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人类皆由天地生,祭祀天地由天子主持。天子须遵天地道,背道而驰是逆子。
  在中国文化之中,“天子”一词,本来并非特指某一人,而是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是天地所生的子女,赖天地而生,生生不息于天地之间,因此,天地就是人类的父母。我们的依据是《周易·序卦传》和张横渠先生的《西铭》。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据此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地之子”,所有其他人都是“我”的“同胞”,而万物则是与我们同在的生命。既然我们都是“天地之子”,那么,为什么唯独“君主”可以使用“天子”这个称谓呢?《西铭》说得好:“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所谓“大君”,就相当于“天子”,是“天地”这个人类父母的“宗子”。
  在中国文化里,一国犹如一家。一家子女再多,祭祀祖先时,也只能由一个“宗子”主持,而其他子女只能是辅从;一个国家的人数无论多少,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也只能由一个人主持,而其他人只能辅从,乃至因为人数太多,连辅从都无法做到,只能由一个人“代表”,众人都能诚敬就好。一国之中这个代表“天地之子”主持祭祀天地的人,就相当于一家之中的“宗子”。
  可是,“宗子”未必就是父母之“孝子”。“大君”也未必就是天地之“肖子”。按《中庸》的说法,“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谓之“孝”。“大君”能遵循天地之道,以仁心而体现天地好生之德,然后谓之“天子”。换句话说,如果“大君”不遵循天地之道,缺乏好生之德,那也就意味着违逆天地之道,算不上“天地之孝子”,当然算不上“天子”。假如“大君”把自己当做“天”,那就叫做“天子僭天”。“大君”故意违背天地之道而行,那不仅不是“孝子”,而且是天地之“逆子”。
  华夏经典“四书”“六经”不仅不会标举桀纣之类的君主为“天子”,而且《孟子》中直接指斥他们为“一夫”,相当于“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不仅不承认他们是“天子”,甚至连“君主”都不算了。
  《易经》以乾卦为首,是天道的体现。乾卦六爻犹如六龙,无不遵天道而行,而且天道之行也通过六龙而得以完成。因此,六爻之位是固定的,但是,关键在于各以其德而居其位。各以其德而居其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的体现。因此,“天子之位”与“天子之德”相符,然后堪称“天子”。可是,在现实之中,身居“大君”之位的人,有完全符合“天子之德”的,有遵循“天地之道”而未达的,有对“天地之道”半信半疑的,也有违背“天地之道”而残暴无道的,因此,不能说身居“天子之位”的人都是“天子”。
  国家和百姓的希望,在于遵循天地之道,居心于仁,任贤爱民的君主。如果不够“天子”的标准,那么,能够“爱民如子”,能够遵守做君主的规矩,也算是明君,起码算是个“君”。毕竟“君”字就是手执规矩而颁布政令的意思,假如把其中的规矩理解为权柄,从而凭借这个权柄为所欲为,那就连做“君”的标准也达不到了。
  从秦始皇开始,自定其号为“皇帝”,“朕”也成了“皇帝”独自使用的称呼,此后,“君主”有时也被称为“天子”。按北宋邵康节先生的说法,三皇时代以道治国,五帝时代以德治国,三王时代以功治国,五伯时代以力治国。“皇帝”之名,是自比为“三皇五帝”,“朕”的称呼也充满骄傲与霸气,根本就与中国文化崇尚谦逊的原则不相符,可叹的是这个称呼竟然被沿用了两千多年。
  【2】天子尧舜禹汤周文王,有德而后得天命。且看帝尧修其身,明其明德天下明。
  中国历史上,符合“天子”最高标准的君主是尧舜;不违背这个标准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所以,孔子所传之道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所以,孟子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
  尧舜是怎样的天子呢?《论语》中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可是,尧舜禹汤以及周文王是怎么成为“天子”的?因为他们的“修身”而且能够“明明德于天下”。我们以《书经》之中的帝尧为例来说说。
  《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仿)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是)雍。”
  所谓“曰若稽古帝尧”,其中的“曰”,《古文尚书》作“粤”,《尚书正义》用《今文尚书》作“曰”,我们这里采用前者。《说文解字》说,“粤”是“审慎之词”,也就是有“敬”之意。按《毛诗正义》,“若”是“顺”之意,“稽”是“考察”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能够敬顺天道、考察古史的帝尧。能敬顺天道,然后能不违背良心、道义;能考察古史,然后能敬畏并学习往圣先贤,能以史为鉴。
