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很多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没有个性化思想的展示,也没有真实情感的表达,素材也尽是些老掉牙的“陈芝麻、乱谷子”。究其原因,关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太少。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少一直是困扰他们作文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累
艾青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可是,当代不少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校园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天地,家庭是他们写作业的“鸽子笼”,他们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即使是“快乐周末”,也基本上被这样那样的补课所占据。这种呆板而单调的生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阅历不丰,见识不高,同时也就缺少了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而没有了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了厚积薄发的原始积累,学生在真正作文时也就只能榨出“真情”、编出“实感”了。
2学生任务重,无暇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中的中学生不仅所学科目比较多,而且课业负担太重,这是一个非常突出也很严峻的现实。作业严重超时,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扰着大多数中学生的一个难题。而对于作文,学生也常常是一提到作文头就疼,于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往往是花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一篇作文,有的甚至半个小时就可以“一气呵成”,但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修改,去二次创作了。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所花的精力远远占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顾不上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于是,也就无法记录生活和积累素材。
3观察意识差,懒于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必须寻到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方有清甘的水喝。”所以,中学生应该用心地寻求生活的源泉,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应该多一个“心眼”,也就是说要树立主动观察的意识。谁都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当今的中学生,更多地被这个花花世界的表面所吸引,总是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一味地享受,却不愿意动动笔花点儿时间去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将自己生活中虽平凡却有趣,虽普通却极有意义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他们不懂得,今日的点滴积累必将为他们明日的“博观约取”打下坚实的素材基础。
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
1关注生活、观察细节
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才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理解生活并表现生活。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只是身在生活,却不懂得观察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素材积累的。所以学会“有意观察”,增强自己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动性,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显露的思想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中学生写作文时,看准题目要求以后,不要去想自己看过什么样的类似的文章,也不要去虚构一个故事情节来迎合这个题目。而应该结合具体要求,看看是否能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自己作为旁观者了解到的生动事件作为写作素材。只要是写别人未曾写,言别人不能言,那就算是出新了,而真情实感也就必然会流露在字里行间。
2多读好书、多写片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无疑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必须做的”(叶圣陶)。在笔者看来,记片段主要是记录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把小事的经过用作文语言简要记录下来;写日记则更多是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自己在某一时刻的心情,或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前者的好处是可以积累生活的素材,为自己的日后作文多准备“米”,而后者的好处是让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平台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说:“(你)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中学生若能持之以恒地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就丰富了,作文时当然就不会内容空洞、情感匮乏了。
3开展活动,举办讲座
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特色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班级可以建图书角,定期举行班级读书汇报活动,可以自行创建班刊发表优秀习作。注重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利用好校园广播电台和“雉水西园”文学社,开展好“我爱文学”、“百家讲坛”、“小记者站”等活动。还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通过经典书籍推荐阅读、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要定期举行专家讲座,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邀请专家进校园和师生零距离接触,畅谈写作体会,分享写作经验。
4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这是捕捉灵感的基本条件。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就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语文化,写作活动生活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血肉丰满、思想深刻和富有灵气的文章。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们可以及时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风光。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有名园,有的有名家;有人身处繁华都市,有人来自静谧乡村。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尽情体验。社会是个万花筒,我们可以组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游览观光、参加市场工厂、访问英雄模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有效地疏通学生创作的源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深情厚意。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材料可写,有好材料可写,有新材料可写,就必须让学生博览群书,包括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人文之“书”等,只有做到勤于积累,聚沙成塔,才能真正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实验初中(226500)
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累
艾青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可是,当代不少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校园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天地,家庭是他们写作业的“鸽子笼”,他们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即使是“快乐周末”,也基本上被这样那样的补课所占据。这种呆板而单调的生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阅历不丰,见识不高,同时也就缺少了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而没有了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了厚积薄发的原始积累,学生在真正作文时也就只能榨出“真情”、编出“实感”了。
2学生任务重,无暇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中的中学生不仅所学科目比较多,而且课业负担太重,这是一个非常突出也很严峻的现实。作业严重超时,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扰着大多数中学生的一个难题。而对于作文,学生也常常是一提到作文头就疼,于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往往是花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一篇作文,有的甚至半个小时就可以“一气呵成”,但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修改,去二次创作了。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所花的精力远远占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顾不上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于是,也就无法记录生活和积累素材。
3观察意识差,懒于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必须寻到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方有清甘的水喝。”所以,中学生应该用心地寻求生活的源泉,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应该多一个“心眼”,也就是说要树立主动观察的意识。谁都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当今的中学生,更多地被这个花花世界的表面所吸引,总是在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一味地享受,却不愿意动动笔花点儿时间去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将自己生活中虽平凡却有趣,虽普通却极有意义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他们不懂得,今日的点滴积累必将为他们明日的“博观约取”打下坚实的素材基础。
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
1关注生活、观察细节
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才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理解生活并表现生活。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只是身在生活,却不懂得观察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素材积累的。所以学会“有意观察”,增强自己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动性,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显露的思想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中学生写作文时,看准题目要求以后,不要去想自己看过什么样的类似的文章,也不要去虚构一个故事情节来迎合这个题目。而应该结合具体要求,看看是否能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自己作为旁观者了解到的生动事件作为写作素材。只要是写别人未曾写,言别人不能言,那就算是出新了,而真情实感也就必然会流露在字里行间。
2多读好书、多写片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无疑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必须做的”(叶圣陶)。在笔者看来,记片段主要是记录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把小事的经过用作文语言简要记录下来;写日记则更多是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自己在某一时刻的心情,或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前者的好处是可以积累生活的素材,为自己的日后作文多准备“米”,而后者的好处是让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平台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说:“(你)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中学生若能持之以恒地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就丰富了,作文时当然就不会内容空洞、情感匮乏了。
3开展活动,举办讲座
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特色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班级可以建图书角,定期举行班级读书汇报活动,可以自行创建班刊发表优秀习作。注重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利用好校园广播电台和“雉水西园”文学社,开展好“我爱文学”、“百家讲坛”、“小记者站”等活动。还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通过经典书籍推荐阅读、读书心得征文比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要定期举行专家讲座,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邀请专家进校园和师生零距离接触,畅谈写作体会,分享写作经验。
4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这是捕捉灵感的基本条件。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就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语文化,写作活动生活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血肉丰满、思想深刻和富有灵气的文章。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们可以及时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风光。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有名园,有的有名家;有人身处繁华都市,有人来自静谧乡村。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尽情体验。社会是个万花筒,我们可以组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游览观光、参加市场工厂、访问英雄模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有效地疏通学生创作的源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深情厚意。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有材料可写,有好材料可写,有新材料可写,就必须让学生博览群书,包括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人文之“书”等,只有做到勤于积累,聚沙成塔,才能真正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实验初中(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