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借力提升效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力是一种借助他人力量获得成功的策略。根据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格斗技巧,可以看到借力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事实上,借力策略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并且成功的例子举不胜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使用借力策略,可以给学生打开一个突破口,找到其中容易理解和体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借力背景资料,直接切入
  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创作背景,并且也集聚有相关的写作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阅读,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有一些人文背景资料。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还要在教材的背景资料上下功夫,做好各种储备。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带领学生深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之中,获得个人的独特体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教师生硬的灌输课文知识,让学生兴趣缺失,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这就需要丰富课堂内容,向背景资料借力。
  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了解起来存在着难度,一方面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个人经历比较陌生,另一方面对《故乡》的写作背景所知甚少,因而理解起来容易造成困难。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料:《故乡》写于1921年,当时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社会变动——即辛亥革命,当时鲁迅还亲眼目睹了许多国家大事,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此时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可以了解到张勋和袁世凯的真实嘴脸,进一步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鲁迅写作时期的心理背景。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家想一想,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卖国贼夺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失败,对于农民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学生根据背景资料,获得了认知,并能够从《故乡》中的描写里看到,农民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导,学生对鲁迅的人生经历有了大概的了解,对其作品也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深入课文并从中获得灵感,这是非常有效的借力。
  二、借力学生误区,加强体验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个有效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能够借力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上的误区,由此导入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
  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笔者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初次阅读之后的感觉,学生认为,这篇文章三次写到了菊花、牡丹和莲这三种花,但前两次的顺序依次是菊花、牡丹、莲,而第三次却变为菊花、莲和牡丹,作者的思路有些混乱。此时笔者进行了分析,并借助学生的这个认知展开了课堂教学:先让学生解读一下菊花、牡丹、莲的文化内涵。菊花代表着坚强,傲霜的菊花,而牡丹代表着雍容华贵,而莲则代表了高洁,出淤泥而不染。这三种不同的花是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价值取向,此时学生抓住文中的“独”、“宜”的字眼,反复诵读课文,获得了自己的感受,明白了作者之所以改变了位置,是为了讽刺世人追名逐利,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对学生经验的借力,课堂突破了难点,也有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借力同类题材,提升效率
  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比较法。这种同类比较法,其实就是一种借力同类题材的有效策略。根据课文进行同类题材的研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艺术特色,并且把握和理解文本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如在教学文言课文《石壕吏》时,为了把握文章的风格,笔者借力于之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这两篇作品的题材相同,都写了古代的一个家庭,都有一对老夫妇和三个儿子。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清平乐·村居》里的老妇人和老翁“醉里吴音相媚好”,卿卿我我一派恩爱,家庭多么幸福美满;而《石壕吏》中的老翁却急慌慌地要翻墙离开,老婆婆则要“犹得备晨炊”;《清平乐·村居》里的三个儿子在村头村尾一个“锄豆溪东”,一个“卧剥莲蓬”,一个“正织鸡笼”;而《石壕吏》中的三个儿子,两个“新战死”,一个“且偷生”,从这两部作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两个家庭一个幸福美满,一个悲惨凄凉。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深刻理解了杜甫在文本中所蕴含的苦痛,以及他内心的呐喊,这样的呐喊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四、借力生活经验,开阔视野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而后获得提升,最终实现了艺术和生活的高度融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会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文本内容做不由自主地对照,这正是建立课堂学习的一个有效通道。课文中的生活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一段距离,但由于教师的桥梁作用,将会使其获得链接,从而为学生打开一个开阔的视野。
  如笔者在参加课堂大赛时选讲毕淑敏的作品《提醒幸福》一文时,就借力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局面:先让学生理解文中的一句话(读出自己)。什么叫读出自己呢?笔者从自己的体验入手,告诉学生,笔者每天上班都要走一个小时,每天都要听一首最近流行的歌曲,这样反复听了很多首歌曲之后,笔者就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听到了什么?笔者从中在感受从前的快乐,在感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怀念从前的生活。这样笔者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好好活着,而且还能够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这就是一种幸福。但是笔者同时又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读了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像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笔者从不熟悉到渐渐有些问题,这个历程让笔者发现自己所知甚少,需要加强学习,这个时候,笔者其实还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不再像从前那样浪费时间。
