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致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1]。对于该病的诊治中,社区医生大多是首诊医生,及时,准确,合理,有效地诊治对缓解带状疱疹给患者遗留的后神经痛有极大帮助。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带状疱疹患者5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36例,占64.3% ,女20例,占35.7%。男女比为1.8∶1。年龄18-30岁6例,占10.7%,31~60岁34例,占60.7% ,60~岁16例,占28.6%。
1.2 临床资料
诱因及临床表现:22例有过度劳累病史,12例合并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恶性肿瘤等,8例突发或长期精神压力加大因素,14例原因不明。
首发症状均有头痛、畏光、不适等前驱症状,局部皮肤呈持续性疼痛,伴或不伴皮疹,3例患者患处皮肤有微痒感,5例患者疼痛前出现无力、低热等症状。
皮损分布于三叉神经10例,均为眼支;面神经的3例;肋间神经的35例、腰骶部8例。
皮损特征:早期患处皮肤暗红,多见粟粒大小丘疹,并在12-24小时内形成簇状分布的小水疱,疱壁紧、发亮,外周绕以红晕,疹间皮肤正常;皮损沿周围神经带状蔓延,不超过正中线。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多正常,38例轻度升高或下降,3例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总数下降。
1.5 治疗及转归:本病所有病例均采用内外兼治方法,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针剂静脉滴注5-10mg/kg,每日3次,3-5天后改为阿昔洛韦片200mg/次,每日5次口服,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充分水化,防止肾小管内药物沉淀,损害肾功能。
另外早期对部分病人联合使用H2受体阻滞剂甲氰米胍400mg,1次/日静脉滴注,也有不错效果[3]。
(2)止痛及神经营养:选用去痛片、布洛芬、消炎痛和卡马西平等。同时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和甲钴胺。
(3)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d,口服,或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疗程7天。
(4)外用药及局部处理:对一般疱壁完整者外用阿昔洛韦乳膏、炉甘石洗剂或选用中成药六神丸加云南白药粉剂调制外用;疱壁破溃渗出则后1:5000呋喃西林湿敷,或百多邦外用,早期创面无菌敷料覆盖。
(5)中后期适当配合物理疗法 如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皮损干涸和结痂,缓解疼痛。
所有患者经过上述综合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其中40例年龄低于60岁患者中有1例PHZ(2.5%),16例超过60岁老年人有4例PHZ(25%)。
2讨论
人类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儿童时期可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损伤或刺激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病毒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形成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早期发病可伴或不伴皮肤改变,不易引起患者和医务人员注意,常常导致误诊误治,错过治疗最佳窗口,社区临床医生多为首诊医生,准确诊断、及时诊治可以大大减少PHZ形成。56例病例中除14例无明显诱因外,其他42例都有疲劳,精神压力、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早期患处可不单纯痛感,还可以是痒感,后期出现皮疹容易误诊为过敏性皮炎。
带状疱疹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处理及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阿昔洛韦抑制病毒DNA多聚酶进入病毒DNA链,抑制病毒DNA合成,甲氰咪胍作为H2受体阻滞剂,研究发现其有抗病毒,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组胺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2],因其费用低廉,副作用较小,对于早期不典型皮疹可予诊断性治疗。镇痛治疗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口服一般止痛片即可,对顽固性疼痛可以口服卡马西平,对情绪焦虑抑郁者可考虑口服黛力新予以缓解[3] ,所有患者均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和甲钴胺营养神经。对于皮损严重,疼痛明显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节炎症后纤维化,从而大大缓解和抑制后期神经痛症状[4],对无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患者一般采用小剂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疗程为一周。早期创面及时覆盖可以阻断病毒经空气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外用药和物理疗法理疗作为辅助性治疗同样对疾病的转归有所帮助。
应该看到即使及时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人遗留长期反复的神经痛,特别是老年人,这与老年人受累神经纤维修复功能差,时间长有关,社区医生早诊断、早治疗对缓解患者痛苦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69
[2]亓立慧,李敏.甲氰咪胍治疗带状疱疹45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3,15(1):171-172
[3]陈力,徐春晖,曹鸿伟.黛力新对带状疱疹痛患者伴焦虑郁抑情绪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5):41-42
