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舞在“芭蕾一点也不美”的摇旗呐喊声中酝酿,并悄然走向对传统的颠覆。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现代舞人的抛光打磨,继而传入中国。早年,中国现代舞人实行“拿来主义”。然在社会思潮的流变中,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人逐渐找寻到我国现代舞应该致力的发展方向,让现代舞从西方的“反传统”走向中国的“返传统”。所谓的“返传统”,指的中国现代舞对西方现代舞的“背道而驰”。然而,在看似“背道而驰”的背后实质是新时期中国现代舞的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浑然融合,进而形成了独具民族气质的中国现代舞。
【关键词】 独立人格;新时期;中国现代舞;反传统;返传统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13-0074-02
众所周知,现代舞起源于美国,在岁月的流变中,演变出不同舞人不同的技法派别,例如伊莎多拉·邓肯的“自由舞蹈”、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玛莎·格莱姆的心理表现舞蹈等。
然而,这些所谓的现代舞技法派别,除了使人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训练僵硬屈直的躯体变得更松弛灵活之外,并不能带来其他更为实质的。所要做的并非“不假思索”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细细研磨、仔细品味每一位现代舞人技法派别背后的思想精髓,求其本质所在。
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张华曾说过:“现代舞,就是舞蹈家独立人格全身心投入而创造出来的舞蹈,就是刻意追求新形式以便不断敞开舞蹈家不断生长着的独立人格的舞蹈。”在这段话中,读到了“独立人格”和“刻意”二词,读到了新时期中国现代舞人“根”下“独立人格”的“刻意”所为。
一、舞剧承载现代舞的大胆实践
具有“现代性”的舞蹈是当下中国人对现代舞最粗浅的认识。新时期中国现代舞与“新舞蹈”并未划出明确界限。也正因此这也便成了中国现代舞的独特之处。没有技术派别的限制、自由随意。因而,在创作中对现代舞体裁的选择也就更为随性了。
在西方,舞剧是芭蕾的载体之一。就流传于中国的西方现代舞而言,舞剧貌似并不承载它们,这也许西方现代舞人的一种“保守”。他们追寻纯粹,在纯粹中寻求突破。对于现代舞剧的尝试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现代舞者的奇思妙想,类如王玫的《雷和雨》、林怀民的《薪传》、黎海宁的《九歌》等。由于舞蹈本就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更何况这个为诉说内心而起源的现代舞呢?是舞剧,自然离不开叙事,离不开故事情节,更离不开戏剧冲突。当然,刻意尝试,必思变通。由于舞种的特殊性,其脚本结构、戏剧冲突、编创手法自然特殊处理。而一部舞剧本就没有语言的直白,文字的清晰,歌声的悦耳,更何况本就抽象的现代舞语汇下的舞剧呢?
因此,戏剧冲突的设置尤为重要,它需要强烈的冲击力,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使观者置身其中,跟随剧情同喜同悲。王玫将话剧《雷雨》的剧本掐头去尾、精简设定,改编出一部很有意思的现代舞剧《雷和雨》。全局以一声药碗摔碎的巨响声展开叙事,打破了沉寂、压抑、密不透气的氛围,制造出一个繁杂的人物关系网,并巧妙地利用现代舞语汇在流动的圆中以各种肢体的亲昵、托举、追赶、撕扯清晰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以及她们互相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圆中,每个人是个体也不是个体,她们被各自的秘密包裹着,而这些秘密却相互关联。一旦其中之一曝光,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王玫将“秘密曝光”设置为戏剧冲突的高潮。舞台上,六人后背相对围成一个小圆,不停地转动,从而营造出一种秘密大白于天下的人心惶惶、天旋地转之感。此刻,舞台上白光灼眼,一切愈加修饰,愈适得其反。冲突爆发,观者也随之紧张、彷徨,深感羞耻。编导王玫大胆地利用舞剧的形式承载了抽象的现代舞,并精准地把握了剧中人物和剧外观者的心理,呈现出了一部“另类”视角下的《雷雨》。
王玫从曹禺的《雷雨》中体悟到与她“独立人格”所映照的一面,即《雷雨》中的虚拟人物与现代人共同存在的特质。舞剧《雷和雨》的现代尝试是成功的,它扩大了现代舞的承载范围,同时体现了中国独有的精神气韵和深刻的意蕴内涵。
二、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舞的润物无声
新时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中国现代舞人,他们的作品总给人以无处不在的传统气息。对于传统的摄入,刻意与非刻意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他们的现代舞作。传统的摄入可简单分为两种,外在和内在。外在摄入顾名思义,即人的肉眼可以直观的,例如:题材、服装、道具、动作语汇等。内在摄入则与之相反,它需要调动人类身体的各种感官予以感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华裔舞蹈家沈伟与张艺谋合作的现代舞《画卷》中采用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用来习画作诗的纸卷轴为背景,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整个画卷四周在水墨浸染中透露出淡雅古典之韵,描绘出一幅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
