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长安城的营建历程
  汉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在黄河流域中游,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秦都咸阳与汉长安城仅一水之隔,而且长安原本就是秦咸阳的一个乡聚,汉长安城中不少皇家建筑都是在秦都咸阳旧宫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同时,汉长安城的建设,也是经过详细规划后一步步建成的。汉长安城的修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汉高祖、汉惠帝和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接受谋士张良、娄敬的意见,定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将秦代兴乐宫进行改建和扩建,并更名为长乐宫。同年,在长乐宫西南,由丞相萧何主持,兴建了未央宫。在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修建了兵器库———武库,同时还修建了北宫、大市等。汉高祖时期,因天下未定,民生凋敝,人力物力有限,所以在秦代旧宫的基础上修建了长乐宫,并仅建成了以未央宫为中心的核心部分,作为都城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刘盈继位并开始修建汉长安城城墙。据《汉书·惠帝纪》记载,修建汉长安城时征调了长安六百里内的农民和奴隶来修筑,耗时五年,于公元前190年完工,修建规模可见一斑。公元前189年,惠帝在大市西侧建立了西市,此时汉长安城已经初具规模。
  汉武帝时,西汉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库充盈,武帝在城内修建了桂宫和明光宫,扩建北宫。因城中所留余地有限,于是在西城墙以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用架空的辅道与城内各宫殿相连。汉长安城的建设至此达到了顶峰。
  西汉末年,汉长安城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南郊,包括成帝时所建的圜丘,平帝时期王莽建的官稷、明堂、辟雍、灵台、太学以及王莽称帝后所建的九庙,所有这些构成了汉长安城完整的礼制建筑,是长安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长安城的布局与形制
  汉长安城平面形状基本呈方形,城内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除东城墙较为平直,西、南、北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曲折,其中以南、北城墙最为明显。而南、北城墙的曲折形状与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颇为相似,更有人认为这是古人根据天上星宿修建,有意为之,因此汉长安城又被称为“斗城”。其实,由于汉长安城城墙的修建是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后,受到宫殿的制约,汉长安城南面城墙有多处曲折。而北城墙的曲折则是因为西汉时期,长安城距渭河不远,二者相距约1200米,处于汉长安城以北的渭河呈东西走向,由于地势的关系,又受到渭河走向的影响,因此,北城墙有许多曲折、偏斜之处。所以,所谓“南斗”和“北斗”的说法,应是后人的附会,并非在修建时刻意模仿。经过考古勘探,汉长安城东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约7600米,西城墙约4900米,北城墙约7200米,城墙总长25.7公里,与古籍的记载基本相符。汉长安城城墙全部用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城墙纵剖面为梯形,上窄下宽,底部宽约16米,原高度应在10米以上。虽然是土筑的城墙,没有使用砖和石料,但其坚固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城墙与城外的壕沟,构成了汉长安城的防御体系。这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匠人营国,旁三门”是完全一致的。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8米,相当于四个车轨,这与《西京赋》中对汉长安城城门形制的描述也基本一致。
  汉长安城城中的道路有“八街九陌”之称,这里所谓的“街”应该是指与城门相连的八条大街。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勘探,发现长安城共有八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往城内。这八座城门分别为宣平门、清明门、安门、直城门、雍门、横门、厨城门和洛城门。其余四座城门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因入门便是长乐宫和未央宫,所以并未形成大街通入城内。这八条大街或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均是一条直线,没有任何曲折。每条大街都被两条排水沟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可谓“一道三涂”,这也正好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对应。中间的道路较宽,被称为“驰道”,专供皇帝行走;两侧的道路相对较窄,各为12米,供平民和官吏使用。而这大街两旁的排水沟也与埋于墙基下的排水管道和城门下的大型涵洞构成了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
  这些纵横的大街,将汉长安城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区。汉长安城中部和南部为宫殿区,包括西南部的西宫———未央宫,东南部的东宫———长乐宫,以及分布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以北的桂宫、北宫、明光宫,这些宫殿占据了汉长安城的三分之二。汉长安城西北部为市场和手工业区。据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内有九市。以横门大街为界,街东为东市,街西为西市。东、西市的四周都修筑有“市墙”,市内道路相交成“井”字形,商户分布在街道两侧。西市内目前发现了大面积的窑址和手工作坊遗址,所以,西市主要进行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远不如东市发达。商业市场和手工业市场的结合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城市市场的一大特点。汉长安城东北区为居民居住区,主要集中在靠近宣平门的地方,因此,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或“都门”,是长安城中吏民出入最频繁的城门。