  “曰放勋”,其中的“放”读作“仿”,即“效法”之意;“勋”,是“功”之意。《正义》解释为“言尧放(仿)上世之功”。只有能“师法古人”,然后能谦逊,能避免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能避免用自己的一生去做试验,避免拿国家百姓做试验。不过,“师法古人”,是以“敬顺天道、考察古史”为前提的,因此,不是从利害上去考察,而是从道义上去考察;不是模仿古人之事,而是效法古人所遵之道。
  “钦明文思安安”,其中的“钦”是“敬”之意,马融先生说:“威仪表备,谓之钦”;“明”是“明辨”、“明察”之意,马融先生说:“照临四方,谓之明”;“文”是“道德礼义”的外在显示,马融先生说:“经纬天地,谓之文”;“思”是“正道入心,再由心发”之意,马融先生说:“道德纯备,谓之思”。“钦明文思”是帝尧内心所得,由此而成为“德行”,因此叫做“四德”。有此“四德”,然后才能有“安安”。何谓“安安”?《正义》说:“安天下之当安者。”既然“钦明文思”即使是帝尧之“德”,那么,“安安”也就是内心“安于道”,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安于道”。“允恭克让”,意思是,确实做到了无不恭敬,做到了能够礼让。这都是从内心之“钦明文思”而直接表现出来的“德行”。“光被四表”,是说帝尧的德行之光,可以照遍四方,这是从横向来说的;“格于上下”,是说帝尧的德行通达于天地,亦即“与天地合其德”,这是从纵向来说的。这里所说的无不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修身”。   从此以下的“克明俊德”是“修齐治平”中的“修身”。“以亲九族”,不过是“齐家”;“九族既睦”,也就是“家齐”。“平章百姓”,不过是“治国”;“百姓昭明”,也就是“国治”。“协和万邦”,不过是“平天下”;“黎民于变时(是)雍”,也就是“天下平”,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如果帝尧没有“曰若稽古”,就谈不到“格物致知”;如果没有“钦明文思”,就谈不到“诚意”;如果没有“安安”“允恭克让”和“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就谈不到“正心”。以上这些,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的前提条件,也是“格致诚正”在“身、家、国、天下”的自然显现。
  【3】君权天授民受之,前任天子荐于天。天视天听来自民,保民安民非专权。
  正常情况下,天子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了百余年来批判过的“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的问题。那么,“君权天授”为什么会被批判呢?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君权天授”被批判,是因为什么?因为当今的全世界都否定了“神圣道义”,极力提倡人为创造能力,几乎达到了人能够改变天地、创造一切的地步,就像当初我们所说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样。再一个原因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些君主,不顾“君权神授”的经典含义,却利用这个说法,来神化自己的君主地位,强化自己的威权,就像夏桀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那样。
  那么,“君权天授”是什么意思?是上天把“遵道保民”的使命赋予仁德的人,而不是把奢侈享乐、虐民害物的权力授予君主。天子之位是怎么由天授予呢?我们根据孟子的解释来说一说。
  当初,帝尧把舜推荐给上天,上天接受了推荐;逐渐使舜担任教化之官、宰相之职、外交之官、摄理天子之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戴,意味着百姓接受了舜,然后,舜可以成为“为民做主”的天子。
  帝尧不是要为自己选择“接班人”,而是“为民择主”,以便使百姓安宁。帝尧是怎么告诫帝舜的呢?《论语》引用《书经》的话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天之历数在尔躬”,是告诫帝舜要遵从天道、顺应天时;“允执其中”,是告诫帝舜要始终保持住善心仁性;“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是告诫帝舜要担当起爱民、安民的使命。这里涉及到的是前任天子的推荐、上天的接受、庶民的接受、上天的任命,更涉及到了天子的使命是什么。
