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电商?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电商,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人们开始逃离捆绑眼睛、四肢、大脑的互联网屏幕,回到充满血肉之躯的真实商业社会。另一方面,电商成本上升加剧,使得不少企业把触角伸到实体店。“在天猫开店,成本20元,卖60元也亏。”有人撰文以吐槽电商成本之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网上零售额增速从2014年49.7%降至2015年的33.3%、2016年的26.1%,一路下滑。而从阿里和京东两家电商巨头的财报也可看出,电商增速确实正在放缓。
  长期研究电子商务的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判断,电商将迎来拐点。一方面,这意味着电商完成基本布局,进入稳健发展期。另一方面,一些必然因素也导致了线上发展遭遇瓶颈。如何破解电商增长乏力?在电商和实体此起彼伏的竞争中,“新零售”路在何方?
  “去中心化”让电商回归线下
  在移动时代,流量入口开始被私信、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占据。每个店或每个商品都散落其中,人们通过链接进入各个电商平台,而浏览器访问习惯在移动时代几乎消失。在庄帅看来,这是典型的“去中心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也是一个从“中心化”不断向“去中心化”发展的过程,从移动互联网到面向未来的VR/A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该都是如此。
  庄帅对《中外管理》分析说,线上的空间局限性很大,几乎可以理解为没有空间,而只占用人们的时间。但“去中心化”是一个空间概念。所以,时间和“去中心化”是矛盾的。而线下本来就属于空间概念,“去中心化”的优势在线下则更加明显。
  反观阿里,其增长为何越来越吃力?“因为它以前的模式是以时间为维度的,淘宝所有的做法都是占用用户的时间。在淘宝上搜索一个商品,还不如去购物中心逛一下来得更快。”庄帅解释道。“去中心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电商增长的乏力。
  另一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线下零售目前已呈现复苏之势,但并非当下作为主流消费群的90后,而是购买力最强的70后和80后因为其下一代的出生所带来的。这一变化让整个实体空间的价值大幅提升。于是,淘宝的生意,在线上被微店分了去,线下又被商场分了去。被空间和时间各切一刀后,已显得七零八落。
  电商成本已高过实体店
  与之伴随的,企业开始用脚投票,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线下空间。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根据庄帅的观察,那一年,几乎所有商家都意识到,线上广告费已经超过线下实体店成本。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走的都是在线下开实体店,再导流至线上的路子。
  淘宝今天的局面,与其盈利模式竞价排名有着直接联系。庄帅曾研究过阿里的收购史,它收购了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大量媒体,目的就是为其盈利模式服务。
  回顾一下淘宝是如何崛起的。在过去,广告和渠道间无法连接起来,广告主很难知道所投销售型广告的效果。在2004年,淘宝首次提出点击量跟销售之间的关系。一时间,很多商家纷纷关店,投奔淘宝。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企业都倾向于将固定成本变为动态成本,以控制现金流。而线下的实体门店租金等都是固定成本。如果把店铺挪到线上,广告费则可以根据现金流的情况自由控制,成本变得更加可控。
  但后来,随着淘宝的收费越来越高,以至于动态成本高于线下的固定成本(指店租等)时,到达了一个临界点。于是,不少商家开始重返线下空间。在零售业,有一个“五公里半径”理论。沃尔玛开一家店,通常能辐射到周围五公里的人。对于小店,可能会缩小到一公里半径。
  如果商户发现,在线上花100万,卖出2000万的货;而在线下花100万租金,却能卖出4000万的货,不如就留在线下。而线下100万的固定成本是不需要流量成本的。
  庄帅认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缺乏电商的“规模不盈利”思维,“认为有700万卖家,就可以赚广告费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赚钱。”庄帅解释,并不是说不赚钱,而是有些业务本身就是不挣钱的,但并不代表平台没法盈利。以亚马逊为例,其纸质图书业务不盈利,但仍然坚持做下去。后来,亚马逊把业务拓展到云计算、kindle、智能物流等,這些业务帮助亚马逊获得了充足的现金流。
  到2014年,淘宝已经显得有些孤立无援了。这时候,似乎所有竞争对手都出来了。
  回归零售本质
  但是否意味着电商的衰落是必然的?当然不是!多位零售从业者纷纷指出:回归零售本质和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是电商未来的出路。
  回归零售本质,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尤其重要。
  如果回溯,就会发现最早从事电商的一批人,几乎都是广告营销出身,而对零售一无所知。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广告、低价成为零售两大重要的推动器。而对于零售从业者而言,仅仅就一个“缺货”问题,就足以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重大的损失。
  百诚源CEO杜非,最近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向传统零售业学习零售的基本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电商人才,大部分都来自于家乐福、沃尔玛、物美传统零售业。
  杜非认为,“双11”破坏了中国的零售体系。“它打乱了物流体系、生产制造体系,哪个企业可以在一天之内备货3000万?这是违背零售规则的!”
