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以知“深浅”,“举一”以“反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市面上有许多作文指导书,小学生作文以这一系列的写作指导书籍为拐杖,靠船下篙,也不失为学习写作的一条途径。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对创作来说,种种死板的教条和指导提纲也是一种束缚和伤害。
  很多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纯粹为作文而作文,根据习作的命题从相关的作文选中挑选一篇,同题材、同体裁、同结构,只是换了一个人物、一个时间,以“旧瓶装旧酒”。有时,教师难得看到了一篇“佳作”,喜滋滋地拿到班中作范读,以激励其他学生,没想到刚一读了个开头,就被台下学生毫不客气地打断,指出此“佳作”的出处——某一本优秀作文选,或者提议教师输入关键词“百度”一下,这种现象让人尴尬。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指导课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需亲自“下水”,抛却窠臼,呈现原汁原味的文章,跟学生同一条地平线行走。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跟学生做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下水’,加快学生的进步。”顾之川先生也强调说:“没有写作经验,老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经验,老师的指导就会对症下药。”
  与站在岸边指挥不一样。“下水文”是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进行的作文,其写作的出发点是为使学生的写作更具针对性。教师结合作文指导和评讲,把自己的写作过程和体会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听后感到亲切,同时又深感有共同语言,直感性强,易于模仿。教师再谈自己怎么写时就更能给学生以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理想效果。
  那么,如何把握机会,适时“下水”,体现 “下水”的有效性呢?
  一、提前“下水”
  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自己先写一篇文章以试“水之深浅”。特别是在写作中,自己摸索所写文章的难点,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难点。找到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明,用以开启学生的写作思路,扫开学生写作上的“拦路虎”。如一次指导学生写《不该发生的故事》时,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如何选取“不该发生的事”这样的材料。在指导前,我先写了一篇文章,通过“下水”取得诸如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布局等方面利弊得失的感性知识,然后在指导课上有的放矢地谈自己的体会,给学生以借鉴并加以启发,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写作。而且,学生听了教师的例文和写作体会后会深切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文章”: 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便看出它的亮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与思考,就会一闪而过。只要善于观察、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这样,学生模仿教师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在意,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即使学生模仿例文,因素材不同,也会有“旧瓶装新酒”的另一番滋味。久而久之,学生也把作文过程理解为认识生活,铸造生命的过程。
  二、同步“下水”
  “下水作文”力求“同步”。这是我真切的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当场习作最好,当着学生的面写作,一种真实的示范尽在不言中。师生一起构思,一起操纵文字,一起体味酸甜苦辣,使教师和学生的身心距离一下子拉近,深刻的平等感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无声中营造出来。同时,这样写作,教师也可以边写作边摸索出其中的难点,也就可以在学生写作时及时指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亲自实践,其实,这对教师同样也很重要。如在指导学生写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时,知道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此类文章的结构。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之时,边写作,边指导。指导课几乎完全用我的这一篇“下水”文章进行,指导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这样,指导课上完,学生的文章也就完成了。更为重要的是,“超过老师”的念头也在激励着学生不断地在文字的运用、开篇的先声夺人或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方面下工夫。
  三、发现问题后“下水”
  批改作文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学生的习作弊病如出一辙,如记叙文写人为主的缺乏典型事例,写事为主的又成了流水账,写景为主的则杂乱无章……这时,教师应认识到又是“出手之时”了,可有针对性地写一写“下水文”,对照着进行剖析,最后由学生进行相互评议、相互修改,再自己修改,可谓对症下药。有一次,学了一个主题为“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的单元后,我安排了这样一次作文训练:××,我想对你说。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奶奶外婆作为写作对象,其间很多事例缺乏感情的流露,到后来像程式似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你对我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爱你!”这样的感情表达苍白无力。我就抓住契机,进行了“下水”。我深情地回忆了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在我皮肤过敏时给予的关爱,其中我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来突出看似平淡的言语对于住校生的我在心灵上的震撼。展示了“下水作文”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表达真情实感三法:(1)意境找感觉;(2)内心有真情;(3)细节描写最感人。由发现问题到“下水例文”,再到找到根源,这些水到渠成。
  四、“下水”后再“下水”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所以“下水”后,教师亦可出示自己不成熟的“下水文”,将其大胆亮出来,任由学生评议,对于一些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更应认可和鼓励。然后,教师当堂修改,把较成功和完善的一篇例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但在评议、修改中得到了灵感,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会养成作文后自读自改、互读互改、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作文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没有最好,没有教条,只有适合。在实践中,只要是对学生真正有益的,就值得我们推广借鉴。在多年的“下水”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经验:
