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自2013年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海量阅读的意识、主题学习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引领着我校语文教学结构不断变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构建了与主题学习相适应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这节“边塞诗词精读导学课”就是我校“古诗词系列主题教学”中的一个课例。
一、确定主题,建构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擅长用诗词来表达与记录的民族。我们遵从新课标精神,大力推进儿童阅读,除了教材中的古诗文和课标中要求学生积累的75首古诗外,还适当拓展阅读量。为了实现海量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将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归类为“四季篇、送别篇、边塞篇”等十一篇并进行主题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内和课外同步交叉阅读。
二、整合资源,拓展阅读内容
“1 x”主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校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今天这节诗词教学课,笔者采用的是“1 1 1”模式。第一个“1”指的是课前“主题积累”:这节课积累了所学的几首边塞诗和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大量的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第二个“1”是课中主题阅读。这节课精学一首《从军行》,渗透“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法指导,然后略学两首边塞诗《塞下曲》《军城早秋》,在自读感悟、汇报交流中提升学生读诗品诗能力。第三个“1”是课后主题拓展阅读,这节课笔者安排了两首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和《塞上曲》。
三、注重策略,实现课堂高效
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一落实。这节课,笔者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注重诵读积累。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适合诵读。这节课,笔者采用了生读点评、师读引领、齐读展示等方式反复吟诵,读出边塞特有的凄凉,读出将士报国的豪情,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溢满浓浓的语文味,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多积累的理念。
注重情感体验。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因此情感体验是诗词教学的灵魂。这节课笔者从“中国诗词大会”导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黄沙漫天、苍凉萧瑟的边塞战场;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笔者接着抓住关键词“暗”“望”再三品味,进一步感悟到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然后通过音乐渲染、直观画面、抓关键字“穿”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战争的残酷惨烈;最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整节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强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语用意识,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课中,笔者紧抓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说话: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关于战争场面的词语积累,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孩子们在这个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仿佛身临其境,表达时妙语连珠,有声有色。
注重作品赏析。中华诗词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这首诗中一个“暗”字,表面上写长云蔽空、雪山阴暗的特点,实际上渲染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斗将至、紧张压抑的氛围。一个“望”字不仅是实景的描写,还传递出了戍边将士精忠报国的悲壮和决心。
这节课,围绕“边塞情怀”这个主题,首先有精读引领,之后又有自主赏析,课堂不再是以往那样一味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通过对同一个主题的几首诗的解读,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诗人表达情感的一般规律,也让学生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会了赏析;既让学生开展了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这正是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期望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蕲春县实验小学)
一、确定主题,建构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擅长用诗词来表达与记录的民族。我们遵从新课标精神,大力推进儿童阅读,除了教材中的古诗文和课标中要求学生积累的75首古诗外,还适当拓展阅读量。为了实现海量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将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归类为“四季篇、送别篇、边塞篇”等十一篇并进行主题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内和课外同步交叉阅读。
二、整合资源,拓展阅读内容
“1 x”主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校语文课堂的主要形式。今天这节诗词教学课,笔者采用的是“1 1 1”模式。第一个“1”指的是课前“主题积累”:这节课积累了所学的几首边塞诗和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大量的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第二个“1”是课中主题阅读。这节课精学一首《从军行》,渗透“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法指导,然后略学两首边塞诗《塞下曲》《军城早秋》,在自读感悟、汇报交流中提升学生读诗品诗能力。第三个“1”是课后主题拓展阅读,这节课笔者安排了两首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和《塞上曲》。
三、注重策略,实现课堂高效
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一落实。这节课,笔者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注重诵读积累。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适合诵读。这节课,笔者采用了生读点评、师读引领、齐读展示等方式反复吟诵,读出边塞特有的凄凉,读出将士报国的豪情,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溢满浓浓的语文味,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多积累的理念。
注重情感体验。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因此情感体验是诗词教学的灵魂。这节课笔者从“中国诗词大会”导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黄沙漫天、苍凉萧瑟的边塞战场;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笔者接着抓住关键词“暗”“望”再三品味,进一步感悟到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然后通过音乐渲染、直观画面、抓关键字“穿”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战争的残酷惨烈;最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整节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强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语用意识,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课中,笔者紧抓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说话: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关于战争场面的词语积累,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孩子们在这个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仿佛身临其境,表达时妙语连珠,有声有色。
注重作品赏析。中华诗词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这首诗中一个“暗”字,表面上写长云蔽空、雪山阴暗的特点,实际上渲染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斗将至、紧张压抑的氛围。一个“望”字不仅是实景的描写,还传递出了戍边将士精忠报国的悲壮和决心。
这节课,围绕“边塞情怀”这个主题,首先有精读引领,之后又有自主赏析,课堂不再是以往那样一味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通过对同一个主题的几首诗的解读,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诗人表达情感的一般规律,也让学生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会了赏析;既让学生开展了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这正是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期望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蕲春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