  在杜非看来,“双11”带来的恶果是,对于消费者而言,造成了很多人购买了大量需求之外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是一种“工业垃圾”。
  而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品牌的损失。他举例,如果一个产品平时卖100元,但“双11”只能卖30元,说明企业不诚信。如果产品成本就是30元,但能卖到100元。那这个价格是由商誉和服务构成的。“如果为了冲业绩,企业可以扔掉商誉和服务的话,那么10年之后,这个品牌还存在吗?这是我们所谓的互联网零售吗?”所以,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电商一定要尊重商品本身,用一颗匠心去扶持品牌。   用技术改造线下空间
  对于线上企业而言,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线下空间,是另一种融合之道。
  百度、高德等地图通常包括所有综合空间的导航,而非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商业空间。但事实上,处于购物中心里的人们,导航的需求也同样迫切。人们需要这样的指引:例如哪儿停车方便,哪儿能买到合适的衣服,哪里吃饭能打折。2015年,阿里曾推出过一个针对线下零售的O2O的产品“喵街”。该产品有几大功能,为顾客提供消费决策,即时优惠,增加到店机会,改变动线轨迹来增加坪效,共享大数据。类似万达推出的App“飞凡”。但目前来说,探索都不太成功。
  事实上,最近疯传的亚马逊无人超市,已经掀起了人们对它的热情。不少企业都在线下场景实时可视化方面,做了诸多投入,例如:安全传感器、用于追踪销售库存状态的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监控,甚至用于追踪顾客通道的传感器。未来,人们在商场购物时的行走路线,甚至拿放商品的动作都能够被捕捉。
  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看来,最近的阿里和百联的联姻是一个全新的融合方式,“阿里和百联的联姻是以非资本为纽带的,属于全业态的融合。”他进一步解释,全业态的融合包括新零售技术的研发、高效供应链的整合、会员系统的互联互通、支付金融的互联、物流体系的协同等方面。这都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
  AR是推动融合的重要一环
  当前,要想实现线上線下无缝对接,还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线上,人和实物的连接是单一的。即使几百个人同时看同一件商品,也相当于一个人在看。但这在线下无法实现,因为商品是实物,假使一堆人围着一个包,可能只有一个或者前面的几个人看得清楚。
  什么技术能够解决一对多的问题呢?庄帅认为是AR/VR技术,即使店里一个包都没有,消费者还是可以体验到,甚至可以任意变换商品位置来进行仔细观察。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零售业就算迈出了一大步。”庄帅告诉《中外管理》。如果加上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赋予虚拟空间触觉、嗅觉,线上和线下才能真正结合起来。“一旦突破了前端的体验部分,人们便感受不到线上线下的差异。”
  但是不是意味着线上一定要依托实体店才能生存?事实上,在庄帅看来,实体店是个形式,至于它是砖瓦结构的,还是通过VR技术投射出来的,只是形式的不同罢了。随着线上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线下店肯定是一个大方向。
  现在流行一种店铺形式,被称为“快闪店”,只在街头存在短短几天,便迅速消失。日本最牛的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曾用泡沫搭建了一个很酷的LV店。类似概念同样发生在餐饮业,有一些餐厅的风格和布景会随时发生变化,一到足球赛的时候,四面墙都成了球场。实体店长期存在,但是其店面装修和风格可借助AR/VR技术随时变化。
  目前来看,技术和实际的空间应用真正结合起来仍然很难。但不妨碍它成为未来的趋势。
  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曾说过:互联网最终会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成为企业的标配。事实上,对于新零售而言,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都最终会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甚至很难感知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以前,“做大做强”一直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后来发现,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导致很多企业外强中干、生存艰难。这不禁让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活得更久?  答案是:“小而美”企业。他们是所在行业的“专家”,长期专注于擅长领域;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小市场作出了大成绩,成为小众市场的领导者。  《中外管理》杂志联合泰山管理学院,发起了寻找“中国小而美企业”评选。经过组委会历时三个月的审核评
期刊
