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深处“情”亦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为“情”之基,有“感”才有“情”,无“感”则无“情”。然而,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我们常把感情朗读的着眼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诸如:这几个字要读“重一点”;声调要“高昂些”;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出真感情呢?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笔者着重于以感促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充分感悟中,升华了情,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呢?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最关键的语句。
  出示句子1:“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是黄河的主人?(如履平地)什么意思?(好像在平地上走)能把这句话读得有感情吗?(学生读,但读得比较平淡)
  第一次感悟“黄河的主人”
  师:要把这句读好,我们还得来看看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黄河。
  播放多媒体:黄河滚滚,浊浪排空的画面。(学生充分感知,用自己的话描述场面)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黄河的?能不能读出黄河的气势?
  (学生练读,由于充分感知了画面,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就是这样的黄河,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却如履平地,真是——
  生:黄河的主人。
  师: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将体会得更深刻。
  (指名读,齐读,学生读得很动情)
  第二次感悟“黄河的主人”
  师:(出示羊皮筏子的多媒体画面并介绍)看到黄河上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纷纷发言,都表示担心、惊叹,对艄公表示佩服……)
  师:作者的心情也是这样的,(出示课文第二、三小节)你们能读出作者的感受吗?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很生动)
  师:看来坐羊皮筏子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们来听听第一次坐羊皮筏子的人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
  师: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言的兴致极高,有的说不敢坐,因为太危险;有的说敢坐,因为艄公技术高……)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羊皮筏子上的乘客是怎么的从容和淡定的。请大家仔细地读读。
  出示句子2:“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乘客的淡定从容?什么叫谈笑风生?他们为什么能这样从容呢?(侧面描写突出了艄公的技术高超)
  师:能读出乘客的从容吗?(指名读,齐读)乘客的从容来自于艄公的技术高超,来自于艄公这位“黄河的主人”。假如你是乘客会怎么对艄公说?
  练习说话:“我”是当地的乘客,“我”会说: 。
  “我”是外地的乘客,“我”会说: 。
  “我”是外国的游客,“我”会说: 。
  师:从大家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同学们对艄公的感谢、敬佩和赞美,这时我们再读这句话(再次出示句子1),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齐读,读得更动情)
  第三次感悟“黄河的主人”
  师:那么艄公到底是怎样驾驶羊皮筏子的?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把有关的语句划出来。
  出示句子3:“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抓“专心致志”“小心地”“ 大胆地”等关键词语谈体会)
  师:这些都是直接描写,我们叫正面描写,写出了艄公的“勇敢、镇定、智慧、机敏”,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读读,要读出艄公的特点。
  师:这样“的艄公真是值得敬仰和赞颂,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吧(再次出示的句子1)。
  (师生齐读,情感达到了高潮)
  师: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什么启示呢?请你写一写。
  (师生交流,由于感知充分,学生从如何面对学习、生活、自然、人生谈体会,谈得非常深刻)
  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直奔文本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学生初读中心句而味道不足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走进文本,指导学生潜心会文,在理解“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这一问题上下足工夫,引导、点拨学生充分读书,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读书感悟中,情感一次又一次地加深,朗读也越来越到位,“黄河的主人”的人物形象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加厚,直至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屹立。
  可见,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能硬性机械,只有立足文本,充分感悟,在学生悟透了的情况下,朗读情感才会像汩汩的甘泉一样从孩子的心灵深处自然流出。这种感情才是真感情,这样的朗读指导才真正有效!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汉语拼音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为今后的识字、写字打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帮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进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拼音教学太机械、太枯燥,整天就是读、读、读,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挫败感。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意志、审美价值、人格品质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课文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培养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一、本色初读课文。认识老人形象    本色初读,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读通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老人与海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基于阅读,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教师要借助教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既不断掌握阅读的方法,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一、模仿入手,迁移运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就
作文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除要抓好与作文相关联的环节外,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能不能选准有意义的内容,能不能用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都与学生思维是否开阔有关,这绝非一日之功,必经日积月累的培养和锻炼才能达到。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发现,写作与阅读虽然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一篇篇课文既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例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篇范文,蕴藏着大量训练写作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就是读写结合。而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显得尤为关键,这个点既是阅读的“生长点”,同时又是写作的“发展点”。  崔峦认为,目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
《掌声》(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教参中要求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掌声”的内在含义。在充分解
《司马迁发愤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终于用他毕生的心血,用他的整个生命写成了这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读罢故事,作为教者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司马迁的矢志不渝,感受到了他屈辱中的奋起,觉得我们应该把仰视的目光送给他。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远离学生的时代,远离
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笔者时常在思考,文本教学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个能“牵一发而动起全身”的支点,既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文本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这个支点究竟在哪儿?下面就《蚁国英雄》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文本教学的四种方法。  一、抓题眼——四两亦能拨千斤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往往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并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体验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家乡的情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想图片,引入课题  1.猜图揭题。  聚光灯出示图片:海底一角。
面对10年课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给语文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同时也要直面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历史沉疴。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会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四门被测试的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处于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