械”,全部以嘴、舌头以及面部肌肉等与嘴相关的器官组织为施力者。在那之前,他也曾制作过一种类似于观望镜的器械,通过几面镜子的反射和音管,将人们眼中所见的世界变成另一番倒置或是镜像般的模样。从这位男孩的细心解读中,我们意识到,当人类存活的时间如此之久,当我们周遭一切外物如此丰富的时候,人体——这
期刊
有位忧心忡忡的人,她担心未来由于种种原因人类将很难生存。她并非担心人们会因为各式疾病而丧生,她关心他们的情感疾病。于是她坚持不懈地设计各种机器和装置,譬如为肢残者创造“幻肢”,从动物身上获取能量或借助盐水模拟血液,试图为人类找到继续“生存”的各种可能。设计师Revital Cohen,目前英国的批判设计代表之一,她为我们做出的也是有关生命的再次反思。  生命维系机:The Immortal  这些
期刊
4年前,波兰女孩伊洛娜·兹瓦克 (Ilona Szwarc) 带着相机和三脚架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寻找摄影素材。一些抱着玩偶在街上行走的小女孩吸引了她的注意,她们与手中的娃娃惊人地相似:一样的眼睛、一样的发型、穿着同样的衣服,仿佛小主人的缩小版,这些玩偶名叫“American Girls”。伊洛娜从此开始研究“美国女孩”娃娃,还有带着它们生活的美国女孩们。  “American
期刊
贾伟,常被称为“中国兼具商业头脑和设计思维的第一人”。与他对话之前,对这个人的了解已经可以从大量的讲座与采访记录中窥见一二。这是位“劳模”,除了日常工作中的设计与公司运营,也经常参加形式不一的研讨会和讲座,“一个PPT说了10年”。他说这还远远不够,他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每个产业都亟需创意渗入,要建立一种属于中国的设计文化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他是设计师,是商人,更是相同身份中为数不
期刊
秋天是恋爱的季节,依偎是它的动词,温暖是它的形容词,爱,是它的同义词。
期刊
Andrea Della Valle,TOD’S集团副总裁及Hogan品牌总裁,奢侈品连锁店Saks和著名眼镜公司Marcolin股东。他仅仅以这几种称谓简洁地见诸报端,但是假如你私底下问他,身为意甲佛罗伦萨队股东之一的他会这样告诉你:我是Hogan的守门员。  Andrea在这几十年间一直辅佐着兄长在冲锋陷阵中创立起的时尚帝国,守卫并管理着后方工厂的生产线。除了更细节化地操控着TOD’S与 R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