  1.“下水作文”千万别追求尽善尽美。对于“下水作文”,许多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下水作文”写得越好,对学生的作文帮助就越大。为此,不少教师煞费苦心,甚至为了虚荣心,怕没面子而不敢动笔。殊不知,教师“下水”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启发学生的作文思维。所以,请动用我们的“秃笔”,写下我们的真情作文,给学生一个风向标。同时,我们都明白,过好的文章,会直接让学生产生“望尘莫及”的感觉,那岂不事与愿违吗?我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有一年新接手一个五年级的班级,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基础很差。于是,在一次晨间谈话时,为鼓励学生课外坚持练笔,我刻意把自己平时的涂鸦之作发送到校园网的“班级作品”栏目中,当时为了显摆,还顺便一起“欣赏”了当年为十年校庆时写下的长诗《腾飞的暨阳小学》。结果,下课后有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么长的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还有像那种‘你洗涤尘埃排除纷扰∕你启迪智慧指点人生∕你励精图治慨当以慷∕你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你耕桑耘梓十年∕桃李四方攀枝折桂∕你栉风沐雨十载∕芬芳八面豪情满怀’的诗句,我看也看不懂。”可见,这个时候教师“下水”尝试是适得其反的。教师的“下水作文”应对学生的写作具有指导和牵引的作用。
  2.“下水作文”要坚持示范性和启发性。教师的“下水作文”一定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师需从学生的观察角度出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下水”,“下水作文”的素材要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用学生的心理、语言、口气去表达,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便于学生把握和模仿,从而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文章来。
  3.“下水作文”可以追求即兴口头创作。在仿写时,我们常常会即兴来上一句生动精彩的语句。但对于作文,即兴的口头作文或许就比较少了。其实,即兴的口头“下水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是很有利的。因为平时学生以为写作文如何艰难、如何神秘,甚至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如若教师在课外多下点苦工夫“养精蓄锐”,在课堂上多来几个“脱口秀”,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学生对写作露出害怕、无奈甚至讨厌时,即兴来一个口头段落,在教师现场口头作文的影响下,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即使做不到“灰飞烟灭”,也能有所减轻了。
  4.“下水作文”还应该在“风口浪尖”上。所谓在“风口浪尖”上“下水”,是指对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每次都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也“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在“刀刃”上“下水”,在“风口浪尖”上“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就某篇的准确释题、精妙立意,开篇的先声夺人,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受益。如发现学生在习作中出现叙事平铺、描写空洞的毛病后,我就根据他们的问题设计了几段文字,在展示后,由学生在相关方面对比自己的习作,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为了真心实意地“关注”而不“关住”学生的作文教学,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努力扭转教师“眼高手低”“述而不作”的尴尬局面,多“操刀”,多“下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种言传身教,举一反三,胜过任何空洞无力的说教。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 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 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 使他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加强读写练习,也成为大多数作文教学的固有认识。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也符合教学规律,但对小学生来说,只靠读来提升写作水平,还存在一些困难,因为读与写很难有机融合,自然就不能发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与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以其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的特点,更受广大教师青睐。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游离主旨等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注意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悟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天鹅的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天鹅的什么
[摘 要]在说明性文章习作指导中,要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夯实阅读中的表达方法指导,在有效链接语言训练点中,让学生了解表达方法;从“说”练起逐步过渡到“写”,将“说”贯穿于“写”之中,让学生课余练法;在循序渐进、扎实细致的指导中,使学生掌握运用方法,从而形成“有法可依”的说明性文章习作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说明性文章 说明方法 习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解析,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读文本,抓单元、依学情、研内容、扣教材,教师应一步步引领学生达到整体感悟。  [关键词]情感 例谈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9  根据“阅读教学要看得见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看得见学习有过程、有层次,看得见听说读写
[摘 要]《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有关“中华民风民俗”的略读课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可把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单元 课程资源 典型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2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民风民俗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虚实相生,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课堂沉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沉默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如何把课堂沉默的艺术演绎精彩呢?  一、为保障教学而沉默  1.用沉默来严肃课前纪律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即使上课预备铃声响起,一时也难以安静下来。此时,教师不必大声斥责制止,也不能置之不理,急于开始上课。教师可以先肃立讲台,同时用目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母子三人为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赞扬了他们的机智勇敢。故事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中对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的刻画特别细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危急、紧张的情节,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内心
[摘 要]“真学课堂”包括真教、真学、互动三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想法变为行为,将知识与技能、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互助学习 真学课堂 真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7  何为“真学课堂”?“真学课堂”就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真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