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全球教育的主题,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才创新的核心。了解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分析中学生创造性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结合;培养
  
  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发育状况。创造性思维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不仅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阻碍
  1.1 教学要求过高。
  教学要求过高主要是指中学历史教学应达到何种知识层次和认知水平的要求。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感觉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各类考试指导、问题分析,教学参考书中的各类目标以及各种练习,越来越少的考虑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水平,过分地追求系统化、抽象性、体系化。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难,学生学的越来越糊涂,也越来越烦,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
  1.2 教材内容比较枯燥。
  我们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淡化过程,注重前因后果。中学生之所以一开始喜欢看历史书,就希望多看点“故事”、“英雄”,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中学生幼稚,当一位位生动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被湮没在这些原因、背景、意义和影响之中时,历史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而这个阵地就会被一些小说、评书,以及一些“戏说……”的电视剧轻易占领,一些错误的、不真实的历史认识为学生所津津乐道,学生更愿意从课外获得历史知识。
  1.3 教学方法固定、呆板。
  传统教学中,课堂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有,也比较单一,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就某个课内的习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一个标准答案。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是一问一答式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老师所希望学生回答出的答案。这种关系还是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权威,学生是听客、笔记员的关系上。实际上,在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是共同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关系。
  1.4 评价有失偏颇。
  现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基本上就是考试。这一点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目前我们不是很科学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用一张试卷,几种固定的题型,让学生回答老师要他们掌握的一些内容。考试的题目当然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擅长。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在考试前认真复习课本上的内容,将之当成定论,把这些无需检验,只要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掌握记熟之后,在试卷上简单的再现“标准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能应付考试,却不会以历史的视角分析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历史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是初中历史课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品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2.1.1 教学手段力求现代化。
  历史教师习惯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使学生喜欢历史,但讨厌上历史课。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过去发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再现,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引入历史课堂中,使历史教学从“静态”向“动态”发展。而“动态”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的注意,也能使历史教学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1.2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改灌输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启发式教学。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点是让学生发展其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师通过设问质疑,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讨论课是将疑难问题汇集起来,按专题进行讨论,再引导学生将各类意见分类梳理,除去错误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讨论课中学会了探究问题,历史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阀门,在较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并得出理性认识。
  2.2 鼓励创造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2.1 原型模仿,启发学生的原创能力。
  在思维运动中,创造主体受到某一事物启发,诱发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鲁班见到锯藤草而发明锯条;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看到一儿童吹葱管而受到启发,用葱管插入尿道,把尿从病人体内吸出来,挽救了尿潴留垂危的病人。锯藤草、葱管就是“原型”,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某些知识作为原型,可引发学生新思维。模仿是以某一原型为参照进行变化创新的方法。比如毛泽东模仿“山大王”朱孔阳与官兵周旋的方法“不需能打仗,只需会打圈”,创造了“十六字游击战术”。洪仁轩、李秀成面对江南大营的围困,模仿“围魏救赵”之术,确定“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返救”,声东击西,分江南大营的兵势。这些都是模仿创新的典范。
  2.2.2 移植重组,锻炼学生的变通能力。
  移植就是把某一系统的元素转移到另外一个系统内引发新变化的思维过程。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一般从目的、口号、内容、作用几个方面去理解,如果进行重组,就可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可以得出:洋务派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由此综述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新观点:⑴、洋务运动具有爱国倾向(如抵御外夷、民族自强、与夷商战);⑵、洋务运动具有民族独立的模糊要求(如勤远略、自强);⑶、开始了近代化的新篇章(如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等各方面的近代化);⑷、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如洋务救国)。可见对知识的重组与拆御,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进行非常规的尝试,进一步锤炼他们的创造思维。
  2.2.3 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
  我在学校“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尝试。课题是《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课前教师和学生商议,确定活动形式,学生查找资料、写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写历史短剧《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上课时,教师引出课题,由学生装扮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我们身边。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与和平这一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对王昭君出塞的看法,以及对民族战争的认识展开讨论,使学生对民族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教学改变了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盲目性,也改变了那种沉闷、形式化的教学氛围,使学习真正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创新。
  2.3 加强课堂思维训练,突破常规思维定势化。
  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的准备状态,它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产生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教师要突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必须加强课堂思维能力训练:教师可培养学生换位思维能力,就是变换角度位置,活用教材,冲出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活泼开放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从多维假设与构想中求取开放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结论;培养逆推思维,人们思考问题通常只注重已有的联系,习惯于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顺推”,如果注重采取反向逆推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正面”人事“反面”思维,“反面”人事“正面”思维。教师要把握时机、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聚焦到人才资源的竞争上。著名史学家汤恩比认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学生,是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他文献
自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适度的弘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增强,以主题为中心的单元编排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不断萌生,出现了诸如基础知识淡化、基本技能有所消弱、口语训练无序化、写作文体形式混乱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调控和更正,势必就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不利于母语教学的正常发展。  笔者以自己所教的初中语文学科为例,就初中语文
期刊
【摘要】“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活动的方式,给教师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教师在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本文从“同课异构”的依据、表现及实施要素,“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同课异构”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帮助,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
期刊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也就是给学生以“鱼”不如给学生以“渔”。曾经以为自己对新课改落实的还可以,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进行一些创新改革,但在一次活动中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那一次是我校组织的一次活动——聘请一些专家教授到我校进行新课改讲座,其中我讲了一节新授课的示范课。准备了很长时间:精心背了课——反复解读新课标,讲练了好多次,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结果杨雄生教授给我的评价是
期刊
郑义老师主编的《全能课堂》(数学)六年级(上)第32面上有这样一道计算题:1998×(111-12009)+11×(11998-12009)-2009×(111+11998)+3。  该题若按常规步骤计算,较为复杂。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根据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率,先将前三项展开,然后,运用结合律,把分母相同的分数组合在一起分成三个组,同时,把3折成三个1分别加在所分成的三个组内,如此巧妙的分成三个
期刊
我是一名农村初级英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基础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使他们学好英语简直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不因此而放弃,尽量挖掘他们对英语的喜欢之处,象这样一天天坚持下去,使他们成为一支应用性较强、实战性过硬的英语主力军。现将自己在教学探索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同分享、共同提高。  1 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难,学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韩愈的这句话无疑给无数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是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这样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的,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是知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校长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实施具体管理的执行者,是学校建设的策划者、参与者、实施者,是班集体的核心领导,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许多同仁就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见解颇多,很有见地,让同行值得学习和探讨,我也就十年的班主任经验略谈一二,供同仁们商榷,也诚望批评斧正。  1 班主任应正确理解新课程  前不久,国家教育部某位领导在电视上谈到新课程教育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课程教育的核
期刊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优等生,都是在老师赞扬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中长大的。也许是被老师宠坏了。我一直都很骄傲。  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可能初中的基础不是很好的缘故,我的无机部分总是学不好。我很苦恼但并没有放弃,在课上我总是虚心的问我们的化学老师,当时我还是化学课代表呢。  我记得很清楚,我每次问老师的时候都是站起来而且是毕恭毕敬的甚至有点战战兢兢。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还是非常有耐心的解答。可能我的理解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