在流动的水墨中,依稀可见还有岩画、陶瓷、青铜器等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当一群黑衣舞者出现在画卷之时,舞者犹如支支毛笔,在风景秀丽中用自己流畅的肢体诉说着中国水墨画的洒脱写意,诉说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由于面向的观众群是全世界,传统文化于该作品的呈现多数还体现在外在形式的摄入上。
相对于他的另外一个作品《声希》,则对于外在便不是那么刻意追求。这部作品很干净地呈现在舞台之上,暂且不说其他,场上的舞者仅在腰间围上一块袈裟似的红布,背景设置更是仅以“八大山人”的画作为背景,融入藏传佛教的音乐,使得整个舞台充盈在静谧之中。
观众在静谧中体会《声希》里对过去、现在、未来和人类的生命、死亡的感受,体悟东方哲学对宇宙和生命的宏观意识。然或许相较于林怀民、沈伟而言,更注重中国社会现实主义的王玫则略显“平凡”了。王玫是平凡中的不凡,是时代的喘息者。她是新时期身处“文化涵养”层次的现代舞人的代表。这类人总能感受到看似“太平盛世”下一些异样的波澜,总擅于做一个放大镜,刻意曝光波澜“汹涌澎湃”于“光天化日”之下。 每一个现代舞者的关注点不同,因此题材、内涵、文化的选取和摄入也因人而异,但即便如此却“逃脱”不了“同根”的溯源。
三、传统审美根植于现代舞的意蕴延绵
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写道:“舞蹈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人所具有的审美观点来体现‘真正的人’和自由的人。”这一点与新时期的现代舞尤为不谋而合。与西方那些“愣头愣脑”、棱角分明的现代舞相比,“圆”作为中国舞蹈审美的重要范式之一,悄无声息地融注于中国现代舞中。它没有棱角、没有冲突、没有裂隙,演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中国舞蹈及其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美学问题。因而,在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下,形成饱含中国气息的现代舞,这是刻意,也非刻意。
在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的作品中,无论是舞蹈的肢体语言,抑或是空间构图,同样蕴含着各种“划圆”的动力走向。他对平圆、立圆、8字圆的重新解构有了新的认识。在《水月》开场处,一男子上身赤裸双腿半蹲,双手在腹部上下交替缓慢环绕,随着音乐舞者双手向身体斜下方缓缓移动,至最低处时再回旋过身体斜前方返回腹部。接着,舞者双手平摊,以腕为轴,小拇指带动向腹部回旋至手背朝上压腕,反复如此。
与此同时,舞者的双膝、屁股以及整个腹部灵活而松弛,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划圆动势。舞者的双膝由内扣而外的匀速划圆,屁股由前上至后下8字划圆,而整个腹部似水蛇一般蜿蜒盘旋……仅仅是一小段,带给观者的不仅是肢体动作即视的平圆、立圆、8字圆,还有舞者若隐若现地圆弧形肌肉、性感地S型线条,甚至是蕴藏于五脏六腑之中那环动的血液和圆融醇厚的气息,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感、饱富浓重地传统审美意趣。
不难发现玛莎·格莱姆的收縮—放松的技术体系被林怀民开发得极其细致,运用地天衣无缝。他细致到肌肤的每一寸甚至血液的每一毫。若是仔细于舞者的“太阳神经丛”区域,会感受到潺潺地溪水缓缓流过的温润,它反复、回旋、圆润饱满……
四、结语
现代舞在“芭蕾一点也不美”的摇旗呐喊声中酝酿,并悄然走向对传统的颠覆。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现代舞人的抛光打磨,继而传入中国。有趣的是,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在舞人“独立人格”的“刻意”驱使下,貌似与西方现代舞有些“背道而驰”了。
早年,“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主张的反叛古典芭蕾、反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舞人实行“拿来主义”。然而,在经历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中,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人逐渐找寻到我国现代舞应该致力的发展方向,将现代舞转换成从西方的“反传统”到中国的“返传统”。“返传统”,便是中国现代舞所谓的“背道而驰”。
然而,在看似“背道而驰”的背后实质是新时期中国现代舞的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浑然融合,以便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中国现代舞!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现代舞与现代中国舞——新时期中国新舞蹈运演的读书笔记[J].艺术百家,2015.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毛毳.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现代舞的影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
[4]袁禾.漫谈中国舞蹈审美形态传统[J].舞蹈,2000.
