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由心无拘碍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陈相飞的文章不累,尽管他时不时要“子曰诗云”地掉掉书袋,尽管他也会职业病般地在文中来个“一二三”的八股味。也许,因为熟悉,所以在阅读他的“闲文”时,对这些或高深或严肃的表述也一并认了。
  其实,高深、严肃,并不是陈相飞的主流。在骨子里,他还是诙谐风趣的,尤其是体现在文字上。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曾经的“机关文人”,没有被八股腔给“格式化”了,身上居然还洋溢着浓重的文人气息。所以说,人是需要幽默感的,幽默可以让你守住自己的本色。
  发这些感慨,并非无由头,只因这几天读了陈相飞的一本随笔集《虫心雕文》。
  书名有点意思,一看就让人想起刘勰的名著《文心雕龙》。当然,作者是聪明的,他傍了一回名牌的同时,顺便兜售了一回自己的谦虚,因为人家只是“虫心”。望文生义,佐以平时对其人的了解,我以为,这个书名,其实说的是一条书虫在用心地雕琢文事。
  这个生硬的“直译”大致没有错。陈相飞无疑是条书虫,集子里的近百篇短文狠狠地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这本集子说的就是“文事”,不管是品书赏文,还是谈写作、侃文人,总之都是与“文”相关的事。至于态度,连他自己也不大谦虚地认为“勉强算得上一个严谨的人”(见卷首语),不用心,是出不了这样的文章的。这近百篇短文,据说是从二十年间的近两千篇文章中选出来的呢!
  尽管作者是认真的,但在写作风格上,看得出,这些文章,都是信笔由心、随性而作、游目骋懷,基本不受什么束缚。卷一“八卦三国论雌雄”,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系列,点评人物,指点江山,闲趣盎然,可就是“量”少了些,读罢觉得还不过瘾。卷二“品书赏文析佳句”、卷三“闲谈文学侃读写”,都是文化随笔,侧重点稍有不同,很多篇章表达的观点颇有角度,我以为是本书的骨干。其中一些内容,读来深有同感,比如《关于书的絮语》说到的借书问题,“多次受害之后,我对朋友光顾我的书房便充满了戒备。很多时候,我不再回避吝啬之嫌,断然拒绝朋友将我的藏书带出书房。”说到爱书者的心坎上去了。卷四“风雅人物润身心”,说的是大小文人的事,有先贤,也有与作者相交的文友。四部分内容组合起来,使整个集子满满的都是文化味。
  作者在《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文说:“我闲暇为文,原本不为稻粱谋,不为名利驱,几近纯粹是一种生活方式,为着‘养心’,强调‘随缘’。”通读全书,这话大致是准确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闲适通达的精神世界。
  有感而发,随性而作,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亲近。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也得提防走过头了,完全“不讲章法”。文章,当然是有章法的。集子里的一些篇什,估计是当时写博客的产品,似乎很不在意章法,结构显得太随意,内容也浅显了些,还没展开就匆忙收场了,让人感到它单薄得与一本书不匹配。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也有个别文章观点显得陈旧狭隘,没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作者认为“对一个不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实在没有必要把小说列入自己的写作范畴”(《写什么,不写什么》),我就不敢苟同。与此相关联,作者在数篇文章中提到了文学的功用,我觉得,他对文学的批判作用有所忽略,文学不仅是用来怡情的,真正热爱文学者,岂能因小说“有人要对号入座”而刻意回避?