[4]杨国亮.皮肤病学.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63-26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36例,占64.3% ,女20例,占35.7%。男女比为1.8∶1。年龄18-30岁6例,占10.7%,31~60岁34例,占60.7% ,60~岁16例,占28.6%。
1.2 临床资料
诱因及临床表现:22例有过度劳累病史,12例合并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恶性肿瘤等,8例突发或长期精神压力加大因素,14例原因不明。
首发症状均有头痛、畏光、不适等前驱症状,局部皮肤呈持续性疼痛,伴或不伴皮疹,3例患者患处皮肤有微痒感,5例患者疼痛前出现无力、低热等症状。
皮损分布于三叉神经10例,均为眼支;面神经的3例;肋间神经的35例、腰骶部8例。
皮损特征:早期患处皮肤暗红,多见粟粒大小丘疹,并在12-24小时内形成簇状分布的小水疱,疱壁紧、发亮,外周绕以红晕,疹间皮肤正常;皮损沿周围神经带状蔓延,不超过正中线。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多正常,38例轻度升高或下降,3例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总数下降。
1.5 治疗及转归:本病所有病例均采用内外兼治方法,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针剂静脉滴注5-10mg/kg,每日3次,3-5天后改为阿昔洛韦片200mg/次,每日5次口服,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充分水化,防止肾小管内药物沉淀,损害肾功能。
另外早期对部分病人联合使用H2受体阻滞剂甲氰米胍400mg,1次/日静脉滴注,也有不错效果[3]。
(2)止痛及神经营养:选用去痛片、布洛芬、消炎痛和卡马西平等。同时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和甲钴胺。
(3)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d,口服,或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疗程7天。
(4)外用药及局部处理:对一般疱壁完整者外用阿昔洛韦乳膏、炉甘石洗剂或选用中成药六神丸加云南白药粉剂调制外用;疱壁破溃渗出则后1:5000呋喃西林湿敷,或百多邦外用,早期创面无菌敷料覆盖。
(5)中后期适当配合物理疗法 如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皮损干涸和结痂,缓解疼痛。
所有患者经过上述综合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其中40例年龄低于60岁患者中有1例PHZ(2.5%),16例超过60岁老年人有4例PHZ(25%)。
2讨论
人类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儿童时期可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损伤或刺激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病毒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形成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早期发病可伴或不伴皮肤改变,不易引起患者和医务人员注意,常常导致误诊误治,错过治疗最佳窗口,社区临床医生多为首诊医生,准确诊断、及时诊治可以大大减少PHZ形成。56例病例中除14例无明显诱因外,其他42例都有疲劳,精神压力、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早期患处可不单纯痛感,还可以是痒感,后期出现皮疹容易误诊为过敏性皮炎。
带状疱疹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处理及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阿昔洛韦抑制病毒DNA多聚酶进入病毒DNA链,抑制病毒DNA合成,甲氰咪胍作为H2受体阻滞剂,研究发现其有抗病毒,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组胺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2],因其费用低廉,副作用较小,对于早期不典型皮疹可予诊断性治疗。镇痛治疗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口服一般止痛片即可,对顽固性疼痛可以口服卡马西平,对情绪焦虑抑郁者可考虑口服黛力新予以缓解[3] ,所有患者均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和甲钴胺营养神经。对于皮损严重,疼痛明显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神经节炎症后纤维化,从而大大缓解和抑制后期神经痛症状[4],对无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患者一般采用小剂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疗程为一周。早期创面及时覆盖可以阻断病毒经空气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外用药和物理疗法理疗作为辅助性治疗同样对疾病的转归有所帮助。
应该看到即使及时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人遗留长期反复的神经痛,特别是老年人,这与老年人受累神经纤维修复功能差,时间长有关,社区医生早诊断、早治疗对缓解患者痛苦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69
[2]亓立慧,李敏.甲氰咪胍治疗带状疱疹45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3,15(1):171-172
[3]陈力,徐春晖,曹鸿伟.黛力新对带状疱疹痛患者伴焦虑郁抑情绪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55):41-42
[4]杨国亮.皮肤病学.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