作者简介:
邱宇,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舞蹈研究。
【关键词】 独立人格;新时期;中国现代舞;反传统;返传统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13-0074-02
众所周知,现代舞起源于美国,在岁月的流变中,演变出不同舞人不同的技法派别,例如伊莎多拉·邓肯的“自由舞蹈”、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玛莎·格莱姆的心理表现舞蹈等。
然而,这些所谓的现代舞技法派别,除了使人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训练僵硬屈直的躯体变得更松弛灵活之外,并不能带来其他更为实质的。所要做的并非“不假思索”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细细研磨、仔细品味每一位现代舞人技法派别背后的思想精髓,求其本质所在。
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张华曾说过:“现代舞,就是舞蹈家独立人格全身心投入而创造出来的舞蹈,就是刻意追求新形式以便不断敞开舞蹈家不断生长着的独立人格的舞蹈。”在这段话中,读到了“独立人格”和“刻意”二词,读到了新时期中国现代舞人“根”下“独立人格”的“刻意”所为。
一、舞剧承载现代舞的大胆实践
具有“现代性”的舞蹈是当下中国人对现代舞最粗浅的认识。新时期中国现代舞与“新舞蹈”并未划出明确界限。也正因此这也便成了中国现代舞的独特之处。没有技术派别的限制、自由随意。因而,在创作中对现代舞体裁的选择也就更为随性了。
在西方,舞剧是芭蕾的载体之一。就流传于中国的西方现代舞而言,舞剧貌似并不承载它们,这也许西方现代舞人的一种“保守”。他们追寻纯粹,在纯粹中寻求突破。对于现代舞剧的尝试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现代舞者的奇思妙想,类如王玫的《雷和雨》、林怀民的《薪传》、黎海宁的《九歌》等。由于舞蹈本就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更何况这个为诉说内心而起源的现代舞呢?是舞剧,自然离不开叙事,离不开故事情节,更离不开戏剧冲突。当然,刻意尝试,必思变通。由于舞种的特殊性,其脚本结构、戏剧冲突、编创手法自然特殊处理。而一部舞剧本就没有语言的直白,文字的清晰,歌声的悦耳,更何况本就抽象的现代舞语汇下的舞剧呢?
因此,戏剧冲突的设置尤为重要,它需要强烈的冲击力,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使观者置身其中,跟随剧情同喜同悲。王玫将话剧《雷雨》的剧本掐头去尾、精简设定,改编出一部很有意思的现代舞剧《雷和雨》。全局以一声药碗摔碎的巨响声展开叙事,打破了沉寂、压抑、密不透气的氛围,制造出一个繁杂的人物关系网,并巧妙地利用现代舞语汇在流动的圆中以各种肢体的亲昵、托举、追赶、撕扯清晰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以及她们互相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圆中,每个人是个体也不是个体,她们被各自的秘密包裹着,而这些秘密却相互关联。一旦其中之一曝光,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王玫将“秘密曝光”设置为戏剧冲突的高潮。舞台上,六人后背相对围成一个小圆,不停地转动,从而营造出一种秘密大白于天下的人心惶惶、天旋地转之感。此刻,舞台上白光灼眼,一切愈加修饰,愈适得其反。冲突爆发,观者也随之紧张、彷徨,深感羞耻。编导王玫大胆地利用舞剧的形式承载了抽象的现代舞,并精准地把握了剧中人物和剧外观者的心理,呈现出了一部“另类”视角下的《雷雨》。
王玫从曹禺的《雷雨》中体悟到与她“独立人格”所映照的一面,即《雷雨》中的虚拟人物与现代人共同存在的特质。舞剧《雷和雨》的现代尝试是成功的,它扩大了现代舞的承载范围,同时体现了中国独有的精神气韵和深刻的意蕴内涵。
二、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舞的润物无声
新时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中国现代舞人,他们的作品总给人以无处不在的传统气息。对于传统的摄入,刻意与非刻意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他们的现代舞作。传统的摄入可简单分为两种,外在和内在。外在摄入顾名思义,即人的肉眼可以直观的,例如:题材、服装、道具、动作语汇等。内在摄入则与之相反,它需要调动人类身体的各种感官予以感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华裔舞蹈家沈伟与张艺谋合作的现代舞《画卷》中采用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用来习画作诗的纸卷轴为背景,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整个画卷四周在水墨浸染中透露出淡雅古典之韵,描绘出一幅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