  作者在《写什么,不写什么》一文中说:“我的文字大多是率性而为,一挥而就,没有经过仔细的敲打,往往有失严谨,尤其是开办博客之后。”我认为,在网上零星散发可以不作太高的要求,但作为一本纸质出版物集中展示,明显的纰漏还是需要花点时间处理的,不然,就怕读者嘴上不说,却在心里记着呢——因为几个错别字之类的低级问题而损了你一贯的光辉形象,那可就亏大了啊。
其他文献
“無题”等12则
期刊
在一次新诗欣赏会中,一位爱好古体诗的读者手里拎着一本新诗的诗集,用斥责的语气说:“这算甚么诗?这是垃圾!垃圾!”一些新诗与旧体诗推崇者之间的鸿沟可见一斑。  这位读者大概不读文学史,文学的体裁内容一直在流变之中,文学的发展史也就是流变史,怎么流,怎么变,可以预测,不能规范。中国诗己经由唐诗宋词的统一格律走向今天的一人一种格律、甚至一诗一种格律,应该看做是传统的发展。它并未中断传统,它向前延伸了传统
期刊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将主人公查尔斯·斯瑞克兰德前后期的两种人生分别用六便士和月亮予以概括,即前期的股票交易所经纪人的务实生活以及后期作为一位遁世画家的审美人生。众所周知,主人公是19世纪的著名画家。多数人的个人生活倾向往往是摇摇摆摆,模模糊糊,很难像斯瑞克兰德这个怪异的天才那样生活轨迹泾渭分明。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其气质和生活状态却可能有一定的倾向。  多年前,我在南美的一个港口城
期刊
昔日的乡村热闹的事不多,货郎担一来,孩子们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呼啦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  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那时的乡村,卖货人挑着箱子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和小孩子好吃和好玩的小东西。这行当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很惹眼,也很有趣。小孩子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旧塑料或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甜食和小玩具。那时的日子里,隔上三两天,就
期刊
书房虽小天地宽,这是对古代读书人书房的真实写照。身居斗室,心系天下,长啸低吟,志存高远,这就是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是也。  古人对书房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古代,书房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无论书房是大是小,是豪奢是简陋,都孕育着无限变化无限生机,或消遣或奋斗,都让读书人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不仅如此,很多书房还是卧龙栖凤,风云际会之地,那里既有破茧化蝶的
期刊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亿万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心中钟爱中华传统诗词之火,而一夜爆红的才女武亦姝更是无数人的“偶像”。中华传统诗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该如何入门、入手?一些心急的人,头脑活络的人自然把目光集中到了武亦姝等人身上,他们万没有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诗词类我只是喜欢看我喜欢的,就不推荐了。”“诗歌是个人的,是某个时刻的有感而发。”  那些突然热衷起传统诗词的
期刊
一举囊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的《地下铁道》,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最新力作。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曾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著名媒体人奥普拉的高度赞誉,短短两周不到,就高居全美读书排行榜冠军。正如奥巴马所言“(这部小说)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这本书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  小说讲述16岁的少女科拉无家可归,在南方
期刊
北京的夏天,除了异常干热外,天也亮得特别早。我住在干面胡同53号中国红十字会宾馆,每天半夜都能听到辽远的鸦噪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鸦噪声过后,天也就大亮了,那时也不过就是北京时间4点多钟。  夏日的北京,天亮得早我不奇怪,我知道,这是日转星移和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然。奇怪的是,我竟然可以在北京的干面胡同上空,准时听到一阵一阵的鸦噪的声音。这种声音小时候我在乡野听过,是令人焦虑的一种声音,这声音在大人们
期刊
以时间为轴线,可以将我们的人生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遥远到难以追溯,将来延伸到无法捉摸,而现在,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但不管我们的人生如何漫长,和时间的延伸线相比,都只是短暂的一瞬。在这一瞬,我们絕大多数时候是庸常甚至是懵懂的,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感觉悟性和灵感在敲击生命的窗户,触发人生情绪的感悟和生命态势的感知,促使我们抓住生命的脉动,把握生命的瞬间。事实上,正是这些被我们所把握的生命的瞬间
期刊
常言说,春有紫藤,夏有凌霄,此话一点不假。我老家的院里也是如此,窗前的紫藤早已挂上了条状的果子,院墙上的凌霄,才刚刚凌空开放。那一簇簇橘红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就显得分外妖娆了。  我不知道古代那些文人,为什么让凌霄背上那么多恶名,什么“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什么“枝牵蔓转叶纷纷,数朵嫣红学出群”,什么“擅权雨露私相从,人却看花不看松”等等。白居易更是像跟凌霄有仇似的,把凌霄写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