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涵 实践“用教材教”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city_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挖掘教材内涵,充分使用教材资源,使教学新颖富有生命力?本文通过一个课例分析,谈了自己如何利用初高中教材,实现初高中知识及高中知识前后衔接的一些做法,对如何用好教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课例;教材;二氧化硫;初高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24-02
  
  如何让《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如何挖掘教材资源,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发生有效衔接?如何将学生对二氧化硫已有的、零散的认识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和深化?如何架起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带着这些问题也是目标,我设计并上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下面我就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五个环节来谈谈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02的性质和作用,该部分内容学生在九年级教材中就有接触。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具备了如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的后继学习,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 学情分析
  
  1 在初中教材中学生先后认识了S02的绝大部分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知道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方法,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分布零散或不够系统和深入。高中阶段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50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2 节能减排,控制S02的排放量,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3 高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 教法分析
  
  1 充分挖掘初高中教材中相关内容,通过投影教材进行直观对比,系统完善学生知识系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化学。
  2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及社会新闻事件,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给予学生学习S02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性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结合,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四 教学过程
  
  1 重温旧知,导入新课
  投影初中教材中有关S02的三个内容的教材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我们已经了解了S02的哪些知识?SO2是怎样一种物质?
  不从老套的酸雨导人新课,而是从熟悉的初中教材内容人手,这样会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会感到很亲切自然。
  2 查漏探新知,归纳物理性质
  给出研究气体物理性质的方法:气体的物理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颜色、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状态。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02的塑料瓶来设计实验说明吗?然后引导学生归纳S02的物理性质。
  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3 寻找差异,深化知识
  以时政新闻为背景,让学生回忆书写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投影高一教材上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图片,与学生书写的方程式对比,学生写的SO2与H2O、与O2的反应方程式和高中教材上的有不同,指出“=”变为可逆符号。粉尘变为催化剂,表明高中阶段对知识的表述更准确了。
  同样的知识点,初高中的差异,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来认识。
  4 以方法作为引领,以问题解决、实验探究为主学习SO2的化学性质
  投影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物质所属类别,往往就具备此类物质的通性;物质中主要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进行分析;物质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性质。
  问题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二: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因SO2的还原性为重点,故在此可展开实验探究,提供一些试剂(SO2水溶液、品红溶液、BaCl2溶液、双氧水、溴水、石蕊试液)仪器或用品,要求学生在其中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要选择出合适正确的试剂,并能设计m正确的实验方案并完成,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高的要求,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并在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如何才有明显现象具有说服力?BaCl2溶液何时加,为什么?为什么先加BaCl2溶液也能产生少量白色沉淀?学生在实验后展示小组的实验成果,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教师通过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又加深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完全自主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
  问题三:展示十多年前的旧教材,引导学生发现和新书颜色 的区别,说明SO2的什么化学性质?提供的药品、试剂或用品哪些能帮助你证明你的想法?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联系学过的知识设问: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否相同?列表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经历了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原理分析的过程,不仅充分认识到SO2漂白性的这一特殊性质,也经历了思维的一个发展过程。
  通过以上SO2性质的探究,学生温故知新,积极思维,培养了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5 巧设问题情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一:SO2水溶液能使KMnO4溶液褪色(初中教材上的一个实验),说明了SO2的什么性质?SO2也能使品红溶液、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三者溶液的颜色变化本质是否相同?
  SO2水溶液能使KMnO4溶液褪色,初中化学仅须描述实验现象,而现在可阐述原理,用新学知识去解释曾经做过的实验,学生精神上会产生愉悦和成就感,这样设计还与新课的导人首尾呼应。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化学,这是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贯彻的思想。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高中化学语言相对抽象,化学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思维能力的要求提升,思维方法更加理性、全面。所以这样以“直观化”构建“教学情景”,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问题二:(以一则新闻作为背景),你能根据SO2的有关知识设计出实现SO2减排的合理方案和途径吗?
  回顾SO2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五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花了很多心思,同行们也给予了一定的建议和指导。为了上好这堂课,我把初三的教材和高一的教材翻了很多遍,精读了很多次,发现了一些平常忽视的但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初中教材中SO2和O2反应用的“=”,而高中教材上用的是可逆符号,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很有意义的一个差异。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课不仅不会死板、单调,反而会显得别拘一格,更有生命力。由于始终立足于教材。上完这节课,我对“用教材教”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的基本要素不外乎三个:教师、学生、教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仍然不变,还是教师、学生、教材。教材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媒介,教师是学生学习教材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即使现在的课堂教学使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那也是为了使教材里的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不是脱离教材去搞所谓求新求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以学生“学教材”的情形而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我认为用教材教和学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诠释,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让自己的教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文化传播主体的主观输出与文化受体的客观接收是传播效果认定的“二元思维定式”。而“转文化”传播并非单纯的二元定式,其传播效果的认定具备“四元思维定式”的特征。“转文化”传播侧重于对文化本身的科学转化与包装,进而破除“跨文化”的交流障碍,较好地输出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因此,“转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辜鸿铭、李子柒在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过程中,从文化内
期刊
摘要:“讲学稿”不只是简单照搬课新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讲学稿的使用让教师更团结,增强了教师的团队精神,使教研组更和谐。  关键词:课堂效率;讲学稿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56-02    讲学稿(Lecture manuscript;Draft lectui'e)是
期刊
“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上更要做到“不惜时。不惜力”。然而,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许多老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实惠。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老师不知如何教概念。直至高三总复习,学生发现碰到一些问题非常茫然,但只要
期刊
摘 要: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是党领导信访工作百年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也是新时代实现党领导信访工作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信访工作制度体系二元法治架构的重要一维,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发挥着巩固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地位、规范和改善党对信访工作的系统领导行为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央层面30件信访工作党内法规制度发现:在形式上,呈现制度框架虽已形成但网络尚未密织、制度板块相对集中但形态仍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程的实施就成了课改的核心内容,而课程实施的途径是教学。因此,只有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标下实施教育改革,谈了几点教师应具备的要求以及具体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宽和深度的持续推进,算法日益成为影响当今信息传播机制的基础性规则之一。依托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尼葛洛庞帝笔下“我的日报”从预言变为现实,并逐渐发展成为算法传播的全新样态。算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开辟网络空间这一国家治理新疆域的同时,也引申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课题。实践中,算法传播的内在缺陷及其应用失当带来了价值负荷、信息窄化、共识衰退等多重治理困境。为消减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践: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45-02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
期刊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01)     摘要:江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程力学(一)试卷 (以下简称省卷)中第一大题 单项选择题的其中一道小题的标准答案认为:二力平衡公理只适用于刚体。根据该公理的性质可见,二力平衡公理适用于刚体,也可有条件的用于非刚体。本文就此问题论述其标准答案的正确与否。   关键词: 二力平衡公理 只适用于刚体    1 引言    2007年江西省高等自学考试工
期刊
摘 要:《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本文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从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节省课堂时间、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方面分析多媒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中的应用,以便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期刊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江西新余338031)    摘要: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多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及师生间、学生间缺乏交流等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Blog 应用于教学可改善上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Blog技术    1 前言    1999 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 将原来的专业阅读改为专业英语, 这标志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