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频发,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热爱生命的教育迫在眉睫,催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了:“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尽管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少数高校注意到对大学生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常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课,或以做报告的形式讲座,或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展现,或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活动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靓丽风景线。
早期的死亡教育类课程
早在1990年,武汉大学教师段智德在哲学系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哲学家对于死亡的探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两个方面——生与死,使学生建构起现代健康合理的生死观念,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91年8月,段智德教授所著《死亡哲学》一书出版,“死亡哲学”一词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1994年,郑晓江教授开始在南昌大学首开“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1997年,又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使学生了解生死哲学的意义,把握建构合理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提高生活品质与人生品质。2006年,郑晓江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为基地,组建了徐春林、曾勇、马九福、朱清华、罗永梅等若干位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课程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该课程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多部有关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著作。
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开展。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比如,广州医学院(2013年1月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死亡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或作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讲授内容开展教育;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死亡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作为教材。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同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以145名大学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授课教师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
2008年春,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9年,该课程进一步开设为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来自于大学城的14所高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2010年9月,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正式开课,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2011年开设“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课程。几年来,不仅创建了“华夏生命教育网”,并主编了《生命教育》电子期刊,还指导学生编印了《生命》报,而且陆续出版了《生命教育引论》《大学生命教育论》《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等“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多本,形成了以何仁富教授为首的生命教育教学团队。
2008年秋季,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公选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纷纷在任教的院校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如黄瑜在广东商学院开设“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黄德锋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选课,陈金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黄艳红在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和选修课。
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价值
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福建师范大学将生命教育列入了第一个月的重点教育内容。学校专门为学生们举办了大型生命教育图片展,不仅包含了如何在地震、火灾、台风、洪水中进行自救,还增加了如何应对生命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创伤等内容;学校还聘请了专家给全体新生开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讲座;同时,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此外,学校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好生命教育的“第一节课”,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2009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在13个院系的667名军训新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知识讲座、露营实践如搭帐篷、宿营等。这是该学院首次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重大突发事故及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同期,学校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报名学生可在上课时间游泳,不需缴纳费用,作为一项学生要掌握的自救技能;学校还与武汉东湖高新消防大队联合进行消防演习,学生学习遇到火灾火险时的逃生自救、扑救火灾的方法、逃离火灾现场的途径等,为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2013年秋,天津大学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纳入4000余名本科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开学后第一、二周开展8个课时的生命教育教学,使生命教育课成为每名本科新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改革,通过在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深入体会人本质的社会属性,进而珍爱生命,乐观生活。
其它形式的生命教育课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讲座类生命教育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为大学生做相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如武汉大学组织以“如何善待和开发生命”为代表的生命教育系列讲座;廊坊师范学院为大一学生举办“大学生生命教育”讲座;深圳大学组织承办以《生命的跨越》为代表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等,都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本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生命教育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类生命教育课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悟生存与死亡;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组织“关注心灵,关爱生命”“面对死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利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然,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下更多学校的选择。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承担了20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后,组织编撰了《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并在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心理咨询”选修课中,对大学生遇到失恋、求生、死亡、困惑等几个场景做相应的训练和辅导。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中国计量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以火灾逃生为代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自救自护实验室”模拟平台演练,学院还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之中。
链接
美、英、日生命教育课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等内容,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日本推行“余裕教育”课,即“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它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教化,使之从小就明白要珍惜生命;同时注意把握生命教育的连贯性,善于把知识渗透到相关学科,使珍视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1989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到1998年修订的小学道德课程,再到高中的伦理课以及大学的教养课中均涉及了“关爱生命”,使生命教育自成体系。
早期的死亡教育类课程
早在1990年,武汉大学教师段智德在哲学系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哲学家对于死亡的探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两个方面——生与死,使学生建构起现代健康合理的生死观念,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91年8月,段智德教授所著《死亡哲学》一书出版,“死亡哲学”一词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1994年,郑晓江教授开始在南昌大学首开“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1997年,又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使学生了解生死哲学的意义,把握建构合理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提高生活品质与人生品质。2006年,郑晓江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为基地,组建了徐春林、曾勇、马九福、朱清华、罗永梅等若干位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课程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该课程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多部有关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著作。
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开展。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比如,广州医学院(2013年1月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死亡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或作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讲授内容开展教育;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死亡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作为教材。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同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以145名大学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授课教师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
2008年春,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9年,该课程进一步开设为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来自于大学城的14所高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2010年9月,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正式开课,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2011年开设“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课程。几年来,不仅创建了“华夏生命教育网”,并主编了《生命教育》电子期刊,还指导学生编印了《生命》报,而且陆续出版了《生命教育引论》《大学生命教育论》《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等“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多本,形成了以何仁富教授为首的生命教育教学团队。
2008年秋季,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公选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纷纷在任教的院校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如黄瑜在广东商学院开设“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黄德锋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选课,陈金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黄艳红在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和选修课。
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价值
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福建师范大学将生命教育列入了第一个月的重点教育内容。学校专门为学生们举办了大型生命教育图片展,不仅包含了如何在地震、火灾、台风、洪水中进行自救,还增加了如何应对生命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创伤等内容;学校还聘请了专家给全体新生开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讲座;同时,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此外,学校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好生命教育的“第一节课”,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2009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在13个院系的667名军训新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知识讲座、露营实践如搭帐篷、宿营等。这是该学院首次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重大突发事故及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同期,学校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报名学生可在上课时间游泳,不需缴纳费用,作为一项学生要掌握的自救技能;学校还与武汉东湖高新消防大队联合进行消防演习,学生学习遇到火灾火险时的逃生自救、扑救火灾的方法、逃离火灾现场的途径等,为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2013年秋,天津大学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纳入4000余名本科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开学后第一、二周开展8个课时的生命教育教学,使生命教育课成为每名本科新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改革,通过在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深入体会人本质的社会属性,进而珍爱生命,乐观生活。
其它形式的生命教育课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讲座类生命教育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为大学生做相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如武汉大学组织以“如何善待和开发生命”为代表的生命教育系列讲座;廊坊师范学院为大一学生举办“大学生生命教育”讲座;深圳大学组织承办以《生命的跨越》为代表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等,都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本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生命教育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类生命教育课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悟生存与死亡;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组织“关注心灵,关爱生命”“面对死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利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然,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下更多学校的选择。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承担了20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后,组织编撰了《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并在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心理咨询”选修课中,对大学生遇到失恋、求生、死亡、困惑等几个场景做相应的训练和辅导。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中国计量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以火灾逃生为代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自救自护实验室”模拟平台演练,学院还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之中。
链接
美、英、日生命教育课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等内容,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日本推行“余裕教育”课,即“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它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教化,使之从小就明白要珍惜生命;同时注意把握生命教育的连贯性,善于把知识渗透到相关学科,使珍视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1989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到1998年修订的小学道德课程,再到高中的伦理课以及大学的教养课中均涉及了“关爱生命”,使生命教育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