  上天任命谁为天子,不是上天随便任命,更不是上天专断独行,而是听信庶民之所见、所闻、所感。这就是《书经·泰誓》中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按照《春秋公羊传》和《孟子》的说法,“天子”只是一个“人爵”,而孔子虽未得此“人爵”,却得到是人所不能夺换的“天爵”。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观物篇》说:“一世之事业者,非五伯之道而何?十世之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百世之事业者,非五帝之道而何?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之道而何?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又说:“人谓仲尼惜乎无土,吾独一味不然。匹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四海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
  【4】自从夏启始传子,继位之君废由天。传贤传子非有错,人生寿命亦由天。
  尧舜禹采用的是禅让的方式,但是,从夏商周之后,一直到清代,却改变为“兄终弟及、父子相传”的“家天下”了,这是不是倒退呢?我们还是根据孟子的说法讲一讲。
  为什么帝尧没有向上天推荐儿子丹朱呢?因为丹朱之贤不如帝舜。为什么帝舜和大禹能得到上天的任命和百姓的拥戴,而伯益却没有做到呢?除了德行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因为大舜辅佐帝尧二十八年时间,当帝尧驾崩之后,守了三年丧,然后,大舜避开帝尧之子丹朱,天下诸侯都去朝觐大舜,百姓诉讼都到大舜那里,而且赞美大舜,因此,大舜才得天之命而成为天子。大舜为什么能辅佐帝尧二十八年?这不是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天决定的。大禹本来治水之功德极大,又经大舜推荐于上天十七年,得到上天的任命。这十七年也是由上天决定。
  帝禹当初向上天推荐了伯益,但是,伯益辅佐帝禹只有七年时间。在帝禹驾崩之后,伯益守丧三年,避开帝禹之子夏启,可是,天下朝觐的官员前去朝拜夏启,百姓赞美的人是夏启,所以,上天任命了夏启为天子。不是帝禹要把天子之位传给儿子夏启,而是上天的任命。为什么上天没有任命伯益呢?是因为伯益七年的功德尚未广施于天下,臣民没有广发接受他。帝禹知道让伯益辅佐他到他驾崩只有七年时间吗?帝禹不知。七年的时间是由谁决定的?上天。因为“死生有命”。到了七年,帝禹就到了寿限。当然,夏启也有德行,而非虐民害物之人。可是,从此王后,夏启直接传位于子,直到夏桀,上天才废弃其天子之命,而另外任命了商汤。
  从夏启到夏桀,从商汤到商纣,从周文王到周赧(nǎn)王,都是“传子”的,得天命的君主是夏启、商汤、周文王,天命所废的是夏桀、商纣、周赧王。在每个朝代都有众多的君主,并非都是得天命的天子,而是上承祖先之功德,当子孙违背天道,达到虐民害物的时候,也就是“天禄永终”的时候。


  【5】礼崩乐坏大道裂,从秦到清无圣王。修身不够凭武力,两千余年多兴亡。
  春秋时期,立邦越坏,孔子周游列国、教育弟子、编订六经,然而,终究没有任何一个国君完全接受王道仁政,因此,接下来的是更加混乱的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诸侯毕竟还能打着“仁义”的旗号“挟天子令诸侯”,所以,虽然不是“王道”,却毕竟还算是“霸道”,所以有“春秋五霸”。可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连“仁义”的旗号也不打了,也不再“挟天子令诸侯”,而是直接凭借着武力、欺诈,尔虞我诈,互相厮杀,所以只有“战国七雄”。在这个时期,孟子以及孔子的弟子,也曾经尽心尽力,修养自己,效法孔子之行,但是,终究也没有一位国君完全接受“王道仁政”,结果怎样呢?结果是六国相继被秦始皇灭掉。秦国经过多年阴谋和血腥杀戮,在无数黎民百姓饱受战争死难伤害的情况下,建立了秦朝。可是,数十年的战争,无数人的死难,建立起来的秦朝,不到十五年就宣告灭亡。从此之后,历代君主,基本上都是凭借武力,推翻前一个朝代。
  从秦到清的两千余年间,能够比较多地遵从道义的君主,也应为修身不够,只能算是明主,而没有一个算是“圣王”。其中大多数的君主是基本还不敢完全放弃修身、完全轻视孔子所传之大道的,这些君主可以说是平凡的或者平庸的君主。当然也有一部分残暴的独夫民贼,或者虚伪欺诈,或者公然违背道义,虐民害物,身居天子之位,却无天子之德。正是因为这一部分残暴的独夫民贼,导致了频繁的改朝换代,导致了众多的百姓苦难、死难,甚至给外来列强乘虚而入、趁火打劫制造了机会。
  其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有注重修身的“天子”,就必然会遵行“王道仁政”,必然会效法帝尧帝舜、学习文王武王。能效法帝尧帝舜、学习文王武王,即使不能有尧舜之治,即使不能成为圣王,也终究能够成为一代明主,为天下苍生带来长久和平安定,乃至可以天下太平。
其他文献
两个矛盾  对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困境主要来源于两个矛盾。其一是他的社会政治理想与唐代现实的矛盾;其二是他的社会政治理想与自身个性的矛盾。  在唐代,儒学受到冲击。这一社会现实使奉守儒家传统的杜甫感到坚守理想与理想难以实现的深刻矛盾。比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多么令人叹惋的一