《中外管理》“2017联合出品人春季沙龙”3月底在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举行。在沙龙上,南通富美董事长孙建华分享了其“21年将富美从零做到行业冠军”的心路历程,还通过案例讲述了公司涉足电商后迅速成为天猫帽饰第一品牌的运作经验。最后,孙建华抛出了自己在人才管理上的困惑,来自不同行业的联合出品人依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倾心作出解答和建议——这正是《中外管理》“联合出品人沙龙”的特色:好话少说
期刊
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屢被验证的,而在公路、桥梁、建筑等工程建设中,约60%的土方量是用挖掘机械完成的,因此,所谓的“挖掘机指数”,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升温趋势。不仅是挖掘机,重卡等机械设备近期的销售旺盛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投资拉动的缺陷固然无法回避,但其合理性乃至可行性也需要正视。首先,中国经济此轮下行,是经济结构问题叠加外部因素的结果,由全球经济低迷、外部需求不足导致的
期刊
为了避免办公室政治,也为了不影响团队士气,领导们总是要竭力做到公平对待下属。但是,有所偏爱又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领导总会不自觉地对某个员工偏爱。应该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呢?  首先,意识到危险的存在  如果你需要创建自己的“梦之队”,那就需要在一个篮子里放进所有的鸡蛋。但是,如果只是偏爱自己喜欢的人,就是在扼杀其他人的机会,很多人会因为这一点而不愿意继续跟你共事。这不仅会影响团队的发展,也会限
期刊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表示:“请大家放心,居民购买住房,其财产权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这番话是否意味着土地70年到期后,将会无条件自动无偿续期?从过去的博弈看,绝对不应该这么乐观。  房产“70年”的问题如何解读?  姜大明部长表态让“大家放心买房”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董祚继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作为国土资源部的司局级官员,董祚继的表态很显然
期刊
忽如一夜桃花开,满城摩拜春风来!  一个风险投资家的创意,一个财经女记者的传奇,一群机构投资人的追捧,一个传统产业链的崩溃——摩拜单车,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实体企业的诞生,也看到了传统自行车产业的瞬间崩溃。摩拜单车的成功,直接验证了两种实体企业的交替。  金融走在了实体前面  长期以来,先有实体,后有金融,金融仅仅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是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主流观点。在这里,我先对金融做一个界定:金
期刊
在Uber最困难的时候,谷歌曾经用2.5亿美元“救济”Uber,但如今二者却对簿公堂。  2017年3月,美国IT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谷歌新分拆出来的子公司Waymo对昔日盟友Uber的起诉。虽然目前该案仍处于初步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的启动阶段,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对这个在今年4月底才会开庭的审讯高度关注,足以表明该案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怨
期刊
“冲击实体零售从来不是阿里的目的!”  2017年两会开幕前,马云又和实体经济“杠”上了。这次“炮轰”马云的,不是宗庆后也不是董小姐,而是全国人大代表、马可波罗董事长黄建平。黄义愤填膺地称:淘宝这类“虚拟经济”的出现,已给马可波罗这样的实体企业带来釜底抽薪的麻烦!  淘宝官方立马回应:“黄代表”的议题,存在经济学常识错误!不是只有制造业才代表实体经济,淘宝网是100%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搞得好,更
期刊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谈到,中国金融体系总体上说是安全的。这实在太好了!但居安思危总是有必要的,2009年以来出现的“货币大洪水”的问题就不容忽视。  货币“放水”祸害中国经济  传统货币政策并不会引发“货币大洪水”的爆发,它始自量化宽松(QE)政策。2008年后,美国施以量化宽松,此举引来各国竞相效仿,從此打开人类“货币大洪水”的闸门。  自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货币供应量超过日美欧,一跃成
期刊
“我好像没什么爱好。”  坐在《中外管理》记者面前的赵国成,想了片刻,却抛出了这样的回答。  跑马拉松,是因为作为企业家,他还想多干几年,自然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打篮球,是因为他为了公司开展体育营销,赞助了CBA的四川男篮,而他的儿子喜欢篮球,他也正好借此和儿子互动。  这些对于他不算什么特别的爱好。而在他为数不多的消遣中,他喜欢看电视剧。不是韩剧,不是国产剧,而是美剧。赵国成认为,美剧是迄今为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