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ini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对话、合作、共建,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山城的雾》(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本文籍以此课教学,展开论述。
  一、精雕“文眼”,牵一“问”而动全课
  执教者通过反复审阅全文后,发现一个“变“字贯穿其中:雾一来,原来看得见的变模糊了,原来熟悉的事物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原来存在的事物变不见了……于是,设计出了“找‘变’的事物——谈‘变’的感受——读‘变’的味道”这条主线教学法,希望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成功感受到雾的奇幻无比。
  显然执教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设计是大胆的,但对文本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她只抓住了雾的无比奇幻,并没有抓住这是山城的雾。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把诵读文本看做是走进备课的第一步,我想,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挖掘文本,更有利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甚至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牢牢抓住“无比奇幻”一词作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岂不是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可见执教教师就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能单凭自己方法上的“创新”,要更多地处理好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有效性,在有效性的前提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主设计的有效性首先是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唯有深刻者,才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可夫)深刻不是说把教材看懂,而是把教材看穿、看透,挖掘出教材的精髓,才能高屋建瓴。教师钻研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能够讲在点子上。
  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上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教学者未就山城的雾加以有效地对话、拓展。由于抓住了“变”的主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平原的雾的特征,“变”是雾的共性,也就淡化了山城的雾的特点。只有对文本的方向、定位正确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更多地关注文本的存在性、规定性。由此可见,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功能最大化的先决条件。
  以一个字眼或词语作为问题核心,使其成为“问眼”“文眼”“课眼”,提“问”而顿,全课皆顺。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课文的学习都在这样的“课眼”“文眼”关注下,这样,不仅可以使师生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舍去旁枝末节,把注意力集中于核心文字;而且必然突出学习重点,使师生把最有效的学习形式,最关键的思考能力等都集合在核心内容的学习上,就可以把重点内容学透、学扎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睁开眼睛,看见一个美妙的世界。“文眼”就是一课的教学关键,大胆取舍、精雕细琢,就可以打开课文中的美妙世界,使学生欣赏到最要紧、最深刻的文心,进而雕刻自己的“文心”也。值得一提的是,有效或者高质的问题,可以避免面面俱到式的平面“跑马”,换以追求立体上升式的登高望远,课文的层次性更容易立起来。这样,课堂的效果就立马提高了,效率也就保住了,“高效课堂”的理念自然也体现出来了。以最核心的问题学习一个内容,不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效益最大化”问题设计吗?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如人眼,“大眼无神”,问题过大、过于抽象或者过于空洞,学生则会不得其意,无从着眼去思考,将会降低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效率;同理,“小眼”鼠目寸光,教学问题的思考空间过小,学生不需要下工夫去深思的浅显的甚至明知故问等无意义问题,不仅使课文的学习变得支离破碎,课堂变成“满堂问”,还会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疲于应答,教学效果自然高不了,高效则更无从谈起了。“文眼”的设计,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解读文本、形成个性理解的基础上,文本读透了,“胸有成文”;读薄了,“文眼”就凸显了,教学问题的设计唾手可得。树立强烈的“文眼”意识,可以适当地抵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喜欢到处“拈花惹草”的坏习惯,收起一些“面面俱到”才放心的责任心,学会取舍,突出语文本位,彰显学科本质。
  二、析词解词,训练有度,探幽析微
  执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训练中,朗读指导做得非常到位,力求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丰富内涵。但在某些方面不敢苟同。
  如言语的有效性训练未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品析“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老师重点研学:“帷幔”是什么样的?这仙女手中的帷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宫殿是什么样的?教师马上一味包办,自己解释:像窗帘的窗纱、舞台的幕布等就叫帷幔。
  当学生不知道“帷幔”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查字典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理解,再看两个图片加以补充,给学生以具体的实物感受,接着选取切合文本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再读此段。然后重点解读“仙女撒下”“谜一样”等短语。教师的引导若仅限于朗读,便不能有效地加以拓展。正如周一贯老师的有效点评让人耳目一新,周老师运用粉笔有效地勾画山的轮廓、山的景物、山上的建筑物,在雾的环绕之下,若隐若现,给人以一幅立体的画面。其次周老师还让学生通过想象深入下去,仰观而上,似仙女撒下的帷幔。俯视而下,如谜一样的宫殿。这样,从不同角度加以深入理解,教学活动也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加以展开。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使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笔者认为还可以深化学生的感受。如仰观而上,可否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李白所描绘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如新安江开闸时的壮观等。站在山上,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山城的雾,如黄山雾景、海市蜃楼等雾景奇观,不妨让学生说说,加以拓展深化。
  课堂训练务必要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有面的尺寸,又有点的深化。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引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析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挖掘课文训练深度,是课堂教学功能最大化的主要途径。
  三、有效拓展,潜心会“句”,风光无限
  在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进行有效地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执教老师设计的练习有两题:
  1.作者写不完,写不出的还有哪些景物?