期刊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26日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的座谈中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消息报
期刊
爱情,本就不是谈论的对象,爱情,只能实践,但我们却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观望爱情,寻找自己。  巴金与萧珊:生命因你而完整  “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萧珊送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1936年8月摄于上海。照片上的萧珊戴着一顶圆边遮阳帽,显得明眸皓齿,清丽可人。照片
期刊
很少有人对两个厮守到老的人的感情予以爱情的定义,相反,很多故事说的是这种感情的千疮百孔。心理学者林紫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一辈子在一起的老夫妻,在旁人眼中也是恩爱的范本,可是,在丈夫去世后,妻子在他杯子底下看到老先生刻的4个字:我要离婚。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流传,因为适合怀疑爱情能保质的人的口味。  不过,R·利波维奇说得很明白:在爱情中,如果能区分相吸和相依的不同阶段,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你就
期刊
可是,真相没这么美好,两人感情迅速转淡,肖邦搬去与乔治·桑合住,整天作曲练琴,做完一天工作后才对乔治·桑发牢骚。乔治·桑说:他找我谈话,像是主人找女仆一样。恋情迅速消失。乔治·桑说:我的眼睛终于睁开来了,我再也不能让我的肉体和鲜血成为薄幸和邪恶的牧场。  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已经无话可说了。“好吗?”“好。”  浓厚之爱,转瞬成烟云,在这里,爱情完全没有保质的概念。不过,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形态中,这并
期刊
“秀才”是明清讽刺小说的一大切入点,小说家经常借秀才之口对皇亲国戚含讽带刺,对达官显贵说三道四。把秀才大军摁在案上尽情雕琢,既能慨叹世事的不公,又能转弯抹角地笔伐上流社会。  “秀才”的谷底在两宋,在宋人眼中“秀才”这一称谓是一种轻视,甚至是蔑视。宋代文人若被人呼作秀才,常常会大动肝火。王辛弃疾曾被一个大胆狂徒嘲笑是酸秀才,结果老辛挺剑相向。亏得朋友及时劝阻,狂徒也见势认怂,惨剧才得以避免。另外,
期刊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才貌双全,却有经常“喘咳”的毛病。《红楼梦》第七回说道:她的喘咳还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也不知请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儿”,后来还是一个和尚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子,倒还效验些。这个“海上仙方儿”,名叫冷香丸。  在《红楼梦》第91回时还记载:宝钗因劳累、恼怒而引发宿痰犯了哮喘病,发烧、喘、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出现了
期刊
杨汉群(以下简称“杨”):谢谢刘教授接受我们的访问。可否先说一说您的治学历程和心得?  刘梦溪教授(以下简称“刘”):我是念文学出身,大学学的是中国文学,早期的研究主要在文学方面,如文学史、小说史;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也兼做文学评论。所作课题以古典文学为主,曾涉猎《诗经》《史记》《陶渊明作品集》等,但重点是明清小说,《红楼梦》研究持续时间比较长,写过不少论著。  80年代中期,我的治学方向由
期刊
生死誓约  《击鼓》表述的是一种离别,一种由战争带来的离别,一种由镗镗鼓声催出的离别,一种在告别之时就预判到的生死之别。  《击鼓》描述的场景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兵士们由邶国的将领公孙文仲带领,去平陈宋之难、和两国之好。但战士的心中却是凄惶:王孙贵族们的利益得失、恩仇翻覆,将使我们这些惶惶然趋从的小人物走向何方呢?恐怕将来,只可在荒野处、在树林间去寻我们的马,而马的主人,已不在世间。———这就是《
期刊
爱情如一壶温了千年的酒,虽瓢饮者不绝却犹未尝尽这个中滋味。揭开盖子,让人甘心就此沉醉。玉碗盛来,遥见古时月色于其中荡漾,酒香甚是撩人。于是端上一杯酒,走回了那旧时情觞。  青梅饮:距离  若问起,爱一个人很苦吗?苦到“感时思君不相见”?今人是很少能体会到这些许的辛苦了,地球那么小,不仅两个人相聚容易,相联容易,见了面之后还要更加亲密。如果你给一个朋友发短信,却很可能是他的女朋友模拟着语气在回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