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大特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处在课改最前线。回首几年讲台磨砺和新课程理念洗礼的历程,其问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记忆。其中感受最深、改变最大的是以下四点。
  
  1 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
  
   语文教学中,我们早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或“教师拨、学生转”的教学方式,而新课标强凋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因此从接受新的课堂理念开始,我就积极倡导并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是对!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摒弃。每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坚持让学生存“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使学生因“文”悟“道”.“道”中学“文”。我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即:①读——读喜爱的语段;②说——说探究的内容;③问——问:不懂的问题;④帮——帮助解决疑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促进师生之问平等交流、同学之问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氛围、当然,自主、合作、探究不是一种学习的“顺守”,(先“自主”再“合作”,最后进行“探究”)也不是每课必须进行的机械学习“程序”。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文本设计出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型”课;以学生协作交互为主的“合作型”课;还有以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主的“探究型”课;当然还有“兼容型”的课,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被我用于文本的学习,还用于作文教学。我在作文教学中,就常采用学生自读自评、互读互评、师渎师评、再读再写的方式评改作文。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批改的压力。更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了修改作文,提高了习作水平。
  
  2 新的学习领域的开辟
  
   丰富的语言青来自于积累,这已成为语文教学不争的事实。我平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积累,如重视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占诗、名言谚语、优美语段等的积累;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汁语史小报、周学一语、开心小练笔、课前一分钟演讲、主题队会、辩论会……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但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以上,这些,还要开辟新的学习领域。在这方面,我主要叭以下方面做起——
  2.1 向文外延伸,即到课本、课文之外去学习语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语知”,提高“语技”,感受“语理”,形成“语感”。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上这节课之前,应该介绍学生读有关回忆周恩来的文章:课文上过之后,可以介绍学生读《一月的哀思》、《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文章。当然,还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这就形成了课文学习的“三部曲”:学课文之前学生应该干什么;学课文时学生应该怎么学;课文学过之后学生还应该干什么。这“三部曲”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向课外拓展,就是到课堂之外去学语文。如六年级下期第二单元民风民俗学过之后,让学生看一看——走出课堂,到实地走察看一下当地民居;问一问——向相关的人询问、了解一下家乡的节日习俗:查一查——通过查资料或网络的方式搜集其他地方的戏剧特色……通过这些形式,丰富学生所学。
  2.3 向生活开放。语文课程本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材中的不少篇目更是生活的直接反映。所以要自觉地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的素材,即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把当地当时的语文资源拣起来、编起来、用起来,构建生活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如风土人情的了解、名优特产的推介、传统文化的搜集、编课本剧等。
   走出书本、课堂,走向生活,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策。
  
  3 新的学习效果的追求
  
   教师教什么课,都不应该忘记是在“教人”,特别是对尚未成熟、定型的小学生,更要加大“育人”的力度,提高“育人”的功效。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4 新的教学习惯的养成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如古人一日三省其身。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身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的比较少。新的课堂让我学会了反思,养成了写教后记的习惯。
   新课程的推进。似一条循真之路,让我们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把握了学习语文的本质,恢复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沿着循真之路,悟出语文之美,将是我今后工作的方向。
其他文献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实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获取生物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手段,又是遵循新课程理念,导以思维、授以方法、练以技能、揭示规律,实现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①常见
期刊
【摘 要】 中考复习教师至关重要,要明确指导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制定完整的教学并计划;课堂教学要深化化知识、优化方法;依“标”靠本、精选习题、培养能力。  【关键词】 明确思想 课堂效率 讲练结合 渗透理念     中考前的复习是师生最紧张最辛苦的时候,复习的思路、策略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成就,在此期间,教师的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复习是抓住课本,夯实基础复习
期刊
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课改实验教材是从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全方位改革的新教材。它充分体现了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如何彰显教材的优势,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我在认真研读教材、体会教材编写意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生动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改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期刊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可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从设立到落实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下面,笔者结合杨小艳老师设计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目标谈谈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1 向左走——“可有可无”式的教学目标定位     学校开展课堂评优活动,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当问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期刊
作为身在一线的乡镇小学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笔者在教学观察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 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的学     首先,我们应当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责任今非昔比,其教学方式、方法当然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熟悉的习惯的模式上了。教师必须走下讲坛,与学生坦诚相见,互相尊重,共同探究,共同成长。   其次,我们应当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空。我们总是习惯
期刊
【摘要】 教师,就社会功能而言,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就在教育中的地位而言,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先进的观念引领学生,在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改革旧观念 树立新理念 转变     新课程改革把“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精神的教育观念”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
期刊
1 赏识激励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1 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习作,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方面: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的习作被拿到班上作
期刊
1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新知识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小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多,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活经验设计游戏性的、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1 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课堂教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或是千方百计拼凑编造的“优秀作文”。   在一次期终集体阅卷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孩子的作文内容很相似,甚至有几篇是只字不差,使在场的每一位阅卷教师都感到很惊讶,经思考推测
期刊
1 在研读教材中形成“独特理解”    1.1 把握教材的单元组合。语文教师在教每个单元之前,要整体地处理教材,即:单元备课,通盘考虑。对这些有着同一思想情趣、同一主张、同一表达手法的课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来解读,那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课文,只有整合起来教,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安排了《长江之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