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小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或是千方百计拼凑编造的“优秀作文”。
在一次期终集体阅卷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孩子的作文内容很相似,甚至有几篇是只字不差,使在场的每一位阅卷教师都感到很惊讶,经思考推测后。我们认为该班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背了作文,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千篇一律的情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心情不免有点儿复杂。多年的应试教育严重地禁锢着教师的头脑、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教师不得不违心地围着考试指挥棒转,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所谓的“阅卷心理学”,殚精竭虑地设计着一个个模式,谆谆告诫着学生要写四平八稳的应试作文。这种只重思想,不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生活修养的作文导向,其结果必是假情、假话充斥作文。
小学生作文应该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写“我”就是所写内容要真实,所表之情要真挚,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即真情书写,张扬个性。那么,如何唤发学生的真情,让他们用真情实感表达个性,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文章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流露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天性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个个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如果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孩子的爱好与个性入手,不用成人的对与错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那么就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引导其写出真话作文。
前两年所任教的六年级分班,小部分学生被分了出去。几年的同窗之情,使得不少学生潸然泪下。我便以此为题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不再是生编硬套的冥思苦想,真真切切地写出了这几年的喜、怒、哀、乐,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修辞,但处处透着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为鉴,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并加以恰当的引导,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营造自由的表达氛围,激活情趣,张扬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只有拨动“隋”弦,才能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写出个性化作文。
要拨动学生的“情”弦,就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外,更多的是在作文题目、题材、中心等方面画圈限制。学生写作时总是在教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内容单一。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无法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只能使他们对作文望而生畏。鉴于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文训练的选择,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他想写之事、说他想说之话、抒他想抒之情。教师应由“台前”退至“幕后”,由“限制”变为“放开”,可以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训练,才能在写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地发挥。
3 返璞归真,回归“生命本源”,抒发情意,放飞个性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积累的生活材料中,回到生活场中,唤起生命的真实情感,激发其用手中的笔抒发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
然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作文中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现象十分常见。这样的作文,将会铸成学生人格的分裂,违背了作文的“本真”,造成了真实生命的缺失,使作文成为流于装腔作势的故弄玄虚之作。作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生活的有情有趣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他们才能说真话、说实话。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放飞人的个性特征。
笔者认为,只有让作文回归到最自然的“生命态”中,在心灵的放飞中聆听生命的旋律,在情意的抒发中展示生命的原生态,才能使作文成为学生彰显人格魅力的一种凭借,才能使作文成为学生个性的栖居地。个性化的作文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渴望,是他们生命的呼唤。它是真实情感的倾诉,是真切生命的再现。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孩子写个性化的文章,使习作成为情感与个性的结晶。我们应该相信,个性化作文收获的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人
生世界。
在一次期终集体阅卷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孩子的作文内容很相似,甚至有几篇是只字不差,使在场的每一位阅卷教师都感到很惊讶,经思考推测后。我们认为该班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背了作文,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千篇一律的情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心情不免有点儿复杂。多年的应试教育严重地禁锢着教师的头脑、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教师不得不违心地围着考试指挥棒转,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所谓的“阅卷心理学”,殚精竭虑地设计着一个个模式,谆谆告诫着学生要写四平八稳的应试作文。这种只重思想,不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生活修养的作文导向,其结果必是假情、假话充斥作文。
小学生作文应该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写“我”就是所写内容要真实,所表之情要真挚,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即真情书写,张扬个性。那么,如何唤发学生的真情,让他们用真情实感表达个性,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文章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流露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天性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个个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如果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孩子的爱好与个性入手,不用成人的对与错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那么就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引导其写出真话作文。
前两年所任教的六年级分班,小部分学生被分了出去。几年的同窗之情,使得不少学生潸然泪下。我便以此为题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不再是生编硬套的冥思苦想,真真切切地写出了这几年的喜、怒、哀、乐,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修辞,但处处透着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为鉴,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并加以恰当的引导,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营造自由的表达氛围,激活情趣,张扬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只有拨动“隋”弦,才能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写出个性化作文。
要拨动学生的“情”弦,就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外,更多的是在作文题目、题材、中心等方面画圈限制。学生写作时总是在教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内容单一。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无法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只能使他们对作文望而生畏。鉴于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文训练的选择,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他想写之事、说他想说之话、抒他想抒之情。教师应由“台前”退至“幕后”,由“限制”变为“放开”,可以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训练,才能在写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地发挥。
3 返璞归真,回归“生命本源”,抒发情意,放飞个性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积累的生活材料中,回到生活场中,唤起生命的真实情感,激发其用手中的笔抒发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
然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作文中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现象十分常见。这样的作文,将会铸成学生人格的分裂,违背了作文的“本真”,造成了真实生命的缺失,使作文成为流于装腔作势的故弄玄虚之作。作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生活的有情有趣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他们才能说真话、说实话。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放飞人的个性特征。
笔者认为,只有让作文回归到最自然的“生命态”中,在心灵的放飞中聆听生命的旋律,在情意的抒发中展示生命的原生态,才能使作文成为学生彰显人格魅力的一种凭借,才能使作文成为学生个性的栖居地。个性化的作文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渴望,是他们生命的呼唤。它是真实情感的倾诉,是真切生命的再现。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孩子写个性化的文章,使习作成为情感与个性的结晶。我们应该相信,个性化作文收获的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人
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