  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对后世的影响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遗迹较为丰富、文化含量非常高的都城遗址,它的形制布局对汉以后的都城建设都有着重要影响。


  汉长安城都城建设经过统一规划,逐步实施,隋唐长安城的建设正是继续了汉长安城都城规划的这一传统。汉长安城城门四面各开三座城门,每门三个门道,在城墙外挖城壕,这种形式在汉以后的都城建设上基本形成了定制。汉长安城东、西市的分布,以及市内“井”字形道路的设置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唐长安城中市场的设置甚至连名称都采用“东市”和“西市”,形制上也采用了相同的道路分布方式。
  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开展,汉长安城的面貌将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在当时只有欧洲的罗马才可相媲美的城市,汉长安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追忆这历史画面,谁不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其他文献
2014年正值甲午战争120周年,1894到2014,恰逢两甲子!  空军上将刘亚洲先生在《甲午殇思》一书中提出:“对中国而言,甲午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在他看来,甲午之败既败
期刊
人言道:青花鱼露秀长安,最是宜浓上曲江。又是一年春来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曲江,去领略曲江千载悠悠的绝妙风光。在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东南隅,曲江成为焦点就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打开唐长安城的地图,可以看到在地图上有两处突出之处,这就是城北的大明宫和城东南的芙蓉池。  唐长安城在地形上有六条东西向横亘的高坡隆起,古人认为这象征着干卦的六爻,并从北向南按九一至九六的顺序排列下来。自北而南,九一的
期刊
如果要讲述大唐王朝的璀璨过往,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是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还是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在我看来,唐诗就是其中一朵极其绚丽的奇葩。在唐代,诗歌得到蓬勃发展,诗人辈出,诗歌如海。这些诗歌中的不少作品直接反映了唐代长安的社会生活,从而共同形成了一部形象的长安史诗。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加深对唐代长安的了解,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唐代长安的社会风貌。就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去领略大唐长安的卓然风
期刊
回到唐朝,回到西安还叫长安的时候,以长安那如日中天的国力、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八面来风的宏大气度为土壤,长安人培育出一朵靓丽得让后世瞠目结舌的女性时尚之花,并呵护它不断绽放。唐代女子面妆和服饰上的花样翻新、争妍斗奇,把一个大唐社会装扮得艳丽无比。那么,红极一时的唐代女子装扮究竟如何呢?首先,让我们从唐代女性的面妆说起。  唐代女性面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面,唐人喜欢用很厚的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肤白如雪
期刊
读书的时候,常常读到江南的梅雨季节,仿佛,只有那霏霏细雨,或大或小,连绵不绝那才代表了南方。仿佛,只有那墙上斑驳的苔藓才代表了江南。又仿佛,只有这恼人又诱人的梅雨,才能激发出文人的情思,淑女的闺怨。  然而,长大后才知道,无论南北,都有属于自己的梅雨季。每当雨季来临,那缠绵的湿意,恼人的憋闷,阴郁的天空,都像极了失恋时的心情,于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去抑郁,去懒惰,去,陷入那微小的情
期刊
中国陕西西安荐福寺塔———小雁塔,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自佛教东渐,佛国时光流转千年,佛塔仍旧静默伫立,述说着曾有的辉煌。  中国大地上的百年古塔17000座,陕西省境内就有200余座,其中千年古塔小雁塔被人们熟知。  小雁塔年代久远,体量高大,具有原始建筑状态,经数十次地震不倒,这样的传奇经历奠定了小雁塔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小雁塔的建造过程蕴含着诸多科学:
期刊
人类是大自然这位母亲香醉怀抱孕育出的万千物种的“后生”“晚辈”。一群在三叠纪大毁灭中幸存下来的小型哺乳动物,是我们“最近的父母”。此处无关单细胞,无关三叶虫。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此处省略万千字符,或根本无法用简单的维度来衡量这里的久远。  我很难想象人类的婴儿时期,是如何的脆弱,如何的无助,如何摸着“冰冷”和“孤独”,漂泊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是哪些偶然和必然,使得人类向着“主宰”这颗原本惧怕的星球
期刊
长安,千言万语道不尽,你是世世代代中国人魂里梦里都永远在追随的那座城。  李白杜甫歌颂过你,高适岑参护卫着你,孟浩然说,他爱早春的你,“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贾岛爱冬日的你,他说,“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
期刊
岁月长短、天地广狭皆取之于心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现代社会的特征,“快”应该是最好的答案了。交通,快。古时要以月甚至年来计算的路程,现在往往只需数小时便可到达。交流,快。书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电话、网络在近几年的发展就会让人惊叹信息交流的迅捷,过去实物传递所依赖的邮递现在也被快递所取代。人们不断追求高速度、高效率,每个人都在快步走路,快速用餐,高速工作,作为摩登时代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慢,是
期刊
许穆夫人,姬姓,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卫昭伯(卫公子顽)与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位被记载的女诗人。  一开始,许国的许穆公来求婚,齐国的齐桓公也来求婚,卫国打算将她嫁给许国。穆夫人透过傅母向卫懿公传达她不愿嫁到弱小的许国,决定嫁到离卫国较近又比较强大的齐国,但她的主张却没有被采纳。  许穆夫人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
期刊