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在农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让数学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呢?
一、创造教材中学数学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现在学生手里的教材,虽然面向大众,但是比较城市化,很多情景不适合我们农场学生的需要,甚至有一些是我们学生没有经历过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根据实际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就把教材上的图片换成了我们校园的照片,在课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用10个数字表示班级中的物品或生活中的物品,学生亲身经历过后,感受了原来10个是这么多,3个是这么少,为后面的比一比做好了铺垫。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简单计算”时,我就利用一些实物标上价格,先让学生观察都有哪些商品,认识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例如:一个气球是5角,给你1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1元等于多少角,花掉5角,还剩5角,整节课,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不仅认识了价格,还理解了应找回多少角用减法来计算。
三、实践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如:《认识物体》认识长方形、正方体时,通过对各实物形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组织学生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物体形状,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每位学生在独立操作,感受中进一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四种形体,使抽象的形体与生活建立联系,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距离。最后安排“搭一搭”活动。在搭一搭的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这四种形体的认识,有的还发现圆柱体直立比较稳定,有的说把它横置当作车轮可以滚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把各种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比较、归纳,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与自身的关系,对形体特征的感悟更深刻了。
四、生活经验中学数学
学生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他人发生着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积累丰富着他们的经验,这些认识和己有经验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数学教学既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五、服务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终将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会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例如:在认识了钟表之后,让学生做一个作业时间记录,记下来自己是几时几分写的作业,又是在几时几分完成的作业,统计出来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来完成作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而这样设计练习,其实也能较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生活味”和“数学味”互相融合,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实际与学生实际的距离。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造教材中学数学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现在学生手里的教材,虽然面向大众,但是比较城市化,很多情景不适合我们农场学生的需要,甚至有一些是我们学生没有经历过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根据实际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就把教材上的图片换成了我们校园的照片,在课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用10个数字表示班级中的物品或生活中的物品,学生亲身经历过后,感受了原来10个是这么多,3个是这么少,为后面的比一比做好了铺垫。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简单计算”时,我就利用一些实物标上价格,先让学生观察都有哪些商品,认识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例如:一个气球是5角,给你1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1元等于多少角,花掉5角,还剩5角,整节课,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不仅认识了价格,还理解了应找回多少角用减法来计算。
三、实践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如:《认识物体》认识长方形、正方体时,通过对各实物形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组织学生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物体形状,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每位学生在独立操作,感受中进一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四种形体,使抽象的形体与生活建立联系,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距离。最后安排“搭一搭”活动。在搭一搭的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这四种形体的认识,有的还发现圆柱体直立比较稳定,有的说把它横置当作车轮可以滚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把各种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比较、归纳,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与自身的关系,对形体特征的感悟更深刻了。
四、生活经验中学数学
学生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他人发生着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积累丰富着他们的经验,这些认识和己有经验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数学教学既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五、服务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终将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会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例如:在认识了钟表之后,让学生做一个作业时间记录,记下来自己是几时几分写的作业,又是在几时几分完成的作业,统计出来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来完成作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而这样设计练习,其实也能较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生活味”和“数学味”互相融合,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实际与学生实际的距离。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