  通过笔者的讲述和抛砖引玉,学生体会到了文中所点明的主旨“认识自己”,从而获得了认知自己的一种泛型,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也有了投入其中自省自我的能力。另外,在对文本的字词推敲方面,笔者也做了自我生活体验,学生由此获得启发,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像对“幸福”这个字眼的理解,有的认为能够每天按时上学就是幸福,有的认为身体健康,有同学、朋友就是幸福,每个人有不同的体验,就有不同的对幸福的解读。总之,借力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将为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藕渠中学(215500)
其他文献
提到教学导语,人们自然会想到各种导入语言,如最为常见的几种技巧,故事式、悬念式、渲染式、引用式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以上这些导语,都是从“形式”上来划分的,因为课文内容涉及的太少,对此有必要重视起来,合理设计导语内容,争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下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为内容来设计教学导语。  一、以“时间”为内容设计导语  时间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这个“时间”既
期刊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讲,都应保证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以《为学》为例,分析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学应将立足点从传统的“教”转移到“学”上,重视研究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提
期刊
当下,学生惧怕写作,从根本上来讲,是缺乏创作的内在动机。一则往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选材方面犯难。二则是有话可说了,却不知如何运用既有的写作素材,通过适当的裁剪,来组织行文。写什么?怎么写?“素材选择”与“素材运用”无疑成为了问题的焦点。  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界花草树木的描摹随处可见。这些文字往往融入了古代文人细腻的生活体验,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诸如屈子的“香草美人”,陶
期刊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了中国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美德,凝结了诗人对家国的美好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夺目的明珠。蕴含美好情感的诗词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诗词既能陶冶身心,提升文学素养,也能充分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面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诗词有效教學策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诗词,使学生从诗词中汲取
期刊
学生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可能会有很多种,但是阅读这种方式,是任何一个方式都不能相比的。比如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这些电子设备就会通过图像和声音,以这些为载体,给你直接的信息。但是这样接受的信息是没有感情的,你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就需要自主阅读,它是一个开阔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缓慢而又带有情感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可以发挥你无限的想象空
期刊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材,帮助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语文學习水平,为他们下阶段语文能力发展做好铺垫。教师要从学生语文学习需求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的使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语文学习平台,引导他们转变对语文科目的固有印象,进而主动在教材中挖掘对自身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有益的内容,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
期刊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推行使用,教材中大量名著的推荐阅读,对语文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阅读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学生往往就会读而无趣,读而不思,读而不写。因此,如何构建精教活学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极为重要的。  一、精心设计趣味课前阅读任务  于漪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写共有十大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五点: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依据这个编写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几乎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具有正面示范作用的文章。对于真正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深入挖掘一下也未尝不可。教材中不少的课文,我们何不采取激趣教学,让孩子深入探究一下文本呢?  下面以苏教版八上
期刊
一、抓住重点,巧定主问题教学目标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弗兰士和韩麦尔先生,常规教学一般都是抓住小弗兰士的心理的变化来设计教学的。长文短教,需要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必须准确制定主问题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主问题时要另辟蹊径,抓住韩麦尔老师的语言描写解读人物,品味韩麦尔老师的人物语言,感受爱国情怀,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由于学生对小说所写的普法战争的故事背景非常陌生,缺少生
期刊
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建构有效阅读课堂应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现以七年级说明文《凡尔赛宫》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几点尝试。  《凡尔赛宫》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不少西方建筑艺术相关概念学生缺少直观的印象,应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前两篇课文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巍巍中山陵》,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建筑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