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个关子,让语文课更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cr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巧设悬念的教学策略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何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导入悬念,先声夺人激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设置悬念,让学生从疑问开始进入学习状态,带着“探秘”的心情开始新的一课,学生的学习就有目的。教师在每一课开课前都要设计导语。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巧妙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人教版第九册《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中,我的导语设置为:“作者开篇就介绍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为什么结尾时小鸟却在作者的肩头毫无防备地睡着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如果你也拥有一只小鸟,你希不希望那可爱的小家伙也能在你的肩头入梦呢?如果你愿意,那就和老师一起向作者学几招吧。”学生对小鸟本来就很喜欢,特别愿意和小鸟成为朋友,听到有“秘诀”传授,当然兴趣大增。然后,我用“记者采访”的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使学生的兴趣继续延伸。整节课就在探讨“如何与鸟儿相处”的问题中开展下去,直到课尾点明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很完美的一节课始于开课时导语的设计。吸引人的导语就像好戏开始前的叫座锣鼓。抓住了学生的心,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二、新知探索,巧设悬念引求知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跌宕起伏的悬念设置可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吸引学生追根求源,探索新知。听过很多公开课,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大多是批评执教者的作秀,但是我倒觉得执教者的“作秀”非常值得借鉴。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组织得像公开课那样富有戏剧化,课堂像电视益智节目一样活泼动感,学生一定会乐在其中。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要让他们爱上语文课堂的呈现形式。只有先喜欢形式,才会去探究语文的内涵。在进行人教第五册《一次成功的实验》的教学时,我让学生也准备好实验的用具(一个玻璃瓶,两根或者三根绳子,并拴好小于瓶口的小石子),在游戏中学习语文。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积极准备。
  上课的时候,我先并介绍这个实验很伟大,好多国家的小朋友都失败了,谁能做成功谁就能感动伟大的教育家。经过这么一渲染,学生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接着,我让三个学生带着自己的道具到讲台前表演“脱险”的过程。因为已经预习了课文,三个学生面对“井口”小心翼翼地往外提小石子,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把自己的小石子提出来。然后,我让做实验的学生谈谈成功的体会。学生说要有顺序,不能拥挤。这时候,我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1)体会“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一句体现了小女孩什么品质?为什么是自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急中生智、为他人着想、不怕牺牲的精神)
  (2)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表现了小女孩的无私精神,看谁先找到?(“不假思索”)
  (3)分组实验,自己动手做一做,体会还应该怎样做才能更顺利地脱险。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还应该“团结合作”。
  一连串的问题和实践,层层递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精心研读课文,细心推敲文章语言。
  三、课尾留白,余音绕梁意无穷
  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关键处”,画面定格了——“本集完”。这样吸引着我们守到下一集开播。这就是悬念的奥妙。抓住观众的好奇心理,就可以成功提高收视率。我们教师如果能够把这一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的结尾处留下意犹未尽的探究题,触发学生好奇心,那么不用教师的检查督促,学生自然会去刨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巧妙“留白”,就能给学生予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学完人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后,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海底世界有着这么多奇异的声音,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蜜蜂的嗡嗡声”“小鸟的啾啾声”外等,还会有哪些奇怪的声音呢?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你想不想了解得更多呢?你可以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搜集海底的声音,看谁最了解大海深处的秘密。孩子们都愿意去做“解密”人,课下自主探究的劲头很高。有的学生到图书馆借来了《海底两万里》,精心研读。这样,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海底世界知识大比拼”。看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也感到欣慰。
  阅读心理学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本,有学习的强烈冲动,才能有效果。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上不时地卖个关子,吊足学生的胃口,就能吸引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学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在阅读实践过程中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说阅读是个性化的,是阅读者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寻求答案;教师为学生搭建民主自由的阅读平台;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这一系列个性化的质疑到选择再到表达的思考过程使阅读的个性化得到充分体现。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
“书香一页,心香一瓣”,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淀。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将课内与课外更好地衔接起来,如何顺应学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分梯度,有序列地将课外阅读步步推向深入?在2009年9月以来的专项课题实践中,我们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先,以教会阅读方法为主,以形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为目标,构建了“想读→会读→乐读”课外阅读分步实施模式,三部分互相关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新课标规定的五大学习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师生的重视。学生既可以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单一的自我学习,又可以集中进行综合性研究。仅以“雨”为例,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描写“雨”的优美的词、句、篇章。  一、搜“雨”词,集“雨”汇  雨是自然现象,古往今来,人们与“雨”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描写雨势、雨声、雨量及通过雨表达情感的词语。  如反映雨大的:瓢泼大雨、倾盆大
学期到了尾声,又是复习时分。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复习课难上,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短短的几周时间,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到,是不可能的。因为语文的知识点包罗万象,题目灵活多变,我们往往在拿到最后的考试试卷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语文复习课简直像在大海里捞针,捞得上来的太少了!”复习课难上还在于复习课已经没有新授课时的“新鲜感”,学生们做习题也做厌烦了,没有“成就感”了,因此上课时教师往往声嘶力竭
笔者近日观摩了特级教师闫玉良借班给五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习作课。先呈现如下:  师:你们说说看,我为什么来这儿?  生1:上课、交流……  师:我来这儿是为了交朋友。(板书“友”字)朋友有很多种,“友”可组成什么词?  生2:“故友、驴友、好友、战友、男友、网友、牌友……”  生3:“笔友”“书友”。  师:什么是“书友”?  生3:一起看书的朋友。  师:我就是你们的书友。  评析:以谈论朋友的种类
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对话、合作、共建,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山城的雾》(人民教育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书籍品种不断丰富。孩子们已经不必为缺书而犯难了。然而,众多图书中良莠难辨,低俗之作并不鲜见,如若缺少精神引领,阅读就像大海中盲行之船,最终会偏离航道。因此,对今天的儿童,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我们认为,现在的儿童不缺少阅读,真正缺的是“有主题的阅读”。主题式大量阅读是基于课堂,围绕主题,在教师组织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互助的方式开展大量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没有语言表达训练的阅读教学课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是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教学案例,这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语文》(二下)的第三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
【缘起】  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明确指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理解”,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会运用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严重忽视语言学习环节中的“积累”和“运用”。前不久,笔者听了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上册中的一首小诗,它的语言基调比较活泼、清新。此外,这也是一首感情细腻的小诗。“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小诗从一开头就提到了抒发浓烈情感的对象,但是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诉说对老师浓浓的情怀,而是通过一株紫丁香来诗意地传递的。这株紫丁香蕴含了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深深的问候与感激,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可以说,这是一首体现师生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