  2.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几个你心中的雾景。
  就这两题的设计,笔者认为前1题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为诗歌内容补白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能运用学生所积淀的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补写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而第2题针对的是不同的雾景,有可能是平原的雾,海上的雾,海市蜃楼的雾等等,这只是与课文山城的雾的内容相关,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有点过于拔高学生的学习要求,未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不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要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紧密相连的。课堂生成的效果决定着拓展延伸的有效性,同时有效地拓展也是对课堂生成效果的验证。教师必须找准课内外的联结点,挖掘学习内容的拓展意义并让学生也充分体验到这一点。教学应向课前、课后凸现其张力,课堂因此呈现出更宽、更远的趋势。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涵泳,让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尽在其中的美妙。
  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课文与课外延展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去做,似乎是课内外衔接,课内延展到课外。殊不知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是有限的,恰当地延展到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学生课外时间,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该教的要教透,不该教的坚决不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语文教学中追寻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途径、方法是诸多的,但从消耗上来说至少没有多浪费,如果这样的消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在资源是最宝贵的现时代,教师无论是从自身的精力消耗考虑,还是从学生的精力使用考虑,思索“高效课堂”,教师省下一些嘴上工夫、脚下工夫,多给学生一些工夫,这都是有价值的。树立“高效课堂”意识,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与取舍的能力,在备课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增强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可能性。
  诚然,这次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设计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要使“高效课堂”得以实现,需要教师课前花费更多的“脑力”,但这“脑力”的花费是值得的,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教师脑力的高耗,可以带来学生学习的高投入,获得课堂的高效率。总之,教师应努力追寻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教学环节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大气”的教学风格。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不教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升华情感、领悟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领悟课文的知识、情感呢?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年段特征,创设“多姿多彩”的阅读教学。结合我教学苏教版
《渔夫的故事》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它节选自阿拉伯著名的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思绪。执教者试图以此童话为范例,让学生初步掌握童话的一般特点。  【学习目标】  1.读对生字词,读好课文。  2.了解童话的写作特点。  3.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学习过程】  一、垫场准备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怎么玩呢?我说一句话,你猜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游戏着的人。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仅是玩,也是探索周围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习作课堂上引入游戏,但对游戏形式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游戏精神的思考。习作课上的游戏应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些形式,也不是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一些写作内容上的问题,而应该强调游戏精神融入习作教学。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被认同并享受其中的精神,尊重规则并且向往自由的精神、创造的精神、非功利的合
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较多的是教师在唱主角,教师总是讲究教的一招一式,主宰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变成配角来衬托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却被沦为看客,教师挤占掉了学生本来可以自主阅读、实践探索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视角,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该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于以学生的学为主。以下《水上飞机》的教学设计就尝试着从“教语文”转身到“学语文”。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
爱默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好的习惯带来的是正能量,坏的习惯惩罚的是负效应。“举一纲而万目张。”一个好的习惯让人受用一生。  【经典案例】小草赛大树  一个人不管你想在哪个方面获得成功,也不管你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环境有多么的好,如果你不能突破自我,那么,最终你的梦想和追求也只能“胎死腹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突破原有习惯,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学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在阅读实践过程中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说阅读是个性化的,是阅读者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寻求答案;教师为学生搭建民主自由的阅读平台;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这一系列个性化的质疑到选择再到表达的思考过程使阅读的个性化得到充分体现。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
“书香一页,心香一瓣”,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淀。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将课内与课外更好地衔接起来,如何顺应学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分梯度,有序列地将课外阅读步步推向深入?在2009年9月以来的专项课题实践中,我们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先,以教会阅读方法为主,以形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为目标,构建了“想读→会读→乐读”课外阅读分步实施模式,三部分互相关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新课标规定的五大学习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师生的重视。学生既可以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单一的自我学习,又可以集中进行综合性研究。仅以“雨”为例,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描写“雨”的优美的词、句、篇章。  一、搜“雨”词,集“雨”汇  雨是自然现象,古往今来,人们与“雨”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描写雨势、雨声、雨量及通过雨表达情感的词语。  如反映雨大的:瓢泼大雨、倾盆大
学期到了尾声,又是复习时分。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复习课难上,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短短的几周时间,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到,是不可能的。因为语文的知识点包罗万象,题目灵活多变,我们往往在拿到最后的考试试卷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语文复习课简直像在大海里捞针,捞得上来的太少了!”复习课难上还在于复习课已经没有新授课时的“新鲜感”,学生们做习题也做厌烦了,没有“成就感”了,因此上课时教师往往声嘶力竭
笔者近日观摩了特级教师闫玉良借班给五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习作课。先呈现如下:  师:你们说说看,我为什么来这儿?  生1:上课、交流……  师:我来这儿是为了交朋友。(板书“友”字)朋友有很多种,“友”可组成什么词?  生2:“故友、驴友、好友、战友、男友、网友、牌友……”  生3:“笔友”“书友”。  师:什么是“书友”?  生3:一起看书的朋友。  师:我就是你们的书友。  评析:以谈论朋友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