在流动的水墨中,依稀可见还有岩画、陶瓷、青铜器等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当一群黑衣舞者出现在画卷之时,舞者犹如支支毛笔,在风景秀丽中用自己流畅的肢体诉说着中国水墨画的洒脱写意,诉说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由于面向的观众群是全世界,传统文化于该作品的呈现多数还体现在外在形式的摄入上。
相对于他的另外一个作品《声希》,则对于外在便不是那么刻意追求。这部作品很干净地呈现在舞台之上,暂且不说其他,场上的舞者仅在腰间围上一块袈裟似的红布,背景设置更是仅以“八大山人”的画作为背景,融入藏传佛教的音乐,使得整个舞台充盈在静谧之中。
观众在静谧中体会《声希》里对过去、现在、未来和人类的生命、死亡的感受,体悟东方哲学对宇宙和生命的宏观意识。然或许相较于林怀民、沈伟而言,更注重中国社会现实主义的王玫则略显“平凡”了。王玫是平凡中的不凡,是时代的喘息者。她是新时期身处“文化涵养”层次的现代舞人的代表。这类人总能感受到看似“太平盛世”下一些异样的波澜,总擅于做一个放大镜,刻意曝光波澜“汹涌澎湃”于“光天化日”之下。 每一个现代舞者的关注点不同,因此题材、内涵、文化的选取和摄入也因人而异,但即便如此却“逃脱”不了“同根”的溯源。
三、传统审美根植于现代舞的意蕴延绵
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写道:“舞蹈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人所具有的审美观点来体现‘真正的人’和自由的人。”这一点与新时期的现代舞尤为不谋而合。与西方那些“愣头愣脑”、棱角分明的现代舞相比,“圆”作为中国舞蹈审美的重要范式之一,悄无声息地融注于中国现代舞中。它没有棱角、没有冲突、没有裂隙,演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中国舞蹈及其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美学问题。因而,在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下,形成饱含中国气息的现代舞,这是刻意,也非刻意。
在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的作品中,无论是舞蹈的肢体语言,抑或是空间构图,同样蕴含着各种“划圆”的动力走向。他对平圆、立圆、8字圆的重新解构有了新的认识。在《水月》开场处,一男子上身赤裸双腿半蹲,双手在腹部上下交替缓慢环绕,随着音乐舞者双手向身体斜下方缓缓移动,至最低处时再回旋过身体斜前方返回腹部。接着,舞者双手平摊,以腕为轴,小拇指带动向腹部回旋至手背朝上压腕,反复如此。
与此同时,舞者的双膝、屁股以及整个腹部灵活而松弛,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划圆动势。舞者的双膝由内扣而外的匀速划圆,屁股由前上至后下8字划圆,而整个腹部似水蛇一般蜿蜒盘旋……仅仅是一小段,带给观者的不仅是肢体动作即视的平圆、立圆、8字圆,还有舞者若隐若现地圆弧形肌肉、性感地S型线条,甚至是蕴藏于五脏六腑之中那环动的血液和圆融醇厚的气息,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感、饱富浓重地传统审美意趣。
不难发现玛莎·格莱姆的收縮—放松的技术体系被林怀民开发得极其细致,运用地天衣无缝。他细致到肌肤的每一寸甚至血液的每一毫。若是仔细于舞者的“太阳神经丛”区域,会感受到潺潺地溪水缓缓流过的温润,它反复、回旋、圆润饱满……
四、结语
现代舞在“芭蕾一点也不美”的摇旗呐喊声中酝酿,并悄然走向对传统的颠覆。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现代舞人的抛光打磨,继而传入中国。有趣的是,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在舞人“独立人格”的“刻意”驱使下,貌似与西方现代舞有些“背道而驰”了。
早年,“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主张的反叛古典芭蕾、反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舞人实行“拿来主义”。然而,在经历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中,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人逐渐找寻到我国现代舞应该致力的发展方向,将现代舞转换成从西方的“反传统”到中国的“返传统”。“返传统”,便是中国现代舞所谓的“背道而驰”。
然而,在看似“背道而驰”的背后实质是新时期中国现代舞的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浑然融合,以便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中国现代舞!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现代舞与现代中国舞——新时期中国新舞蹈运演的读书笔记[J].艺术百家,2015.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毛毳.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现代舞的影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
[4]袁禾.漫谈中国舞蹈审美形态传统[J].舞蹈,2000.
作者简介:
邱宇,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